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在电视、电影、小说中看到古代的大侠在乡村野店酒足饭饱之后,很豪气地在桌面丢上几锭银子,说声:“不用找了!”然后,大侠抄起宝剑衬托着夕阳背影,在悠扬的配乐中帅气扬长而去。
但是,这个场景是真的吗?
事实上,这应该是编剧艺术加工出来的画面,在真实古代世界里是不会发生的。
从高价贵金属变成货币
首先,我们得先搞清楚一件事,古代一直都是以青铜(明代中期以后改用黄铜)制作的铜钱(孔方兄,方孔圆钱)为交易货币;黄金与白银虽然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但金银并不是法定货币,所以无法拿来当作交易的媒介,它的地位就像是珍珠玉石这样的珍贵物品,可以拿来炫富但却无法直接使用。
就像是现代,大家都知道黄金很值钱,但就是没有办法直接拿黄金去店家消费买单一样,即便有人真的这样做,大概也会被视为疯子吧?
但银子确实是有价的,唐代的银子一两价值一贯钱,也就是一千个铜钱。
而宋代明文规定一两银子从七百七十个至三千个铜钱之间(南北宋不同)。
虽然宋代的银子还不是法定货币,但此时银子已经逐渐有了法定货币的性质,类似高面额货币储金(类似现代的股票、债券之类的投资对象)。此时的银子在日常交易中还是不能够直接使用,得先把它变卖,换成铜钱才行。
一直到明代,银子正式取得法定货币的地位,银本位正式成形,银子与铜钱可以并存,在交易时使用。而且银子也与铜钱有兑换比。
明代初期政府公告的银铜兑换比是一比一千,也就是说一两银子(36.9公克)相等于一千个铜钱。但这个兑换比并非一成不变,明代也是十六世纪欧洲大航海时期蓬勃发展的同时,由于国际贸易频繁,来自海外贸易的银子大量涌进,所以一两银子的与铜钱的兑换比曾一度跌落到八百枚左右,但大致上还是理解为一比一千这样的比例。
银子之所以成为高额货币,是因为宋代是人口暴增的开始,唐代的总人数也不过是7、8千万人,北宋晚期人口约1.1亿,从此之后人口快速增加。
人口增加后,对货币的需求也增加,加上人口集中的城市兴起,所以商业贸易也非常频繁,因此对货币的需求也更多。然而,以铜钱作为交易媒介的习惯并未改变,而铜钱又颇具重量,每一枚约重2.5-3公克,所以大量交易时,一千枚铜钱就重达2、3公斤,铜钱沉重造成的不变,使得银子开始跃上货币的舞台。
关于货币的演变可以参见上篇文章:
货币的历史
买个丫鬟只要六两银子
银子是高面额货币,以「两、钱、分」重量计价,一两银子等于一千个铜钱,一钱银子一百个铜钱、一分银子十个铜钱。
明清两代最大面额的银锭是五十两(可兑换实体银子的银票最大面额也是五十两),每一枚五十两银锭重达1.8公斤,这也是为何没有一百两银锭的原因,因为实在也太重了,搬不动。
在明代的史料中我们约略知道,明代的物价水准是这样的:
明代首都米价:一两银子买二石米(188.8公斤)。
明代首都猪肉价格:一两银子买五十斤(肉类是高价值食材)。
高档酒店消费:一盘菜约一至三分银子。
高档酒店+特殊消费:酒水、盖棉被、雅间一起约一至三钱银子。(电视里花一百两银子,那不是去买酒,而是想去买酒楼)
戚继光的部队每天的军饷:三分银子。(脑袋别在裤子上吃兵粮的才三分一天)
正七品县令一年收入:四十五两。
首辅大学士张居正退休俸:万历皇帝特赏二十两。
万历皇帝用的鸡缸杯:五十两(现今拍卖成交价2.8亿人民币)。
买个家仆奴才当随身保镖(终生职):十两。
买个丫鬟帮忙扫地洗衣煮饭(终生职):六两。
买个绝色丫鬟白天服侍夫人,晚上服侍老爷(终生职):十五两。
在一线城市买套豪宅用来安置刚买来的绝色丫环:二十两。
秋香正好是明朝的,二十两足够了
真实的郭靖若是被黑店坑了二十两银子的天价饭局,只能怒而拔剑
从以上的数据可知,银子是很高面额的。而且明代史料也记载,一般店家的消费是不收银子的,不是因为银子不是钱,而是因为银子的面额太高,根本就找不开的缘故。
所以,当武侠小说描述到黄蓉初见郭靖时,两人吃了一顿便饭:
“一会结帐,共是一十九两七钱四分。”
这个是黑店吗??
这一定是黑到不行的黑店!比剥皮店更黑!一顿饭要价将近二十两银子。
即便郭靖再呆再笨,也应该知道这顿饭有问题,因为这根本是不可能发生的天价,即便每道菜都是鱼翅燕窝熊掌,也花不了这么多的钱。
当大侠郭靖听到店小二的天价报价时,我想他该有的反应是立刻拔剑怒喝:“黑店,看剑!”为民除害才对,怎会是痴呆呆地看着黄蓉离开而无所作为呢?
更何况当时的人,也不会随时带着几十两银子的巨款在身上,事实上由于银子是高面额货币,一般劳动百姓一辈子可能根本就没有摸过、拥有过。所以,郭靖又要怎付这笔天价帐单呢?难道要刷信用卡?刷微信?但明代得先有电子支付才行。
所以,电视电影小说描述动辄万两的银子不会是真的,韦小宝从怀里随随便便掏出来的几十万两银票也一定是伪钞。银子是高面额货币,这可是千真万确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