明代对官员的退休是有年龄规定的,中央文官70岁退休,地方文官65岁退休。但实际上,许多官员都被留任数次,例如吏部尚书王直和王恕退休的时候都是78岁了。
明代官员的退休年龄
谢迁则79岁了。林章、胡淡天、谢迁、杨蠢、王翱、杨士奇退休时已经80岁了。蒯祥84岁。这些老年官员都被允许诸如不上朝、有病时看御医等照顾。
洪武十七年,朱元璋要求做官在1500里以上的,国家给予车船,协助官员将父母接到儿子做官之地进行奉养。二十六年的时候,又要求官员父母70岁以上的,准许官员将父母接到做官之地奉养。
官员做官时不能照顾父母很正常,但人都要尽孝总要有解决办法。
所以,一方面可以通过量移解决,也即把自己的官职迁到自己籍贯所在地较近的地方,这种方式要通过户部酌情办理,而且一般是降级;
一方面把自己的俸禄的一部分直接给自己的父母,这样就省了邮寄的成本和时间成本。
官员退休后,凡是达到70岁以上者都可以得到丰厚的物质补助,同时,一品文官还可以被赏赐两名家丁。90岁以上的退休官员,国家要每年派人慰问(成化七年以后形成制度,80四以上的官员就可以得到国家的每年一次慰问了)。
最让人惊奇的是,朱元璋这个人很恨贪官了吧。
但他却对孝子网开一面,凡是被判为孝子女的人,可以在罪行判定上给予减刑甚至免刑。例如洪武二年八月,守御千户胡朝宗受贿被判死刑,最终,朱元璋为了他的父母减免了其死罪,让其在家戴罪养奉父母。
朱元璋也知道,要想活得长,就得有医生有药物,人总要生病的。所以,对全民特别是普通百姓也要加大医疗扶助。
明朝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医疗
朱元璋在医疗架构上不但考虑到了上层人物,对于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也极为照顾,在全国各地建立了惠民药局。
由此,从为皇家服务的太医院,到为各地诸侯和权贵服务的良医所,以及在洪武三年(1370年)建立的惠民药局,从中央到地方、从权贵到百姓,明朝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医疗体系。
他要求“各布政使司,各府,首领官,医学正科各一员;各州,医学典科各一员;各县,医学训科各一员”。
平时,他们的职责就是救治“贫病”的社会弱势群体。朱元璋为此特别下令:不得因无钱而拒绝治疗病人,惠民药局甚至经常免费赠药。遇到灾祸时,惠民药局则负责救治灾民、施药送药以及掩埋尸体等。
惠民药局自洪武年间开始,直到万历年间仍然运行正常。
万历十五年(1587年),惠民药局在处理北京地区发生的瘟疫中,发挥出了极大的作用。万历皇帝命太医院派人联合惠民药局共医治病人109590人,舍药折银14618.5斤。正是因为两大灾难救治体系的建立,才使得明朝虽然多灾多难但仍屹立了277年。
辩证地看待明朝的医疗慈善机构
可以说,朱元璋作为一名从老百姓中走出来的皇帝,他深知老百姓需要什么、看重什么,什么情况下他们才会威胁到自己的江山。因此,他创立了“四大粮食仓储制度”为核心的“洪武荒政体系”。
这一体系,我始终认为是整个封建社会做得最好的体系。但是,这一体系并非是横空出世,都是有世代传承的。
朱元璋的可贵和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把前朝的旧有制度进行了有机地结合。例如,我们上面说的“惠民药局”。
“惠民药局”是由朱元璋创立的?其实不是。您也不要搜索引擎了,那个也是错误的,不是1210年成立于南宋。
即:《四库全书提要》中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提要》说惠民药局创立于1148年。同时,北宋沈括就曾做过《惠民药局议》批评其中的贪腐腐败问题。
由此《四库全书提要》说的时间也是错误的,梁其姿先生认为:如果《惠民药局议》真的是沈括本人所做,而不是后人托名而作,那么,时间要推到北宋1095年(宋哲宗邵圣二年)之前。
再比如:类似于儿童院、养老院等机构,许多人也认为是明朝首先开创的。关于明朝的社会保障其实有不少误传,例如没有乞丐啥的。关于儿童院、养老院,明朝也不是最早建立的。
从南北朝时期到北宋,儿童院和养老院等类似的慈善机构是混在一起的。直到南宋为了抑制穷人杀害婴幼儿行为,出台了各项政策开始,到1217年终于创办了慈幼庄、1219年创办了婴儿局。这些都是地方官员行为,到1247年,南宋理宗开始在南宋全境设立了慈幼局。
也就是说,南宋时期无论从地方还是从中央政权角度看,南宋都第一个设立了类似于今天的儿童院的时代。
北宋一朝、南宋割据政权在慈善方面多有独创性的贡献,但因为宋朝、南宋国的特殊体质问题,许多情况下各个机构的行为则是割裂的,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整体、体系,而明朝朱元璋则是集大成者,开创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荒政体系”。
打破思想迷思,古今中外吸引外国人才流入都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