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真是不可思议,“开漳圣王”陈元光建漳至今1320年,其后裔的墓陵守护人,千年传承不绝,依照古例代代守望。无论改朝换代,还是在特殊时期的十年间,也是如此守望无怨无悔。所以,唐代陈元光将军的墓陵,一草一木都完好如初。石像、石马、石羊等唐代石雕,依然完好无损。岁月悠悠,千年依旧。昨天,沿着“圣王大道”,笔者又一次走进陈元光的坟墓陵园。
就在漳州市芗城区浦南镇的石鼓山,“唐开漳陈将军墓”静静矗立在这里。墓前有石羊、石狮及华表俨然无损,树木芳华。因为,历代守墓人的房屋,就建在边上。先祖开漳建功绩,世代轮护永不息。龙文区的蓝田镇梧桥村的檀林社,原村民皆是陈姓后裔,他们自称是“陈元光的守墓人”。一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末,都是村民们在轮流值守。后来,拟筹建陈元光公园,墓陵才移交政府管理。
陈元光的后裔,遍布闽南地区。笔者先辈亦属于其中一支或分支,在漳州诏安县农村。据老祖母讲述,到她的祖父一辈,家里还供着陈元光画像,还依照祖传古训规范,习武务农读书。晨练空腹训练,舞加重大刀以壮臂力,以强体能。早餐以蒸熟的猪板油,蘸糖食之。所以,身材如上图石雕形像,练得膀大腰圆,五大三粗,力大无穷。
曾经查过文献,文盲的老祖母所言,完全合乎历史记载。冷兵器时代的将士,是以膀大腰圆为标准,才能抗打耐打,并非现在追求的腹肌显露和肌肉线条。然而,穷文富武,练武需要物质保障。到了老祖母这一代,家道中落,食不果腹。练武练不成了,于是,举家流落到芗城打零工,成为城市贫民。
陈元光将军,是唐代归德将军陈政之子,从小随父从军,精通经史韬略,曾经自著兵书。父亲阵亡后,他世袭接替父职,受命任鹰扬将军。陈元光思潮前卫,比老一辈目光远大。他采取怀柔方略,着力建置漳州郡治,立志长治久安,并首任漳州刺史长达26年。他厉行法治,重视垦荒,建立“唐化里”村庄,有如新农村建设。
陈元光的后裔,部分人陆陆续续漂泊海外,来到东南亚一带。也有的“唐山过台湾”,充当垦丁。超过30%的台湾人,祖籍就在漳州。陈元光将军,成为继妈祖之后又一民间信仰。目前,海峡两岸及世界各地,供奉“开漳圣王”的庙宇,不计其数。多年来,关于开漳圣王的故事,摄制成多部电视连续剧,和许多文学样式。
千年历史长河,在漳籍移民中,主体有不少是陈元光及其部将的后裔。他们将陈元光作为开漳圣王供奉,与陈姓先祖实行双重崇祀。许多陈姓家族的祠堂中,供奉的就是陈元光的神位。随着移垦路线的延伸,开漳圣王庙也陆续建立。家乡的守护神的随身供奉,香火照亮创业之路,中华传承远播四方。
公元677年,陈政将军被伏击阵亡。陈元光世袭父职统领兵权。其思路目光远大,采取“屯兵落籍、定点招抚和文武并进”等办法,分化对手,稳扎稳打,大见成效,稳定了漳州全境。唐军志在统一,是顺应历史潮流。中原将士们平定边疆、开发漳州,促进民族融合繁荣统一,功在中华,利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