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兰台
在明朝,小麦和水稻产量差距是非常大的。
通常情况下,北方小麦单位亩产大概在一石左右,《河间志》卷三曾有记载:一夫耕田三五十亩, 亩收麦一石以上,大约折合今天的120—130斤。
而南方水稻的单位亩产要比小麦多2倍的样子,据顾炎武《日知录》所说:“如吴江昆山等田,亩旧税五升,小民佃租富室田,亩出私租一石。”什伍之租,亩收应是2石。亩产稻谷2石,折合今市制为亩产288斤。
当然我这里说的是大概情况,具体明代小麦和水稻亩产,建议大家去看吴慧教授的《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换言之,对于明代农民来说,种植水稻显然比种植小麦要划算得多。
因此,明朝历代都有官员希望在靠近今天北京,水路纵横的北直隶地区(包括天津)种植水稻,甚至在万历年间,当时的顺天巡抚张国彦等人在蓟州(今天天津蓟州区)、永平(今秦皇岛、唐山)小范围试种水稻还成功了。
有鉴于此,万历三年,明朝著名的农田水利专家,江西人徐贞明向万历皇帝提出,希望皇帝能批准他在今天天津、唐山、秦皇岛一带兴修水利设施并且尝试大范围种植水稻。
河北水稻
徐贞明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建议,原因主要有几条。
1、明朝每年从江南运输水稻到京城,沿途损耗太严重,在北直隶地区能大规模种植水稻成功,就可以减少漕运运量,节约物资。
2、北直隶地区老百姓生活并不好,因为靠着京师,经常要服劳役,如果北直隶种植水稻成功,至少可以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毕竟单位亩产增加2倍还是挺吓人的。
3、一旦北直隶大规模种植水稻成功,那么同时就可以减轻江南负担,江南不用负担那么重的漕运任务。
最开始,徐贞明的计划进行的很顺利,他利用一年时间不但完成了北直隶水稻种植区的规划,而且在蓟州、永平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至少相比小麦,亩产是大大提高了。
但是,出乎所有人预料,徐贞明这个“好消息”却在北直隶当地引起了大规模的恐慌,大多数北直隶地主不但不为水稻种植成功感到高兴,反而许多人都有“末日来临”之感。
为什么?
原因不复杂,北直隶士绅(地主们)不愿意富裕,就连北直隶民众也不愿意要这个亩产翻倍的结果。
因为一旦徐贞明的计划成功,那么就意味着北直隶老百姓(包括士绅和地主)要和江南一样,承担相当一部分漕运粮食。
明朝皇帝出巡图
也就是说,单位亩产增加2倍给明朝北直隶(今天河北)地区老百姓带来的不是快乐,而是比单位亩产增加2倍负担重得多的税赋。
“徐孺东(贞明)之开水利,已渐有绪。徐遽疏言:‘此役必成,可省江南漕运之半。’此语闻,而畿辅士绅大怖:‘是且加赋吾乡!’遂入王御史(之栋)弹章,而水田之役遂辍。”
《万历野获编》的作者沈德福对此看得非常明白,北直隶的士绅也看的非常明白,一旦徐贞明计划成功,北直隶粮食最理想状况是增产2倍,但是随之而来的要缴纳的赋税可能会增加3倍、4倍。
所以北直隶民众宁愿继续种植产量低的小麦,也不愿意种植产量更高的水稻。
其实这种情况在古代王朝中后期很常见。
汉武帝时期就发生过许多地区老百姓不愿意积累财富,宁愿吃光用尽,宁愿全家赤贫;三国时代曹魏、蜀汉和东吴都发生过由于税赋太重,老百姓不愿意种地,不愿意生孩子的情况;而北宋和南宋同样出现许多地区民众由于赋税过重,不愿意致富,不愿意种地的情况。
其实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明朝江南负担有多重,重到北直隶士绅一听说可能要和江南分担漕运负担,宁愿不要单位亩产翻倍这个好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