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官员等级有九品三十级之分,假设两个人同样是二品官员,待遇却不一定同级相同,因为他们不同级。
平时我们熟知的是九品官、八品官等,但每个品级里,还细分出了从品官和上下品官。
例如,一到三品的官职里会分正一、二、三品,从一、二、三品;往下走到了四品,便是正四品上、正四品下,以此类推直到九品。
这三十个等级之外还有一个叫“流外”的职级,而且仅流外就还要再分九个等级。
由此可见,唐朝的三品官职是个明显的分水岭,要是能当上正三品,那是朝中绝对的顶级大佬,已经可以呼风唤雨了。
那再往上看,一品和二品官员又是怎样无法企及的存在呢?
唐朝,沿用的是西汉以来的三省六部制度,三省有中书、尚书、门下,六部是吏、户、礼、兵、刑、工。
三省有分工,中书是发号施令的,中书令是最高的领导;门下省是管理宫内侍从的。
尚书是专门执行命令的,尚书令是领导,他的手下还有两个副长官,叫左右仆射。尚书是管理六部的,六部又统领24个司。
别看尚书省要执行中书省的号令,当尚书令的权力相比之下,还要大些,这三省的长官在朝中掌国家大权,相当于宰相。
从唐太宗执政起,宰相之位不轻易授人。低品的官员虽然也能参政议政,但基本说了不算,只能去凑个人数,严格执行三省下达的命令。
后来,唐太宗为了让宰相的权力相互牵制,还增加了三省的人数,既做到了集思广益,又避免权臣专政。
然而,就是这么位高权重,相当于宰相的三省官员,官职等级也才达到正三品。这些同干宰相工作的人是正三品,尚书令是正二品,尚书手下的左右仆射是从二品。
就是说,正三品在唐朝的官员中,已经是最大的官了。扩充宰相人数后,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侍中、中书令等级相同,且不是中书门下的,不能当宰相,把升职的路卡的死死的。
三省的副长官职位,虽然也干宰相的活,但等级才四品,比如尚书左、右丞。
这些官员想再往上升,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那能坐上一、二品官员之位的都是什么样的大人物呢?
其实,这些比宰相还位高的人,不一定有宰相的实权,他们空有官职名称和爵位,实则不能跟三省的官员比。
比如太子太傅这样的官,看起来很高大上,但没有处理朝政的实权,在朝中只能得到些尊敬,但缺乏话语权。
此外,皇室的亲王、郡王、公主,还有国公这类爵位,官职也能做到一、二品。
李世民在还是秦王的时候,曾被李渊封为“天策上将”,在武方面,是武官之首,在文方面,又比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这三师的地位还高。
天策上将是李渊给李世民特封的,除了他,这个官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太傅、太师、太保这样的大官,已经是正一品了,李世民的天策上将按官位来说也是正一品,但又绝对在正一品之上。
这个职位,不管是从实权还是官位上看,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级别。跟三师同级的,是亲王级别的皇室子孙,还有三师之外的太尉、司徒、司空。
从一品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和骠骑大将军,还有不及亲王的郡王、国公等。
正二品有辅国大将军、开国郡公、上柱国等。上柱国其实也是高级武将,但跟武将比,又有极高的功勋。例如助李世民打天下的秦叔宝,李世民特别赐了他这个勋级以示表彰。
而秦叔宝不仅有爵位,还有军中实权。
从二品的文官,除了有尚书省的左右仆射,还有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这些负责照顾和教习太子的三少官位。
同从一品的太子太师等共六个官位,都是教导和保护太子的,只是职位等级不同。
从二品的武官有镇国大将军,还有次于郡公、上柱国的开国县公和柱国。
由此可见,一、二品官员中,除了武将,文官中很多职位是空有头衔的虚职,仅表示地位。在常设官员中,能混到三品官员,掌朝政实权已经很不错了。
换句话说,唐朝设一、二品等级的官员,是给特定的人特殊的荣耀,但他们没有实权,对皇位的威胁也就没那么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