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手下,有个著名的“淮西二十四将”说法,指的是明太祖手下武功赫赫的二十四员将领:徐达、汤和、吴良、吴祯、花云、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君用、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郑遇春、郑遇霖、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材、张赫、周德兴。
他们的籍贯都是淮西。
淮西即淮右,朱元璋称帝后还时时自称“予本淮右布衣”,在元末明初大致包括今天的安徽省中部,湖北省大别山地区,河南省淮河以南地区。对朱元璋来说,这是个特指,主要指他出生地濠州(今安徽凤阳)及周边那一片地区,朱元璋和他的二十四将基本来自那里,妥妥地老乡关系。
许多人想不明白,凤阳是个小地方,称不上富庶,在之前也毫不起眼,出个开国皇帝已相当令人意外,为啥还会批量出产淮西二十四将这个级别的优秀人才,莫非此地当真是卧虎藏龙不成?
要明白这个问题,先要明白淮西二十四将是怎么来到朱元璋麾下的。
朱元璋于至正十二年(1352年)投奔濠州,成为郭子兴手下红巾军一员后,成长迅速,很快成为郭子兴的乘龙快婿和义军一个小头目。
与此同时濠州也迎来了一次重大危机,大元丞相脱脱在徐州击败红巾军后,派出贾鲁率兵追击,围困濠州。
贾鲁是位擅长水利的官员,军事不是强项,濠州城高濠深,元军一时没有好办法攻城,只得长期围困,希望把城里人耗死。
通常而言,这个办法几乎百试百灵,问题只在于时间的长短。现实也确实如此,元军一围就是七个月,虽然城里粮食储备充足,但再这样下去很快也会断粮,到时濠州就不攻自破。
谁知人算不如天算,正在城里人紧张万分的时候,城外传来消息:贾鲁病死了。
贾鲁的死不算非正常死亡,他已五十七岁,在那时算是高龄。但贾鲁一死,带来的后果是元军的一根弦也松了,军无斗志,再也无心恋战,主动撤围而去。
濠州算是暂时保住了,但形势并没什么好转。濠州城内五个元帅,加上新来的彭大和赵钧用,分成两派内斗不止,朱元璋不想整天掺和在濠州玩泥巴,既然入了伙,那就是有死无生,濠州兵力、粮草都不多,元军下一次再来,恐怕就没那么好运气了。
要生存,必须向外发展,坐困濠州只能等着被剿灭。
但是要发展,必须招募更多的兵力,朱元璋把目光投向自己家乡钟离(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
他回到钟离,竖起招兵大旗。以人数看,这次募兵行动算不上多成功,最后只招募到七百多人,但它对朱元璋事业的影响无可估量。
其中,有十八人是在这次加入朱元璋麾下的,他们是:徐达、周德兴、郭兴、郭英、张龙、顾时、陈德、唐胜宗、吴良、吴祯、费聚、陆仲亨、郑遇春、陈桓、谢成、李新、耿君用、耿再成。
除了这十八人,耿炳文、邵荣、孙兴祖、丁德兴等人也是大名鼎鼎的功勋战将。除了一度与朱元璋平级,后叛乱被杀的邵荣外,其他人后来都位列公候之位。
这次规模不太大的招兵,让朱元璋建立起了自己的军事骨干。
之前,朱元璋虽得郭子兴信任,呆在濠州却如同龙困浅池,空有抱负却无处施展拳脚。为啥?就是手下缺人。
钟离募兵,召来的都是子弟兵,许多是朱元璋的儿时伙伴和乡间邻居,彼此又有乡里和宗族纽带,凝聚力是惊人的。
这样的七百人,敢打七千人。
郭子兴得报大喜,将朱元璋升为镇抚,很快又升为总管。这样,朱元璋就从郭子兴的亲兵队长一跃而升为领兵官。
心心念念要带兵,有了兵后,朱元璋应该能大展一番拳脚了。哪知,他随后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
这天,朱元璋找到郭子兴,向他提出一个要求:辞职,离开濠州。
郭子兴听罢一惊,问道:我待你不薄,你何出此言呢?
朱元璋解释:濠州彭、赵相争,局促又不能发展,早晚必遭祸事。不如让我离开濠州开辟一方新天地,万一哪天濠州待不下去了,也好有个容身之所,再图大事。而且,我不用多带人,这次召来的几百人都留给元帅,我只带几十个贴身伴当就可以了。
郭子兴一听有道理,这个女婿能替自己考虑又有大局观,转惊为喜,批准了朱元璋的要求。
这样,朱元璋把新兵留在濠州,只带了二十四名百里挑一的精锐离开濠州,往南边的定远方向而去。
这二十四人,也就是日后所称的“淮西二十四将”。
常常有人想不通,朱元璋的出身地只是个淮西的小地方,怎么就出了那么多猛人。这批人没有系统学习过军事知识,也没有怎么接受军事训练,行军打仗却胜率奇高,一路辅佐他登上帝位。
莫非朱元璋真是真龙天子,这批人是上天派给他的将星不成?
真龙天子是忽悠人的,这种事也不是发生在朱元璋一人身边,每回改朝换代,几乎都是名将爆棚的时候。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几个,从朱元璋这次离开濠州,就能看到一些。
淮西二十四将猛不猛,那肯定是很猛,但你要说他们真是天生的将才,那肯定未必。
淮西这批人之所以成为名将,最关键的原因只是跟对了人。
别扯什么天资过人,就算真有天才,没有平台给他,他就是个废柴。
平台的作用,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窝在村里种地感觉不到,出了社会才知道什么是平台。
朱元璋给他们提供的平台,就是顶级的,这才是淮西帮能纵横天下的真正原因。
这事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就说大清吧,将帅都来自八旗,你总不会问为什么他们都是东北的吧?太平天国骨干来自两广,道理也是一样。
当然,除此以外也有一些其他原因。
朱元璋手下,这时已不下千人,也就是说,他带出的这二十四人,是从千把人里挑选出来的。
不说千里挑一吧,至少也是半百号人里挑出一个。十之一二就可称精锐,五十人里挑一个,那就是精锐中的精锐,
精锐中的精锐,跟普通士兵是不好比的,要差了两三个级别,成材率本来就很高。别看出来还是大头兵,部队稍一扩充,立马就成骨干,整支军队就得靠他们撑起来,规模越大,他们的级别也就相应越高。
不用等到朱元璋称帝,一年多以后(至正十五年)他做到左副元帅的时候,这批人就大多已是总兵、总管级别的高级军官。
成为高级军官意味着什么?就是更不容易成为炮灰,就算吃了败仗,也有人保护着先撤。除非是崩溃级别的大败,否则他们是不会轻易挂掉的。
而这段时间里,并没有这样的大败,连真正的恶战都并不多,基本上算是顺风顺水,这又给了他们学习和成长的时间。
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战争中学会战争。实践是最好的课堂,一批在实践中毕业的精锐,已经拥有了成为合格将领的实力。
不过这些都是次要的,平台才是最重要的,99%的人都不能超越平台,用你你才可能成为人才,很多事情没有人生下来就是专家的,多做,多想,多总结,多历练才能真正成为专家。
社会其实不缺人才,大多数人的成就与所处的平台密切相关。在某个领域有天赋的人并不少,但99%是因为没有合适的平台而荒废掉了,这个道理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重要的不是你行不行,重要的是你没有机会,重要的是带头大哥行不行。
其他群雄手下并不是没有将帅之才,超过淮西二十四将的也有一大堆,只是他们的带头大哥不如朱元璋而已。
所以说,有时候跟对了人、干对了事,真的很重要。
#明朝果然很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