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年少时,看过《汉武大帝》这个电视剧。剧中详细讲述了发生在西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的故事:景帝二年(前155年),面对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诸侯国势力矛盾日益激化的局面,御史大夫晁错上疏《消藩策》,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景帝积极采纳晁错的建议,于次年冬天下诏削夺吴、楚等诸侯王的封地。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王由于不满朝廷削减他们的权力,以“清君侧”为名联兵反叛。
这次叛乱中,由于叛军主力——吴楚联军一路北上、来势凶猛、直逼京师,主帅周亚夫提出“委梁与吴”的建议,建议先由位于京城咽喉要塞且兵强马壮、给养充足的梁国军队牵制住敌军,汉军先着手对付其他几路诸侯国,然后伺机而动,趁虚而入,从而一举击溃敌军。周亚夫的建议很好,有效地避开了叛军主力锋芒,较好地保存了自己的实力,却实实在在苦了梁王刘武和他的弟兄们。你想,梁国虽然是西汉初年一个较为强大的诸侯国,但单独面对联军主力,还是十分吃力的。
剧有一个场景印象很深:梁国城门下,叛军叫嚣着,用尽各种办法奋力攻城,城门岌岌可危。城门楼上,梁王刘武一边率部下全力抵抗,一边派信使快马加鞭,紧急向京师长安请求增援。一次求援周亚夫不为所动,二次求援亦没有反应,不得已,梁王只能向景帝求援。景帝刘启心疼弟弟,下诏命令周亚夫出兵援助梁国,周亚夫还是没有反应,依然坚守不出。无奈之下,刘武只能召集全城将士,继续咬紧牙关,拼死顶住,甚至出现了跪求将士出征的画面……
这场战役异常惨烈也十分感人。梁王刘武凭一国之力真的就抵挡、牵制住了七国叛军主力,为汉军最终积攒力量,腾出手来,歼灭敌人赢得了宝贵时间。可以说,“七国之乱”能在较短时间内被平定,是主帅周亚夫运筹帷幄的良好结果,但梁王刘武敢于真枪实弹直面敌人,拼死抵抗牵制敌人的英武行为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在每次回想起他率部下抵抗吴楚联军的场景,我都会不禁感叹:刘武确实是条汉子。
这件事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过于简略了。说:上乃遣大将军窦婴、太尉周亚夫将兵诛之。又说:遂西围梁。
历史不能假设,一旦假设就感到毛骨悚然。我们无法想象,假如刘武当时软弱无能,没能抵挡住吴楚联军,结果会如何?
那么,区区一个梁国,为什么能抵挡住七国联军呢?或者说,梁王刘武为什么就那么死心塌地地效忠西汉景帝王朝,情愿与敌军殊死搏斗呢?
曾经有一个笑话是这样说的:说窦太后极其宠爱小儿子刘武,对家里只有一个皇位,只能给大儿子,小儿子坐不上很失望。于是就十分希望大儿子景帝刘启百年之后能传位于小儿子刘武,让弟兄俩都能过把皇帝瘾。有一次,梁王、景帝与母亲窦太后在一起,景帝与梁王喝酒,为讨母亲欢心,景帝醉酒后说道:“百年之后传位于梁王”。酒醒之后景帝就后悔了,但窦太后和刘武却当真了。于是,从那以后,刘武就把景帝的江山一直当作自己的江山来守候,所以,才会有“七国之乱”时的拼死抵抗。
当然这只是个笑话,因为历史越描述得细致入微就越不可信,当时的情景后人怎么知道得那么详细?再说,就算确有其事,窦老太后作为西汉有名的女政治家,怎么会不知道这只是一句玩笑话呢?刘武作为一个成年人,能有勇有谋地抵挡住七国联军,还听不出兄长只是随便说说罢了?
其实,促使梁王刘武能与景帝同生死共存亡是有其坚实的客观基础的,这里面有情感的因素,但更多的是现实的考量。
梁王刘武与景帝刘启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母同为窦太后,父同为汉文帝刘恒。
首先从既得利益上来讲,梁王不可能造反。
刘武的封地梁国位于长安东南,即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疆域辽阔、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适宜,与京城直接接壤,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经历文景两朝,经营十余载,因与朝廷的近亲关系,各种赏赐不断,国力十分雄厚。
可以说,除了皇位,父亲、兄长已经把能给的最好的都给他了。并且,梁国是京城的喉舌,重要的要塞屏障之地,可见父兄对他的信任和殷切希望。从既得利益上来讲,景帝期间,梁王一直是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与其他诸侯王相比,他与景帝是利益共同体,造反只能使他的利益前景变得更加不确定,因此,他是最不可能造反的。
其次,从情感上来讲,梁王也不可能造反。
“七国之乱”时,窦老太后仍健在。有句话说,娘在,家就在,人心就不散。景帝刘启和刘武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孝子。在梁为王期间,刘武经常回长安看望母亲,与兄长景帝常相聚,感情深厚。可以说,他是窦太后最宠爱的小儿子,是汉景帝最宠爱的弟弟。支持“七国之乱”,与叛军为伍,就是反对自己的亲娘和亲哥,反对自己的家人,这是他再糊涂也肯定不可能做出来的。
总之“七国之乱”时,梁王刘武的特殊身份决定了他即便不窥视皇位也不可能参与叛乱,其他诸侯国也不可能拉拢他参与叛乱,反而会把他作为直捣京城的最后关口,调集主力部队,狂轰猛打。而梁王刘武,也自然会与兄长一起,同仇敌忾,一致对外,拼死保护自己小家利益和江山社稷的安危。
“七国之乱”梁国的故事,生动地为我们诠释了什么叫“手足情深”,什么叫“上阵亲兄弟,打仗父子兵”;“七国之乱”梁国的故事,生动地告诉我们:“兄弟如手足”,这绝对不是一句煽情的话语,而是其中真的蕴含着深刻的人生道理;“七国之乱”梁国的故事,也让我们再次明白了在中国古代“家天下”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依据血缘宗法建立起来的“分封制”一直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社会管理方式。虽然经过东周的战乱,更为先进的“郡县制”逐步取代了“分封制”成为社会的主流,但“分封制”作为一种辅助性管理方式,仍然被很多王朝运用。聪明的君主们始终认为:对于“家天下”的王朝来说,同祖同宗的兄弟们天然比外人更值得信任,分封宗室成员对拱卫中央的的作用十分重要。
同时,“七国之乱”中七个反叛诸侯国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分封制”也不是什么万全之策。当血缘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之后,当中央的力量变弱的时候,当诸侯国实力坐大的时候,“分封制”就很有可能变成刺向中央的利剑。除了汉初的“七国之乱”,比如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明朝时期的“靖难之变”,都是典型的分封宗室引起的内乱。
世界从来就没有什么万全之策,都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变化的权宜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