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字伯温,元朝末期处州青田县人,也就是现在的浙江温州。他在历史中的评价,经常与诸葛亮比肩,原因是他出色的政治,军事才能,和遗留的高水平著作。
围绕在刘伯温身边的话题,最多是有关“预言”,例如著名的《烧饼歌》,精准预测到明朝未来的国运:燕王朱棣称帝;明英宗朱祁镇回京成功复辟;北方游牧民族强大;魏忠贤等宦官乱政。这些历史大事件,若是加以理解诠释,都可以通过《烧饼歌》印证。
所谓预言,能够论证的是古人“神机妙算”,在普通人基础上又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但是刘伯温能够在明朝开国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不仅仅凭借“预测”,还是要看实打实的自身能力,这就包括知军事,懂法律,晓人心,识进退。
刘基其人,从小便被称作神童,相传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古人典籍,读一遍便可通晓其中要点,同时还可以举一反三,说出自己不同的见解,这在一起念书的孩子中间脱颖而出。用现代科学理论解释,这属于“早慧”的一种,与同龄人相比他的头脑成熟更早,理解力自然强大。
有了聪明的头脑以后,刘伯温并没有像方仲永一样耗尽才华,以至于黔驴技穷,而是用尽一生不断学习。他喜欢天文学,算数学,历史学,军事学,并且可以融会贯通,这也就为日后刘伯温的“头脑宇宙”打下基础。
然而,元朝末期政治腐朽,贪官污吏、种族歧视的现象频繁发生。在这种大环境之下刘伯温仕途不顺,中年愤然辞官。
刘基的智慧远近闻名,五十岁时被请到应天,从此成了朱元璋的智囊,并且为明朝的开国、法律制定、为政方略等等方面提供巨大帮助,甚至死前还在为朱元璋出谋划策。
刘伯温去世之前,让自己的儿子给朱元璋带了两句话和一本书。
这两句话是:1.皇帝要尽量修养道德,以德治天下。2.法律要简明扼要。
看似平平无奇,实际上却字字珠玑。因为刘伯温是在审时度势后得出的结论。
元代灭亡之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而明朝刚刚建立,想要稳定朝纲必须安抚百姓。以德治国,是与元代“以军治国”相对应;法律简单,则更有利于执行和遵守,这是快速的过渡掉元末无秩序状态最有效率的办法。
能够跳出胜利的喜悦,切准时代命脉的刘伯温,必定有着非常人的价值观,而这背后则是浩瀚知识的堆砌。
刘伯温送给朱元璋的书名为《郁离子》,它做成于刘基五十岁之前,集结了他一生所学,讲述如何治国安民。你可以将它看做一本哲学书籍,因为《郁离子》的核心思想紧紧围绕大自然运行的道理;你也可以将它看做一本政治教科书,因为其最终目的是为政者如何造福社会。
学界流传着一个说法,刘伯温生前,朱元璋就费尽心思想要得到此书,可是没有成功。刘伯温死前,担心此书若是传给自己的子孙则会被朱元璋暗害,于是主动交出,并且嘱咐长子“立刻把《郁离子》送进宫,一刻都不能耽误,子孙后代严禁学习这门学问”。不知道这是传说还是史实,但有一点基本上得到公认,《郁离子》是一本奇书。
这个世界上真的有“神人”吗?即便有,也没有人见过。若是真的要说出几个来,那么应该就是诸葛亮和刘伯温这个样子吧。
只不过,造就他们“神奇”的并不是什么神来之笔,也不是超自然力量,而是非同一般的心智,或许有先天,但必定包涵后天。
《军师联盟》中诸葛亮说过一句话“世人皆说我会奇门遁甲,精通天文地理,可是哪有那么神奇?不过是一遍又一遍的勘察地形。”,言外之意,决定因素是实践。
所以你看,比我们聪明的人都在努力。“预测”的另一种说法,叫做摸准规律。
后记:刘伯温的晚景其实有些凄凉,他自己怀疑被同僚谋害,可是朱元璋却没有给他撑腰。两个儿子没一个有好下场,长子被胡惟庸的党羽逼迫跳井,次子也在狱中自尽。其实对于这点,刘伯温早有预感,死前送出“奇书”就是在自救,可惜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