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汉人所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政权,开国皇帝正是朱元璋。
朱元璋生前立自己的嫡长子朱标为太子,本来想自己去世后,朱标继位,却没有想到白发人送黑发人,最后只能让孙子朱允炆继位。
在朱元璋去世的时候,他反反复复询问大臣一个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回答,他当时问了什么呢?
痛失爱子的朱元璋
历代开国皇帝都面临着一个难题,那就是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朱元璋也在烦恼这个问题。
为了明朝可以稳步发展,朱元璋致力培养一个合格的接班人,这个人就是朱标。
朱标也不负众望,富有才华,而且仁义厚道,有望成为一个好皇帝。
为了朱标在自己去世后可以坐稳帝位,朱元璋甚至制造了胡惟庸案件,上万人因此获罪,不是斩首就是流放,轰动一时。
此外朱元璋还放任朝中大臣、将领与朱标密切交流,哪怕有朝臣公然支持朱标也不生气,一点都不怕朱标会架空自己,逼自己退位。
朝中的大臣、将领对朱标这个太子也很满意,朱元璋疑心太重,并且手段残酷,官员动辄获罪,牵连诸多无辜人士,而朱标则宅心仁厚,很是仁慈。
可以说朱标是封建王朝中最幸福的太子了,不仅在政治、军事方面有强大支持,而且皇帝十分信任,可惜朱标突然暴毙,让朱元璋和朝中大臣措手不及。
朱元璋来不及伤心,匆忙寻找下一个接班人,很快就将目光锁定在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身上。
但是朱允炆年纪太小,朝中大臣勉强还不会对他造成多少威胁,但是那些将领和朱允炆的叔叔们就不一定了。
朱元璋率先将手中利刃砍向了大将军蓝玉,在朱标身亡之前,蓝玉一直是朱标的铁杆支持者,但不知道为什么,蓝玉却不喜欢朱允炆。
朱元璋为了朱允炆可以坐稳皇位,诛杀蓝玉及其相关人员,据说在这场案件中,丧命者上万,连李善长都没能幸免。
忧心忡忡的皇帝
将军队方面的威胁铲除得差不多后,还有政治方面的阻碍。
朱元璋快去世的时候,怕朱允炆不能妥善处理政务,特地让方孝孺、齐泰等诸多名士来协助朱允炆。
政治上有大臣协助,军事上,最大的威胁蓝玉已经铲除,但还有个最大的变数,那就是燕王朱棣。
我们都知道朱棣在朱元璋去世之后就起兵造反了,很快就将自己的侄子朱允炆逼下台了。
若是朱标当皇帝,那么朱棣并不敢乱动,因为朱标朝中有大臣,朝外有将领,他敢造反,朱标就敢诛杀他,但朱允炆就不同了,朝中威信力低微,又没得将领支持,朱棣自然不服。
朱元璋自然知道朱棣的想法,因此病重的时候,他特地下了一道圣旨,说自己去世后,任何藩王不得来京城奔丧,其实这就是防止一些人借机携带兵马逼宫篡位。
但很快,朱棣又收到了一道密旨,让他前去拜见朱元璋,于是他便收拾好东西准备前去觐见。
但是临行之际,又来了一道圣旨,意思与之前完全不同,说是他不用去了。
虽然奇怪,朱棣却也没有多想,就留在了封地。
临终遗言
朱元璋一直撑着最后一口气,等着自己四子前来见自己,不停地向周围大臣询问:“燕王来否?”
但周围大臣没一个人回应,仿佛没有听到。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最后一道圣旨并不是朱元璋所发,而是朱允炆。
他害怕朱元璋临终变卦,将皇位传给朱棣,也害怕朱棣会带着军队前来逼宫,因此就写了一封与朱元璋意思完全相背的圣旨。
但朱元璋心里怎么想的,现在已经没人知道了,或许朱元璋只是想将这个最大变数囚禁在宫里,或者直接处死,也或许正如朱允炆所想的那样。
朱元璋一直没等到燕王朱棣,十分困惑不解,只能继续重复那句话:“燕王来否?燕王来否?”
但周围大臣只是低垂着眉眼,似乎没听见,没有一个人回答他问题,最后朱元璋耗尽最后一口气,气绝身亡。
或许朱元璋死之前心里已经明白过来,要么朱棣害怕前来会有杀身之祸,公然违抗圣旨,要么就是有人偷偷伪造了圣旨让朱棣不必前来。
可怜一代开国皇帝,临死前还心心念念着最大变数朱棣,可惜朝中已经没有人站在他这一边为他出力了。
朱元璋死后,朱棣很快就夺取了朱允炆的帝位,或许朱允炆当初不假传圣旨,可能会是另外一番局面,不过随着朱元璋的去世,这些都只能是猜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