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帝王陵寝不仅数量众多、历史悠久,而且布局严谨、建筑宏伟。
如今去看汉武帝的茂陵、唐太宗的昭陵,或者明十三陵、清东陵西陵,经历岁月仍不失其旧时雄浑气象。
清西陵(据图虫创意)
唯独两宋皇陵,却难觅当时气度:
河南巩义“七帝八陵”的北宋皇陵除唯一重建复原的永昭陵外,如今仍是一片麦田,浙江绍兴“六帝六陵”的南宋皇陵十年前还是一片茶园。
今年6月,巩义宋陵,拖拉机犁地(图据视觉中国)
如今绍兴博物馆正展出“守望——两宋皇陵考古成果展”,这是绍兴南宋皇陵与巩义北宋皇陵考古出土文物首次联展,共展出两宋皇陵考古出土文物371件/套,包括了南宋帝陵碑、龙泉窑香炉、鸦吻及北宋石雕客使头像、石雕文臣头像、越窑青瓷龙纹盘和越窑青瓷套盒、玉溢册和玉哀册、石牛石兔等珍贵文物,让观众深度领略宋韵文化风采。
不过,眼观文物之余钩沉史籍,两宋皇陵之命运多舛,实是一言难尽。
今年5月底,宋哲宗赵煦永泰陵前石刻。近年来常有消息称巩义宋陵将划地保护、不再用于耕作。图据ICphoto
一
给北宋皇陵定规则的,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他黄袍加身即帝位于开封五年后的公元964年,为表忠孝追封其父赵弘殷为宣祖,以帝陵的规格将其移葬至巩义。
选址巩义,事出有因。都城开封地处豫东平原,地下水位偏高,不适合建造大型陵墓。宋之前的后梁、后汉、后周历代帝王虽以开封为都,死后均不葬在开封。选择巩义,首先是因为其靠近洛阳,而赵匡胤当时本有迁都洛阳甚至长安之念。
对照巩义地势,可谓完美契合。出于同样原因,虽然巩义帝陵皆坐北朝南,但位于南端的建筑反而高过北端,也造就了历代皇陵少有的、从南俯瞰的格局。
在宋代之前,通常皇帝在即位后,就要准备修建自己的陵墓,像汉武帝不到20岁就开始修茂陵,前后修了半世纪。但宋代帝王生前不修、死后却要求“七月之葬”,即从驾崩到埋藏不得超过七个月。
时间有限,工程浩大。以修宋哲宗的永泰陵为例,近5000人的采石队伍要在3个月时间里完成27600块的采石量。从如今地面现存的石刻就可推见,一块石头就重达几吨。再加上运输和修陵的人工,整个永泰陵集中了5万多士兵和工匠。而修赵匡胤他爹赵弘殷的永安陵,光被石头压死的就有200余人。
耗费也是天文数字,以宋仁宗的永昭陵为例,差不多相当于其国库年入的一半。
送葬时,队伍也同样浩大,仪仗队加皇亲国戚、大臣随从差不多一两万人。从开封到巩义直线距离140公里,要走半个月左右时间。
安葬时,各种金银珠宝跟着灵柩被埋入地下,而地上则是始于汉代的人物和动物石刻。尤其石象的出现是由宋而始。尽管普遍认为,远古时期中原地区有大象出没,但到了宋代时大象已成东南亚的域外贡品。以象为石刻置于陵前,不仅是祥瑞的象征,也是大宋皇帝“怀远”之德的体现。
但这怀远之德的持续时间太有限。
定巩义为陵区本来意在迁都,但宋太祖的迁都构想遭到了臣下的一致反对,连弟弟赵光义都以“为政在德不在险、迁都耗费民力”的理由来劝阻,赵匡胤只能自己预言“不出百年,中原人民叹也。”
北宋争气地挺过了百年。宋朝建国167年后的1127年,如狼似虎的金兵长驱直入无险可守的开封,将宋徽宗和宋钦宗掳掠而去,汴梁繁华就此终结。
死在北方的宋徽宗赵佶后来还归葬到了绍兴,宋钦宗赵桓死后十年才以“天水郡公”的身份草草埋在“巩洛之原”,知道葬地具体位置的人早已死光。
二
北宋皇陵至少还是永久性安置,南宋皇陵只能是暂时性处置。
从南宋第一任皇帝宋高宗赵构开始,南宋帝王的陵墓集中营建在临安东南65公里的攒宫山下。“攒宫”为“攒积梓宫”之意,表示祖宗陵寝已沦于金人之手,南宋帝王死后只是在此暂留,等将来收复中原失地后再集体迁回巩义的祖茔。
虽然地势基本复刻巩义,一样的南高北低,但由于是暂留,南宋皇陵与北宋皇陵也就差别明显。
北宋各陵之间相距最远可至三十多里,南宋距离最远的也就一里有余,有时甚至就仅在咫尺。北宋皇陵由“上宫”(阙台、神门和石刻群等建筑)、“下宫”(守陵人居处等附属建筑)和祔藏的皇后陵构成,一个陵占地可达百亩;南宋皇陵没有石刻群,也不起陵台(即坟丘封土堆),只在墓室上修殿堂三间以作荫蔽之用。由于陵区面积有限,后妃皇族也不祔葬在一起,大多分散埋葬在临安、会稽两地的寺庙里。
偏安一隅的南宋,虽然向来被认为孱弱无能,但皇帝每次驾崩对于百姓都不会变成愁眉苦脸的坏消息。没有类似北宋采石的大动干戈,临安会稽的南宋子民们活得更安宁。
至于南高北低的风水理念,也有朱熹这样的人忍不住出来质疑。为孝宗选陵地时,朱熹就进言:“从永安陵开始就用‘东南低穹、西北地垂’的理念,结果靖康之变后宗社就成了一片废墟。要是说吉凶在人不在地,没有废哪来的兴,那赵姓角音之说不就是无稽之谈?为什么到今天还要死守?如果确实不能改,那巩义诸陵算是严格按要求布置了吧,为什么‘吉之少而凶之多也耶’!”
凶多吉少,朱熹的定义一点都没有错。太平无事时,巩义皇陵遍植柏树、配有护卫、严禁无关人等进入;兵荒马乱时,活人尚且自顾不暇,藏有金银珠宝的皇陵就难免大难临头。金人一来就肆无忌惮地盗掘宋陵,小墓揭顶、大墓挖洞,陵中本该不见天日的珠宝很快出现在开封街头。宋高宗赵构闻讯,遣岳飞等将领北上收复巩义失地后重新修复皇陵,但宋军无力固守此地,卷土重来的金兵变本加厉破坏陵墓。
等金人被蒙古人代替,后者又把巩义皇陵地面上的残存建筑全部毁掉、犁为废墟,从此北宋皇陵就只剩下如今麦田中的石刻。
南宋皇陵的命运也好不到哪里去。1276年临安被元军攻占之后,绍兴六陵无人守护,很快厄运加身,常被盗墓贼光顾。
更糟糕的还在后面。1285年,番僧杨琏真伽在宰相桑哥的支持下,公然遍掘绍兴六陵。宋理宗赵昀口衔的夜明珠、身下以金丝编织的寝席、棺椁周围的玉器等珍宝全被掠走,而这些东西在地下刚刚才呆了二十年。宝物得手之后,杨琏真伽先是把徽宗高宗度宗们的尸骨弃于荒野草莽间,七天后又把残存尸骨混以牛马杂骨,埋在临安宫中,并在其上建十三丈白塔,示压镇南人之意。
白塔元朝时毁于雷火,到了朱元璋建立明朝,才把南宋诸帝的残存骸骨归葬绍兴六陵、遣人守护。后来明亡清兴、岁月流转,南宋六陵成了连盗墓贼都懒得光顾的地方:好东西早就不在了。
三
1995年,为配合宋陵抢救保护工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永昭陵进行了全面勘查。随着世事变迁,永昭陵已被巩义市区包括在内。勘查发掘后,根据考古成果对其地面建筑进行了原样恢复,也是目前巩义皇陵中唯一复原的皇陵。
依稀可见宋时气象。
其他皇陵的保护工作目前仍在进行中。
2012年,宋六陵遗址的考古工作开始实施。当时宋六陵已被开辟为一片茶园。
松树茶树掩盖了近千年来的皇陵沧桑。
随着近年来保护力度的加大、考古成果的取得,绍兴宋六陵已被列入“十四五”国家遗址。
宋六陵遗址今年入选“新时代浙江考古十大发现”。
陵墓中出土的文物,不禁使人追想更多的奇珍异宝,如宋人周密《癸辛杂识》、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录的种种:“伏虎枕”“穿云琴”“鱼影琼扇柄”“真珠戏马鞍”等等不一而足。帝王希望在死后也能过跟生前一样的奢华生活,所以把各种爱物都带入地下,虽然到头来只是便宜了盗墓贼。
其实前人对此早有洞见。《史记》上记载,汉武帝的爷爷汉文帝刘恒曾经感叹,“要是以北山石为棺椁,用紵絮加以密封,谁还动得了呢?”一群大臣都附和点赞,唯有张释之出来唱反调,说里面要是有引发人占有欲的东西,即便把南山封锢起来也有隙可乘——要是没有,就算连石棺都没有又何必担心呢?
道理很简单,历朝历代的帝王也都清楚,但都以为自己会是例外。于是从汉唐到明清,也就没有一座帝王陵能逃过被盗掘的宿命成为例外。宋陵如此,明陵亦然,清陵也一样。
展览信息
时间:2022年11月30日-2023年2月28日
地点:浙江绍兴博物馆
此次展览以一脉相承的两宋陵寝制度为主线,以考古时间为顺序分为“规制承继”“刻度承合”“匠心承韵”“护陵承继”4个部分11个单元,再现了大宋皇陵的布局、形制和埋葬制度,系统展示了一幅宋代皇陵营建、规制、陪葬品、保护修缮的全景图。
启凌/文编辑程启凌制图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