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历史上最牛的朝代当属汉朝,《汉书》中那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铮铮誓言,可不是说说而已,漠北匈奴用血的代价证明了这句话的分量。其次就是唐朝,“大唐盛世,万国来朝”,试问谁不希望自己的国家可以强盛如斯。
唐太宗与汉武帝
但事有例外,在一些喜欢历史的小伙伴心中,明朝虽然没有大汉爆表的武力值,也没有盛唐那样的繁华,却依然是自己心中的最爱,为什么呢?
第一、“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大明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统治的王朝,它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己任,它是这么喊的,也是这么做的。朱元璋最初把首都定于南京,那时元朝虽然被赶出中原,但势力还在。鞑靼和瓦剌盘踞北方对大明一直虎视眈眈,为了确保北方安定,朱元璋派朱棣以燕王身份驻守北平(即北京)。后来朱棣以潘王之位夺下江山,1412年便下令迁都北平并改名京师,派人加强山海关长城的维修工作。他就是以“天子守国门”的姿态向北方两大势力表明,大明誓死不会后退半步,因为首都就在前线,“人在塔在”!即便在38年之后的1449年发生了“土木堡之变”,让时任皇帝明神宗朱祁镇成为瓦剌俘虏,大明朝即使临时换帝也没放弃北京一寸土地。这是大明第一次真正意义的“天子守国门”。
明成祖朱棣:天子守国门
而第二次就没这么幸运了,明朝末年李闯王攻进北京城,大明江山风雨飘摇。亡国之君崇祯帝坚守紫禁城,错过了最佳撤离时机。他指挥禁军与李闯王军做着最后的垂死挣扎,直至城门被攻破,崇祯上吊身亡,以“君王死社稷”的决绝方式完成了成祖爷“天子守国门”的要求。虽然悲壮,但好在也完成了使命。
崇祯上吊殉国处
我们仿佛听到一曲慷慨悲歌从始至终都萦绕在大明朝的上空,它强便是凯歌,它败便是哀歌。不论输赢兴亡,大明就在那儿,一直硬刚到底从不妥协。
第二,明朝是封建朝代唯一一个尝试推动“九年一贯制教育”的朝代
老百姓的话讲“缺啥补啥”,话糙理不糙。朱元璋从小就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于是当他成了皇帝后,对教育非常重视。历史记载洪武八年朱元璋亲自下令成立“扫盲班”——社学。
“今京师及郡县皆有学而乡社之民未睹教化。宜令有司更置社学,适师儒以教民间子弟,庶可导民善俗也。”——朱元璋
朱元璋认为,当年人人都有学上、有书读,所以网民得到教化,社会风气很好。但现在只有首都和大县市有学校,乡镇里就没有了,这哪行,马上办学校!
社学吸引更多平民子弟读书
于是在朱元璋的要求下,全国各地乡镇开始了声势浩大的办学活动。
“立社学数百区,葺孔子庙堂。教、化兴起。”——《明史·方克勤传》
明朝倡导的城乡社学已经具备一定的普及化、大众化和平民化了。到了嘉靖时期,社学办得越来越正规,已经有了明确的年龄要求,“九年一贯制教育”雏形呼之欲出。
“人生八岁入其小者闾巷之学也。十五岁入其大者王宫之学也。”
翻译过来就是,8岁上小学,15岁上中学。这也让明朝成了封建朝代中百姓识字率最高的。
明朝官办学府
第三,明朝是一个普通平民更容易出人头地的朝代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唐,国家以科考的方式选拔人才。这与之前朝代的官职世袭制、世族推举制相比,更利于打破世家对统治阶级的垄断,加强各阶级之间的流动。受教育普及化程度的影响,隋、唐、宋只能算是人才选拔改革的先驱,元是倒退。只有明朝因为社学的普及,越来越多普通百姓家的孩子有了“学而优则仕”的机会。
盖有明朝御赐国玺的科举合格证
明朝的进士有一多半出身平民家庭,这在别的朝代都是不可思议的。朝堂上的大员,很多也都是出身平民。例如弘治朝农民出身的兵部尚书刘大夏;嘉靖朝放牛娃出身敢上疏力劾大奸臣严嵩的杨继盛,都是平民子弟“翻身农奴把歌唱”的典型代表。
第四、明朝“文娱”丰富,“朋友圈”盛行
中国古代的文娱活动其实非常单调。各朝各代对夜生活管控很严,往往都是宵禁了事。特别是唐朝之前,社会环境动荡不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未开化,宵禁严格。即便到了盛唐,夜晚宵禁也是基本国策,只有像上元节等一系重大节日才会解除一天的宵禁。
唐朝上元节
而到了宋朝,随着宵禁逐渐放开,宋人的夜生活变得十分丰富。想撸串去夜市、想听曲上青楼、想看戏到“瓦舍勾栏”。
到了明朝,宵禁制度再次变严,但这并没能阻挡人们一颗向往娱乐的心。文人们开始有意识地组建自己的社团,最终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深化的团体——文社。文社就是读书人的朋友圈。那时候不同朋友圈都有着自己的专属名词 “社盟”、 “社局”、“‘坊社” 等等。
明朝文社,文人的朋友圈
在这里文人们可以以文会友,还可以以文赚钱。那时科举考试主要以八股文为主。很多希望考取功名的文人希望能学习到更多的八股文写作技巧和经典文章,就经常抱着求学的态度来到文社。“有需求的地方就有市场”,一些“坊社”就会成立书坊专门收购一些文人的八股文章装订成册,再买给有需要的人。
“(八股文)作家就成了书坊店里的台柱子, 因此一般穷书生也可以拿来作生活维持费。”
正是因为书商的介入,商业出版的走向市场繁荣,才涌现了一大批传世之作。比如中国古代四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皆成书于明朝。
可惜,这样优秀的文化活动到了清朝就被朝廷禁止了。
第五、明朝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推向高峰
“海上丝路”萌芽于商,发展于春秋战国,秦汉时开辟了“海上陶瓷之路”,唐朝“广州通海夷道”成了当时世界最长的远洋航线。到了明朝时期国家强盛,经济、军事力量都是当时世界上所有国家的佼佼者,比处于文艺复兴时期、还没有进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欧洲更胜一筹。于是明朝在28年间先后七次派遣郑和下西洋与外国交流,宣扬国威,开辟了“南海——国外洋——红海”航线。特别是朱棣的“通好他国,怀柔远人”政策,促进了与亚洲及非洲三十多个国家的交流,换取了一段很长的和平时代。
郑和下西洋示意图
有趣的是,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途经孟加拉国附近小国榜葛剌,他们看到明朝如此强大,心向往之。就派使者跟随郑和一同前往大明,还进贡了上古神兽“麒麟”。这一事件惊动了大明朝野。翰林院沈度还专门写了一篇《瑞应麒麟颂》,并被抄写在宫廷画师所画的《榜葛剌进麒麟图》上。因为觉得“麒麟”是上古瑞兽,所以朱棣要求郑和每次出海都要带些“麒麟”归国。直到现代我们再回看这幅《榜葛剌进麒麟图》时,很多小伙伴都会忍俊不禁,这不就是长颈鹿嘛。
《榜葛剌进麒麟图》上附有《瑞应麒麟颂》
虽然明朝出很多奇葩皇帝,美食皇帝(朱高炽),促织皇帝(朱瞻基)、修仙皇帝(嘉靖)、木匠皇帝(朱由校),但是仍有那么多人喜欢明朝。因为明朝致力发展文化,也创造出了璀璨的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