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中有这样一段话:“既曰龙,云从之矣。”在中国古代,龙即是皇帝的象征。而云跟随着龙,就是比喻君臣之间一直都是相互扶持相互依托的关系。如果皇帝没有臣子的支持,亦或者是臣子没有皇帝的领导,那么国家都是不完整的。
锦衣卫是明朝时期一个独特的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收集情报,抓捕、审问违法乱纪的官员,由皇帝直接管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锦衣卫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震慑了文武百官,成为了皇帝手中专门制衡官员的利器。然而随着明朝的灭亡,锦衣卫也不复存在。
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一直到明朝灭亡的时候,让人闻风丧胆的锦衣卫尚且还有15万之众。那么这部分人都去了哪里呢?要知道这个数量的“军队”,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已经足够左右明朝末年的战局变化了。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不得不从锦衣卫的发展变化开始说起。
锦衣卫设立于公元1382年,其主要任务宗旨就是为皇上服务。在最开始的时候被朱元璋以“拱卫司”命名。只不过随着皇帝的需求不断提高,锦衣卫管辖涉及的范围也不断增大,所以才改名叫做“锦衣卫”。然而皇帝越是倚重他们,赋予的权力越大,锦衣卫便开始出现滥用职权的情况,制造了大量的冤假错案。朱元璋得知以后勃然大怒,于洪武二十年废除了锦衣卫。
明成祖朱棣继位之后,为了政治需求又再一次将锦衣卫组建了起来。但为了避免锦衣卫一家独大,朱棣还专门设立了东厂来分化锦衣卫的权力。希望通过双方相互制衡的方式,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可朱棣没有想到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厂发展得越来越强悍,锦衣卫则越来越平庸。明万历年间,锦衣卫甚至只能依赖东厂的庇护生存,再没有往日的辉煌。
不过毕竟曾是明朝的第一直辖机构,所以锦衣卫的羸弱也只是相对而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15万人数的优势依旧让他们能够在面对文武百官时谈笑风生。可就是这样一股强悍的力量,在李自成攻打北京的时候却没有任何一点存在感,这不免让人十分疑惑,他们究竟都去了哪里。
事实上,锦衣卫虽然人数众多,但内部官员却各怀鬼胎。尤其是面对李自成进攻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其中一部分忠心耿耿,为崇祯皇帝死战到底;另外一部分则坐山观虎斗,想要等待闯王李自成与崇祯分出胜负之后再作出选择。在这部分人看来,在帮助崇祯的时候出工不出力,谁也不会知晓。可如果真的拼命抵抗李自成,那就相当于彻底地断了自己的后路。
首先是以孙光、李若链为首的锦衣卫,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时,就亲自率领手下防守崇文门,抵御农民起义军的进攻。只可惜敌众我寡,最终参与防守的锦衣卫全部阵亡,李若链也选择自杀殉国。就这一点来看,锦衣卫虽然在明朝历史中的形象一直都算不上太好,但他们这一部分人绝对是值得尊重的。
其次就是以骆养性为首的另一部分锦衣卫,这部分人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之后,果断选择投降。为了活命,骆养性还专门向李自成献上了三万两白银。然而在这之后,当吴三桂和清军夹击李自成,最终打败李自成以后,骆养性再次倒戈相向,成为明朝末年为数不多的“三姓家奴”。
当然,除了这两拨锦衣卫之外,其实还有一小股残留势力跟随明朝的宗室逃亡到南方,并帮助他们在南方建立了南明。只可惜等到清军将北方稳定以后,自然就有时间慢慢对付南明。最终在顺治18年左右,清军一路南下,彻底覆灭了明朝,而锦衣卫也从此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其实从锦衣卫的发展历程来看,在权力巅峰时期滥用职权导致被废除,在与东厂竞争期间不思进取导致被欺压,这一切都足以表明锦衣卫这个机构其实并不成熟。也正因如此,在时代的洪流下,锦衣卫的生命力自然就显得无比脆弱。“既曰龙,云从之矣”,倘若“云”本身没有多强生命力的话,又怎么可能常伴在龙的身边。
参考资料:
《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