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和记载甚少的原因,很多外国的学者并不承认中国夏朝的存在,但清华大学成功地破译了一批战国时期的竹简,为历史中夏朝的存在增添了有力证据,也揭开了为什么夏朝难以发现的原因。
多年以后,鲧的儿子禹在长大后接下了父亲的工作,禹在上任后认真地分析了父亲失败的原因,总结了经验教训,开始采用疏堵结合的方式来治理洪水。
因为治水的功劳,禹在百姓中有了很高的声望,于是当时的统治者舜便在晚年将首领的位子禅让给了禹。
历史记载中,夏王朝在历经471年十七位君主后被商部落所灭。既然夏王朝在历史中有详细的记载,为什么还不被一些人所承认呢?
夏朝不被一些学者所承认其中的一个原因便是史料的真实性问题,历史中第一部记载夏朝详细历史的史料是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但在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夏朝已经灭亡近一千五百年的时间了。
夏朝被质疑的另外一个原因便是实物的出土问题。因为要证明一个文明存在不仅要有史料的记载,还要有遗址的存在和各种实物的佐证。现在的考古界基本上都认为位于洛阳盆地的“二里头遗址”是夏朝曾经存在过的见证。
这样的发现无疑是惊喜的,但这还远远不够,因为考古是一个严谨的工作,“二里头遗址”只能证明在公元前两千多年以前,这里存在过一个很庞大繁荣的国家,但这个国家的名字是否叫做夏朝,是不能下确切的结论的。
中国的学术界也一直在为证明夏朝的存在而努力,一批战国竹简的破译就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事件。
自从秦国灭亡后,很多战国时期的珍贵资料在战火中被焚毁,因此这批竹简对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专家团队的努力,这批战国竹简的内容被成功破译了出来,而破译的结果也让所有人都大吃了一惊。
这批竹简其中的两篇文章《尹诰》和《尹至》中反复提到了一个“西邑”的地方,而在一些已经破译的甲骨文里也经常会出现“西邑”这两个字。在这批竹简出土之前,专家们一直无法得知“西邑”具体指代的是什么地方。
这两篇文章中的记载和早年间专家们破译的一些甲骨文中的记载不谋而合,这可谓是为夏朝存在又添加了一大有力证据。
历史和考古是一项严肃的研究,一些学者对夏朝的质疑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们相信,随着我们国家考古工作者们不断地考证和发掘,历史中一团团的谜底终会被揭开,夏王朝的全貌也会展现在世人的眼前。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