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明朝,一个真正意义上由社会底层农民所建立起的朝代,从洪武皇帝朱元璋一直到崇祯皇帝朱由检,明朝一共经历了276年16位皇帝才被清朝所代替。而历代的明朝皇帝和其他朝代的如出一辙,既闪现过骁勇善战的成器之才,也诞生过不成气候的败家玩意。
至于最后一位崇祯帝,从他出生开始明朝已经进入动荡的时局,走入末日的风云。而他当上皇帝后资质平庸,亦无能为力去挽救这样的局面,最终只能眼睁睁看着明朝葬送在自己的手里。
不过有人曾经提出过假说,假如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不是崇祯帝,而是另一位前任皇帝晚生了百来年来代替他,或许还有力挽狂澜的可能。
那么谁又是最合适替代崇祯帝的人选呢?这个问题被抛出后,也曾在网上引起人们的热烈讨论。最后得出的结论竟然出人意料的一致,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明末的困境
在答案没有揭晓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这个人所要面对的环境吧。
要知道,当时的崇祯年仅17岁就继位了,继位后也不能说他不勤奋。毕竟他日日早朝、勤于政务。不但忙于处理全国大大小小的事务,而且还大力革新,剿除阉党、平反冤狱,甚至重新启用天启年间被罢黜的官员,比如重用袁崇焕等人,赋予其收复全辽的重任。
崇祯真的在很努力地做事,但奈何时代环境却没有照应着他。在他统治的时期明朝大旱灾不断、小洪涝也没停过。毕竟当时明末正好在卡在小冰河时期之内,每年冰封雪霜几乎是现在的两倍,广东、江浙等地每年冬天都能冻死人,更何况是北方地区。
而严冬带来的粮食歉收、干旱洪涝更是数不胜数,每年政府都在忙着抗寒赈灾,根本就别提什么生产力,所以当底层人民都吃不饱饭时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虽说农民起义在每个朝代都会出现,但是到了明末清初却尤为兴盛,或许有了老朱家的成功案例,让更多底层农民集中在一起选择走这条路。但是更重要是各种苛捐杂税和生活的艰难,让他们不得不选择放手一搏。
随着明朝社会环境的越来越差,这样的起义也越来越多,尤其到了崇祯时期更让他陷入无比的头疼。
而最头疼的还不仅仅是这些,北方游牧民族一直在关外虎视眈眈,几度的骚扰入侵让形势越发严峻。
内忧外患需要明军派出大批大批的人马,既要去北方抗清军,又要下南方镇压起义。双线的作战不仅耗人耗力,还如同烧钱一般。国库的空虚成为崇祯帝战不下去的根本原因。
可飞来横祸还不止这些,崇祯十三年河北地区爆发大型瘟疫,一路传到华北地区。三年之后此病未愈,山西又再次爆发鼠疫朝着北京感染。
由于防疫困难导致病死者数不胜数,惊慌失措的人民只能纷纷南下逃难。以至于一夜之间空城的场景都偶有频发,社会都如此混乱了,还能指望百姓能有安居乐业的时候吗?
总之,疾病、旱涝、内外战乱崇祯帝是什么都经历过了,那么试问历史上还有谁能和他一样倒霉,把一副烂牌打好的呢?
朱棣的能力
你别说,翻翻历史还真有一位——朱棣。朱棣的经历与朱由检不尽相同,但是很显然朱棣不管是胆识,还是能力均在其12世孙之上。如果这乱世交由朱棣来管,或许局面又不是这个样子了。
何以见得呢?我们可以从朱棣的履历中看起。首先朱棣从未被重视,也未被当成过继承人来培养。他的帝位完全是借助着“靖难之役”从侄子朱允炆手里抢来的。
想必那时候他一定是遭人诟病不已,能诚服于他的百姓也不占多。所以朱棣才要迁都北京,远离这让他难堪的是非之地。但估计此时没有人想到他所创立的永乐年间能成为明朝最好的盛世。
当时的北方地区由于远离政治中心所以经济并不发达,再加上关外地区蠢蠢欲动由来已久。朱棣迁都后大兴北平,安顿北方的各家势力。
他曾经五次御驾出征巩固了北部边防,甚至到了64岁他还在为了收复蒙古出征,最后也是累死在回程的路上。可想而知朱棣这个人一定有一颗平定天下的雄心壮志。从他几度出征的战绩来看,其战术策略、指挥领导功力不属于任何将军。
当然光会打仗还不够,朱棣何尝又不是在寻找另一种和平相处的方式。早年间的他致力于争取与蒙古族建立友好关系,像是鞑靼、瓦剌等部落都先后接受明朝的封号,日后也没有和明朝闹出很难堪的纠纷。
朱棣双管齐下的政策,让整个明朝都可以和前朝的蒙古高枕无忧的相处,可想而知朱棣多有远见。
永乐的措施
除了对外措施有效之外,朱棣对内的管理和疏导也有自己的一套妙招。他清除藩王、改革吏治,设立监察机构,大大加强了皇权的专政管理。
而在经济方面,永乐时期一直在不停地疏通运河,就是为了保证南北物流的畅通。与此同时他还强调南方治水工程,防止水患的发生。
他在中原地区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等制度促进粮食的生产,并且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盐商中则例,让军粮和边饷的供给充足。另外每当天灾发生时,蠲免赈济更是免不了的,这样才能防止农民破产,保证了赋役征派的正常运行。
通过以上种种措施,军民生活都得到了极大的保障,永乐年间也成为明朝历史上的高光时期,夸上一句国泰民安也不为过。
此外,永乐年间还曾举行全国大阅兵、编纂永乐大典,派出使节下西洋和外国沟通交流等等的活动,由此可见朱棣不管是军事、文化、经济、外交等方面都已经事无巨细的考虑周到,而这才是最合格的一国之君该做的事情。
这样一比较是不是觉得朱棣比朱由检好上太多了。朱棣有思想、有手段、有态度,他所采取的措施和制度基本上都能对阵下药,管理好一个国家。
而相比之下朱由检却没有他那样的魄力,即便他也尝试改革,但对大环境的改变已然是无力回天。所以最后朱由检也只能无可奈何地“摆烂”,在景山之上自缢身亡,结束他那可悲又可怜的一生。
小结:
或许朱由检在死前也曾后悔过为什么自己要做这个皇帝,为什么偏偏选到自己来做皇帝收拾这个烂摊子。假设朱棣晚生个两百来年相信他一定能能够代替崇祯,把崇祯年间的危机化险为夷,让明朝再延续个两百来年。
由此可见,朱棣到底还是能力出众,才能获得人们的高度青睐,以至于到今天都能“高票获选”来代替崇祯皇帝执政。可惜的是假设毕竟是假设,朱棣和崇祯不可能是一个时代的人物,也不可能相互的交换选择。
有的时候,时代的走向就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定数一样,封建时期每个朝代的兴衰盛亡都有着像抛物线一样相似的规律,每当达到制高点之后就会逐渐下降直至低谷,几乎很难会有改变风云的起色。
短命的明朝又何尝逃得过这样的命数呢?只能说明初不会有朱由检这样的平庸之辈,而明末也诞生不了朱棣这样的救世之主。一切都只是历史的布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