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是大唐都城长安城内三大势力的角逐。可是,在这场较量中,原本实力最强的唐高祖李渊,却完全失去了以往的水准。当李建成、李元吉在玄武门前被杀之时,他竟然毫不知情,还在湖上泛舟。李渊被他麾下的禁军,给“卖”了。
根据《新唐书》的记载,天下安定之后,李渊下旨,将当年太原起兵时的义军,全部放归家乡。其中,有三万人自愿留在长安。李渊就将这三万人编为了宿卫皇宫的禁军。
这些士兵都是当年起义的元老,李渊非常照顾他们,“以渭北白渠旁民弃腴田分给之”,并号称“元从禁军”。他们在长安附近屯田,又被称为“屯营兵”。李渊还特别优待他们,准许年老之后,不再担负宿卫工作,并可以让子弟接替,所以,这些禁军又被称为“父子军”。
相比李渊在长安有三万的直属军,李世民就显得太寒酸了。
据《资治通鉴》记载,李世民“素所畜养勇士八百余人”,仅有八百多名护卫,少得可怜。
而李建成和李元吉,在长安城内的卫士,肯定没有李渊多,却比李世民多数倍。
为了对付李世民,太子李建成“私募四方骁勇及长安恶少年二千人为宫甲”。这些士兵住在左右长林门,号称“长林军”。
李建成在平定刘黑闼时,将幽州总管罗艺收为麾下。为了增强实力,李建成又派部将可达志,从罗艺那里调来了三百幽州突骑。
齐王李元吉,同样招募有自己的卫队,“多匿亡命壮士,厚赐之,使为用”,也有数百人。
李世民的兵力明显少于李建成和李元吉,所以,最初李世民有意避居洛阳。他准备在洛阳招兵买马,跟太子李建成抗衡。不过,这个想法,被李建成和李元吉识破。两人在李渊面前进谗言,李世民未能如愿。
无奈之下,李世民只能派张亮,先去洛阳,招募山东(崤山以东称山东,非现在的山东省)壮士,自己则留在长安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前往玄武门时,仅仅带了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九人,以及少量的卫士。其他的数百精锐武士,都在秦琼、程知节等人的率领下,待命支援。
李世民带入玄武门的人很少,再加上平时携弓带刀出入,已成了惯例,所以,守卫玄武门的禁军首领敬君弘、吕世衡等人,并没有在意,也就没有进行阻拦。
当时,值班的禁军将领,还有一位关键人物,名叫常何。
根据被发现的《常何碑文》所载,他最初跟随李世民作战。在征伐刘黑闼时,又被调拨给了李建成。武德七年,李世民将他调入京城,“赐金刀子一枚,黄金卅挺,令于北门领健儿长上”。从此,常何成了李世民安插在玄武门禁军中的内应。
李世民还“以数十金刀子委公锡骁勇之夫”,让常何收买禁军中骁勇善战之人,为己所用。
当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时,常何,以及被他收买的那些禁军,即使不帮李世民,也会保持中立。
但是,把守玄武门的另外两个重要人物,在李建成、李元吉死后,站在了李世民一方。
当李建成和李元吉在玄武门被伏击的消息传到东宫和齐王府之后,东宫将领冯立、薛万彻率两千长林兵,以及三百幽州突骑,杀往玄武门。齐王府部将谢叔方,则率领齐王府武士,跟冯、薛二人会合,一起进攻玄武门。
跟随李世民的张公瑾,臂力过人,见势不妙,独自关闭了玄武门的城门,挡住了冯力等人。否则,恐怕李世民等人都要喋血当场了。
而在玄武门外驻守的禁军首领敬君弘,见到冯力、谢叔方等人硬闯宫门,出于自身的职责所在,准备上前拦截。
这时,有人劝道:“事未可知,当且观变,待兵集,成列而战,未晚也。”
从旁边人的言辞,我们可以推断出两点:一、在玄武门的禁军多数持观望态度,肯定是谁赢支持谁;二、玄武门前值守的禁军,应该只有很少一部分,其余的禁军,都应该在军营,等着轮班。
这些禁军的想法很容易理解,原本他们应该保护李渊,但是李渊老了,皇位迟早是他某个儿子的。在形势明朗之前,不管他们支持谁,都可能犯错。万一另外一方登基称帝了,肯定会清算他们。所以,不如保持中立。
最主要的,当时玄武门前禁军的人数也不足以对抗冯立、谢叔方所带的两千多精锐武士。因此,当敬君弘,还有舍命陪君子的吕世衡,不顾劝说,上前阻挡拼杀时,很快就阵亡了。
两人死后,常何接管了玄武门前的禁军,采取了退守的方式。冯立等人攻不进玄武门,准备去攻打秦王府。这可吓坏了李世民,当时秦王府只剩下老弱病残的兵士把守,根本就不堪一击。
还好,尉迟敬德及时提起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给薛万彻等人看。东宫和齐王府的人马见主人已死,顿时失去了斗志,迅速溃散。李世民这才有惊无险地取得了玄武门之变的胜利。
之后,尉迟敬德带着卫士,手持长矛找到了还在优哉游哉的泛舟湖上的李渊,大声说:“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将唐高祖给软禁了。
尉迟敬德能够身穿铠甲,手执兵器,带着卫士在宫内横冲直撞,说明此时的禁军,已经全部倒向了李世民。他们知道秦王已经取胜,此后必然会登基为帝,而李渊很快就要成为过去式了。
唐高祖李渊被他最信任的禁军给彻底抛弃了,最后,只能乖乖地交出了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