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的皇位是从自己侄儿朱允炆手中夺得的,当如愿以偿的朱棣坐稳皇帝宝座之后,开始封赏那些追随他的有功人员。其中,二儿子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立下汗马功劳,深得明成祖朱棣的喜爱。但这位王子居功自傲,凶悍成性,不顾亲情,企图效仿他爹,用武力夺取皇位。在明成祖朱棣去世之后,明皇室内部上演了手足相残的一幕,所不同的是,朱高煦没有能够像他爹那样取得成功,而是以最后的失败告终。
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的次子朱高煦是明仁宗朱高炽的亲弟弟。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煦出生入死,多次立下战功,特别是在白沟河一战中,眼看朱棣就要被瞿能活捉,在这紧急关头之下,朱高煦带领数千精兵解围,将瞿能父子杀死。朱高煦曾多次在危机中拯救父亲朱棣。因此受到朱棣的喜爱。
朱棣夺取皇位之后,曾经也想传位给次子朱高煦。但朱棣深深体会到储位之争对国家的严重危害,权衡之下,他还是把皇位传给了长子朱高炽。而将次子朱高煦封为汉王。
身为汉王的朱高煦一直觊觎太子之位,他经常把自己比作唐朝的李世民,从来不把太子放在眼里。
明仁宗朱高炽
被封为汉王后,朱高煦的封地远在云南,他不愿前往云南履职,不满的说:“我有何罪,要将我安排到那么远的地方去?”明成祖束手无措又把他改封在青州。可朱高煦依然不肯前往,并上奏皇帝朱棣,说自己愿意守在父亲身边,不想去外地工作。但这次朱棣没有同意,只是允许朱高煦暂时留在京城。
朱高煦早就有篡夺皇位之心,他暗地里精选武功超群的卫士,秘密征召数千名士兵,建立自己的武装部队,只供自己调遣。同时,他还私自使用皇帝的马车,器皿等御用品。
1424年,明成祖朱棣在北伐回师的路途中不幸病逝,于是太子朱高炽继承皇位,历史上成为明仁宗。仁宗朱高炽命苦,只做了不到一年的皇帝就撒手归西。于是太子朱瞻基不远千里由南京赶往北京料理父亲丧事,并准备继承父亲皇位。
汉王朱高煦
这个朱高煦闻讯后,便想在路途之中将来京奔丧的太子朱瞻基杀掉。但人算不如天算,阴差阳错之间,朱高煦错过了最佳暗杀太子朱瞻基的机会。
明宣宗朱瞻基登基后,对自己的这位二叔那是百依百顺,非常尊重。而朱高煦把自己侄儿对自己的尊重看成了软弱可欺,愈发的更加蛮横自大,做些扰乱朝政的事情。而到最后,这位二叔竟然效仿当年的父亲朱棣,对自己的侄儿朱瞻基造起了反。
1426年,朱高煦打着清君侧的旗帜,将矛头指向了老臣夏原吉。在乐安起兵造反。朱高煦命令心腹之人赶往北京,同北京城以前旧部人马取得联系做为内应。这些人的行踪很快被国外公张辅所察觉,于是张辅立刻派出军队缉拿了这些反叛之人,并禀告宣总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
与此同时,朱高煦已经和山东都指挥使司靳荣商定共同发起反叛。他们还联系天津,青州,沧州以及山西等地的都指挥使司作为支援。此外,朱高煦还私自设立了五军都府,也就是前,后,左,右,中间五路大军。认命他的四分儿子各自监管一路人马,朱高煦自己则率领中军。形成蓄势待发的局面。
得知自己二叔起兵造反后,明宣宗在大臣杨荣和夏原吉的建议下,决定亲自率大军征讨这个反叛的二叔。
全体将士在宣宗亲自出征行动影响下,受到很大鼓舞,个个摩拳擦掌。这首先就在士气上压倒了叛军。另外,宣宗派信使前去给朱高煦送信,劝他投降。朱高煦得知皇帝亲自御驾亲征,并且很快就会抵达乐安,心中顿时慌乱起来。那些叛军军心也开始出现动摇,不断出现部分叛军投降宣宗的情况。宣宗对投降士兵给与重赏,并答应他们既往不咎。没过多久,大明军队便把安乐城给团团包围,困住了里无粮草,外无救兵的叛军。朱高煦看到整个局面已经无法挽回,只得开城投降。
宣宗命令朱高煦召回参加叛乱的亲眷,剩余党羽全部被擒获。宣宗免除了安乐城驻守军队的罪过,对于那些被迫参加叛军的人员一律不予追究,随后,把朱高煦等人压解回北京听候发落。
宣宗帅大军返回北京后,群臣强烈要求对汉王朱高煦按照大明法律来惩处,可是宣宗念在朱高煦是藩王,并未接受群臣建议处死朱高煦,而是把他贬为平民,用铁链将他的手脚栓住,把他囚禁在逍遥宫内。
一日,宣宗前去逍遥宫探望二叔朱高煦,没想到这个可恶朱高煦竟然伸出一只脚把宣宗给绊倒了。宣宗大怒,名侍卫用三百斤的铜缸将朱高煦扣在下面。朱高煦臂力过人,他用力举起铜缸,试图去砸宣宗。宣宗大惊失色,急忙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最后,把朱高煦烤死在铜缸内。余怒未消的宣宗一怒之下,把朱高煦的几个儿子全部处以极刑。
后来,宣宗亲自书写了《东征记》,详细叙述了朱高煦谋反和朝廷出兵讨伐的前后过程,并用此告诫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