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武则天《如意娘》
唐高宗李治在影视剧的编排下,显得软弱无能。似乎只是一介妻奴,掀不起大浪。但真实历史中的他真的如此吗?答案绝对是否定的。
那反问:李治为何会被后世不断丑化,很多人会怀疑在父亲唐太宗李世民和妻子武则天强悍势力的对比下,唐高宗即便有治国之伟业,但依然被衬托得黯淡无光。人们如果仅是从这一角度去思考问题,那便过于片面了。
因为从原则上来说,历史的背后反射的是政治。高宗为何会被史官们丑化?其真相很有可能是因为:后世的史官大多数都是儒生,他们为了抹黑武则天,所以牺牲了李治的形象。
李治画像
今宵冬律尽,来朝丽景新
李治出生于公元628年,去世于公元683年。他的父亲是唐太宗李世民,母亲是长孙皇后。
从这个身份背景来看,李治的出身哪怕在帝王将相之家,也依然十分显赫。因为他的母亲是长孙皇后,李世民在考虑立储的问题上,会把一定的注意力放在妻子的孩子们身上,所以李治自出生以来就有一定优势。
公元631年,李治也仅仅只有三岁,就已被加封到晋王的位置上。
初长成的李治遇到了两个大事件。
第一件事情是长孙皇后因病去世了,年仅36岁。失去母亲的李治,被父亲李世民格外关注。因为那时候李治还没有过完童年就已经失去了母亲,然后父亲还不想把李治交给交给其他的后妃去抚养。于是他就亲力亲为的,把李治养在了身边。
李世民画像
第二件事情就是李治在公元643年,又被册封为了皇太子。原本身为唐朝太子的是李承乾。李承乾是李治同父同母的哥哥,李承乾和李泰两人因为皇太子之位,相互明争暗斗。最后李承乾受不了政治压力,举兵逼宫。
这一事件,让身为父亲的李世民看到了自己教育方面的缺失。他痛心疾首,废掉了李承乾。但他也不想把这次胜利的果实送给李泰,于是长孙无忌就站了出来,辅佐了李治为皇太子。
公元649年,唐太宗因病去世。而稳居皇太子之位长达6年的李治,这时候已年少有为,继承了父亲的帝位成为高宗。
李治在位期间,沿用了父亲遗留下来的治国政治和经济的制度。依然重用长孙无忌等人。李治学习能力十分优秀,而且踏实肯干,勤奋好学。《新唐书》上夸赞李治,说他是勤于政事的好皇帝。
长孙皇后画像
说他在登基初期时,就将父亲遗留下来的的贞观盛世延续了更长时间。让李世民创造的贞观盛世不再只是一个短暂的政治高潮,让百姓们享受到了贞观之遗风的幸福。
《新唐书》又称李治在位期间所创造的唐朝盛世的景象,为永徽之治。李治的一生有众多主要成就,除永徽之治之外,在军事方面他还彻底拔除了高句丽、西突厥等少数民族对唐的矛盾,他是在真正意义上将唐朝版图达到极盛的一位帝王。
在政治方面,李治能够缓和矛盾。他看到贞观之治的盛世景象,因为辽东战役而不断出现漏洞。
于是在公元653年,李治就主要采用军事镇压的方式,去消除这类阶级矛盾。他平定了以陈硕真为首的农民起义军,维护了国家边防的和平和统一。
唐高宗书籍封面
在唐朝内政方面,太宗原本在朝议事的制度为三日一朝。李治知道自己还有很多学习空间,所以为了勤勉执政,李治就将父亲遗留下来的三日一朝改为了一日一朝。他结合自己的特点,制定出了合理的执政方针,用自己的勤勉刻苦的方式为唐人的幸福生活,创造了和平安定的美好氛围。
在人事方面,李治也十分重用贤良者。比如说长孙无忌、李勣、褚遂良等人,朝堂内外、上下齐心将李世民遗留下来的贞观之治,发挥超强张力。不断美化政治、优化民生,让百姓们能够有田可耕,有宅可住,促进了民生安稳、拔高了经济发展水平。
在这样的局势下,有越来越多的能用之人开始向朝廷内外靠拢。于是在李治在位期间,唐朝也有众多能臣出现,比如说辛茂将、卢承庆、杜正伦、薛元超等人。
李勣
这些贤者身上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同样属于李治亲自提拔的大臣。可见,李治深居帝王之位,对于才人的渴望程度是非常高的。
在法治建设方面,李治不断派人编著适合国情的新型法规。公元652年,李治政府出台了《唐律疏议》,而这一部法典被史学家们评价是目前为止中国境内所发现的最完整的、最古老的一部封建帝国主义王朝出台的法典。
它体现的是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制度之下超高法治社会的水准和风格,以及唐朝整体的基本政治特征,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文献。
一个国家日益昌盛的趋势,必将以依法治国为基础。李治治国期间,百姓们因为这一篇法律法规放在那边,犯罪率不断降低,人们也明白国家的执法状况宽平公正,内心更是敬畏。
唐律疏议
最主要的,还得看高宗统治期间的唐朝经济发展状况。公元648年,唐朝人口已经超过360万户。4年之后,唐朝人口数已扩增到380万户。在举国范围内,高宗不断于重要城市建设常平仓,用于储存粮食,防止自然灾害的出现,他就害怕百姓们遇到难题时无粮可食。
公元655年,这样忧患的意识终于有了可用之处,京师爆发了粮食灾害。物资短缺,百姓们没钱买米,这时候常平仓开始以日常价出售物资,缓和了当时灾害的难度。
送迎交两节,暄寒变一辰
既然高宗如此不庸俗,那为何又会被后代史官们不断丑化。导致现代读者反而认为高中,是一个软弱无能的帝王呢?
其原因很大一部分可能性在于:后代的史官多为儒生,儒生的思想比较偏执,一方面是这些儒生史官们看不过去高宗一些违反儒家思想的做法,一方面很有可能是因为这些儒生史官为了抹黑武则天,而牺牲了李治的形象。
武则天画像
李治曾和父亲的女人厮混在一起。那时候身处于晚年状态的李世民,还躺在病床上。儿子就已经和自己的女人厮混,眉目传情。这样的行为放在儒生的价值观里面,完全不值得赞美。他们不一顿批判李治就很不错了,怎么可能会美评呢?
再看,李治从晋王的位置上走到太子之位,然后又在太子的位置上稳居了6年,等到父亲去世后又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唐朝的第3位皇帝。这一路显得如此顺利,正是因为他的背后有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舅舅长孙无忌。
但是长孙无忌安排了王皇后在李治的身旁,而李治为了铲除长孙势力,先是废掉了王皇后,然后又逼长孙无忌自杀。这也违反了儒家思想的定义,在后代儒生史官的眼中,也不值得美化。
很多人看了电视剧之后,觉得李治扶武则天为皇后,其根本原因在于李治是一个为爱情变得头晕眼花的痴情男人,但在客观历史中,李治身上背负的使命是政治使命,而非爱情使命。
李治与武则天可生活在一起,也可共同孕育子嗣。但两人的关系,更大程度上是政治同盟。他们协力拔掉长孙无忌的威胁,李治稳住了自己大权在握的统治,而武则天前期也一直是在给李治打工。这个女人在丈夫执政期间,也仅是一个任由对方摆布的工具人,她的形象并没有多大灵魂,真正能够起到决定权的有且只有李治一个。
最后一个原因在于,武则天后来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官方所承认,也是唯一一个被官方承认的女皇帝。这在男权,或者说等级非常森严的封建王朝时期,是礼法不容的事情。
为了批判这现象,儒生史官们用尽笔墨去责骂李治。说他软弱无能,没有将女王权威,扼杀在政治摇篮中。
唐高宗与武则天雕像
这里其实也反映出了封建王朝时期的一个政治潜意识,很多史官们虽然对世界说自己在做着最客观的事情,自己在客观的描述事实。但史官毕竟是人,人是有主观情感的动物。
他们在描述历史的时候会掺杂一些主观情感,在描写李治的时,他们也相当于是在警告后世的政治家们:
千万不要让女性掌权,否则就像李治那样是后世所唾弃的、被看不起的软弱者。你哪怕去当一个昏君,哪怕与奸臣为友,哪怕和宦官指鹿为马,都不能不压制自己的老婆。因为她们不能、不许、不可以在封建王朝的岁月长河里,起主宰作用。
结语:
后人总说,人们没办法看清楚真实的历史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这句话的确也是对的,因为那些史官们记录历史,多多少少掺杂了自己的情感。一份掺杂了主观意见的史书文献,哪怕它说自己再客观,它都经不起推敲。
参考资料:
《新唐书》
《守岁》
《七夕宴悬圃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