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一四二一年,大明永乐皇帝在万众瞩目之下做出了迁都的的决定,自此之后北京成了明清两朝的都城,奠定了其历史地位,不过原来的都城南京,依旧保留“京城”名号,说起迁都由来已久,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定都南京,广封朱氏子孙,北京作为大明边界位置,经常就会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比起安稳富庶的南京要差很多。
说起迁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虽然南京是都城,不过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北京显然要比偏安一方的南京更加重要,朱元璋定都南京,不过从很多方面来看他并不满足,起初在南京成立大本营是为了与元朝对抗,如今天下归一,自然要作出调整。
古代北京被称为“幽州”,是中原王朝抵抗游牧民族侵袭的重要屏障,元朝统一天下之后,一方面要治理天下,另一方面也不能放弃自己的发源地,所以选择北京作为都城最合适,元朝称其为大都。
1368年,先后剿灭陈友谅,张士诚等重要对手,朱元璋终于有了和元朝对抗的资格,朱元璋选择在南京称帝,不久之后,派遣大将徐达北上讨伐元朝,徐达不负众望,把落后的元朝统治者赶回了大漠,大都也被更名为北平,寓意北方平定。
朱元璋建国之后广封诸侯王,实力不俗的朱棣被分封到北平,洪武年间,北平作为明朝军事重镇,始终站在抵抗元朝余孽反扑的第一线,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不过比起南京来说重要性还是稍逊一筹。
历史上很多王朝都定都南京,南京是江南地区的经济政治中心,对于江南一带的政权来说,最好的选择,不过对于南北统一的王朝来说,南京偏安一方,不利于全国的统治,朱元璋在位期间就有了迁都的想法。
据说朱元璋曾派出太子朱标前往北方考察,寻求合适的迁都地点,朱标认为西安是最佳选择,不过朱标不久就去世了,悲伤之余朱元璋搁浅了迁都计划,几年之后,朱元璋也驾崩了,迁都一直没有实施,皇位传给了朱允炆,朱允炆在位时间非常短,况且上任之后着手削藩,没有多余的精力进行迁都。
削藩惹怒了朱棣,不惜南下“清君侧”,最终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上位,迁都的决定到了朱棣手中,朱棣没有选择西安,而是选择了自己的封地北平。
相比之下北平可以更好地的对东北地区施加控制。
汉唐时期,中原王朝多数选择西安,一方面众多王朝以农耕为经济根本,再者主要威胁来自西北方,为了应对北方游牧民族和西域强敌,必须把都城定在西安,不过明朝统一之后,最主要的威胁来自东北,相比之下北平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同样北平的防守强度也更大,如果继续在南京留守,一旦发生战事,需要从南京调集大批军队,作为为边防要地,北平的守备数量也不能少,因此明朝需要在两地驻扎大量军队,压力非常大。
如果迁都北平,那么北平地区的边塞军队既可以守卫京师,又能迅速集结出战,避免了出现上述问题。
朱棣统治后期,明朝军队的战斗力已经出现了明显下滑,蒙古势力趁机卷土重来,为了防止反扑,明朝需要在北平投入更多兵力,随着蓝玉等人去世,明朝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将几乎没有了。
朱棣性格多疑,对于手握重权的大将很不放心,既然没有靠谱的人,干脆自己出马,亲率主力部队出征,凯旋而归,朱棣发动靖难之后,大批精锐部队都被朱棣带着南下,北方的防守强度有所下降,蒙古人不断骚扰,为了挽回颓势,朱棣需要重新构建北方防守阵营。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朱棣选择迁都北京也有自己的私心,毕竟皇位来的不光彩,南京作为朱允炆的旧都,很难避免有忠于朱允炆的人行刺,朱棣在位期间曾多次遭遇刺杀,元凶就是朱允炆的旧臣。
好在每次都化险为夷,几番刺杀之后,朱棣意识到自己处境非常危险,一方面加强锦衣卫建设,另一方面着手迁都,北平作为自己的根据地,不仅能加强对全国的控制,还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于是朱棣不顾大多数人的反对,下令扩建北平,动身迁都。
值得一提的是朱棣迁都后,奠定了北京的历史地位,南京依旧是名义上的都城,存在完善的内阁机构,被称为“小朝廷”,明朝初期太子常常在南京居住,明朝中叶以后,南京的地位逐渐下降,成了许多大臣养老的地方。
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领农民军逼近北京城,危急之下,崇祯皇帝曾想重回南京,不过群臣大多反对,不得已只能作罢,最终李自成攻下北京,崇祯留下了“文臣皆可杀”的遗言之后上吊而死,传承276年的明朝走向了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