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马上就要大祸临头了,咱们快跑吧”沈万二拉着沈万三就要回屋子收拾东西。
“跑什么,当今皇上是我哥们,哥哥你莫怕”沈万三甩开沈万二的手,说道。
01 富可敌国的商人
这个人是谁?他又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要急忙逃走呢?想要知道这个人是谁,必须要知道一个成语叫“富可敌国”。
富可敌国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财富达到了可以和国家抗衡的地步,从古至今又有多少人可以达到富可敌国的地步呢?
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沈万三,在朱元璋当皇上的时候,这个沈万三可谓是名扬四海,名震大江南北。
这个沈万三为什么这么出名?难道是大将军?难道是才高八斗?都错了,沈万三出名就是因为一个字:富!
当年朱元璋要大修南京城的城墙,朱元璋把这个事情在朝堂之上一说,沈万三直接站出来,上奏皇帝说,这个修城墙的钱我为您掏。
当时朱元璋的表情微微有些不妙,随后沈万三又说,我替您掏三分之一吧,洪武门到水西门的这二十里路我替您出钱。
朱元璋一听沈万三说掏钱,自然是高兴的,朱元璋还在替国家高兴,觉得有“忠义之士”为国家效力了,朱元璋此时要将沈万三当成好兄弟了。
定好了修路计划,沈万三打算和朱元璋来一场修路竞赛,朱元璋欣然答应了,到最后没想到沈万三的工程比朱元璋还要提早三天完成。
古时候大型工程顺利结束之后,一般都会进行大型庆功宴,修路之后,朱元璋为沈万三大办宴席。
宴席之上,朱元璋还亲自敬沈万三喝酒,从古至今能有几个人让皇帝亲自敬酒?这可是至高无上的荣耀,简直是让整个九族熠熠生辉啊。
可沈万三却是个不知好歹的人,不但不恭敬地接受皇上的敬酒,反而让皇帝没了脸面,这是发生了什么?
原来,皇帝向沈万三敬酒的时候,笑着说沈万三是“白衣天子”,这句话可是把沈万三吓得一哆嗦,这是为什么呢?
“白衣”在民间俗称布衣,布衣就是平民的意思,那“白衣天子”不就是说是民间的天子吗?
皇帝说沈万三是民间的天子,这可不得把沈万三吓得一哆嗦吗?
大家是知道的,朱元璋可是平民出身的大明开祖皇帝,这沈万三被称为“白衣天子”,这不是公开挑衅皇帝吗?
沈万三发现自己犯错了,没有别的办法,沈万三只能选择哄好皇帝了,那沈万三能怎么哄呢?怎么能巴结巴结皇帝呢?
沈万三什么都没有,就只剩下钱了,那没有办法了,就只能用钱来解决问题了。
当时,沈万三就命令手下给朱元璋进贡了两千锭银子,大概有四万多两银子,除此之外还有200斤黄金。
之后的时间里,只要朱元璋一有动向,沈万三立马拍上马屁,可谓是朱元璋指哪,沈万三就打哪。
在这之后的沈万三似乎是有些“飘”了,朱元璋为了表扬沈万三的修路事件,将沈万三的第三个儿子沈荣封为王。
在一般人看来,朱元璋这么做是为了给沈万三脸面,表扬沈万三的这种为国家出钱、出力的表现,同时也是为了安抚人心。
皇帝的目的是让底下大臣觉得,只要是为国家出钱、出力,以后自己的后代就会有出路,所以才会进行嘉赏和封王。
但是偏偏经商的沈万三不这么觉得,沈万三单纯地觉得朱元璋没有钱,国库里没有钱,连修路都需要大臣掏钱。
这个时候的沈万三觉得自己太牛了,连皇帝都朝自己借钱,沈万三觉得自己在皇帝面前太有面子了,之后沈万三的行为更是变本加厉了。
这个时候的沈万三竟然开始出钱犒劳军队士兵,您说,这沈万三是不是有一些大胆?
沈万三恭敬地站在朱元璋旁边,朱元璋问:“朕有百万军,汝能遍济之乎?”
沈万三:“每一军搞金一两”。
沈万三竟然对朱元璋承诺说军队里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两黄金,大家想一想整个大明朝有多少军队?有多少人呢?
虽然沈万三很富有,在民间称为首富,但是毕竟只是个大臣,有什么资格出钱犒劳皇帝的军队呢?
在皇帝眼里,那军队可是朝廷的重中之重,那沈万三竟然敢直接打赏军队?
朱元璋越想越生气,于是说出了“匹夫犒天子军,乱民也,宜诛”这句话。
这句话证明了朱元璋真的震怒了,立马下令将沈万三压入天牢,随时准备处死沈万三。
02 好日子到头
日子又过了几天,沈万二急忙来找到弟弟沈万三,于是就出现了文章最开头的对话。
沈万三要大祸临头,那沈万二又是如何知晓的呢?难不成沈万二是个算命先生?还是说沈万二可以洞察一切事情?
都不是,不要把沈万二想得过于“神仙”,沈万二也是和沈万三一样都是经商的人,只不过头脑比弟弟沈万三要稍稍差一些。
兄弟两个人在商界混得很出色,最后两个人的下场却是不一样的,一个家庭美满且幸福;另一个家破人亡,死相凄惨。
而造成这样的结果,都是沈万三自己“作”出来的。开头说到沈万二拉着弟弟就要跑路,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沈万二和朋友在酒楼吃饭喝酒,本来是两个人在阁楼上怡然自得地看着街道,这时从街道上传来了孩子们的诗句。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贵人,日高五丈犹披被。”
起初,打油诗被孩子们稚嫩的语音说出来,沈万二并没有多想,然后沈万二将打油诗又默念了一遍,暗声道,不好!
沈万二起身关上门窗,同好友喝了口酒,向好友询问道:“李兄,你见多识广,又总出入京城,这要发生什么事了?”
“沈兄,不必多虑,这首打油诗也只是皇上在京城做的一首打油诗罢了。”
“这首打油诗在京城都传开了,没想到这么快就传到这里了,来来,沈兄喝酒,不必多虑了。”
民间的人都想不到高高在上的皇帝也会做这样一首打油诗,而打油诗里写出了对江南富商的羡慕之意。
虽然身为皇帝,但是比文武百官起得还早,比文武百官休息得还晚,不如江南的富人家老头,太阳晒屁股还可以盖着被子睡觉。
诗句虽然是表达皇帝对江南富商的羡慕之意,还有自嘲之意,但是仔细一想又不是这么回事。
沈万二想到这里,马上辞别好友,来到弟弟沈万三家里,对着弟弟讲了一遍打油诗,弟弟沈万三依旧不以为然。
“皇帝表面上是首打油诗,实则是盯上了咱们江南这一带啊,咱们以后的日子估计不会好过的”沈万二语重心长道。
“哥哥放心,您忘了?那京城城墙的一半都是我掏钱修的,皇帝必然不会将我们沈家赶尽杀绝的,哥哥不必担心”。
沈万二看看弟弟不为所动,就不再劝了,留下一句“万事多加小心!”,转头就走了。
回到家的沈万二用最快速度倒卖财产,用财产换取了一艘大船,带着家眷,逃往远处。
沈万三为军队出钱,想要犒赏军队的这一想法,确实破坏了规矩,有了想要僭越的野心,朱元璋自然是容不下沈万三了。
朱元璋担心,沈万三的野心越来越大,以后的势力会威胁到朝廷,所以将沈万三流放。
不久之后,朱元璋开始对江南的富商们“下手了”,朱元璋随便找个理由,将江南的富商该杀头的杀头,该流放的就流放,抄家的抄家。
此时的沈万三还在洋洋得意,以为自己为皇帝修路,又为皇帝捐钱,自己可以逃过一劫,殊不知皇帝最想先杀沈万三。
什么?觉得朱元璋不会轻易杀了沈万三?您别忘了朱元璋之前的行事作风。
杀了沈万三对于朱元璋来说就是小事一桩,沈万三即将被处死的时候,是马皇后站了出来,劝阻朱元璋。
马皇后对朱元璋说,没有必要对沈万三这样。
古代的社会认为,沈万三这样的平民百姓拥有过人的财富,这样的人是不祥的,老天是会惩罚这样的人的,马皇后极力劝阻朱元璋不要杀了沈万三。
最后朱元璋将沈万三发配到云南,并没收了沈万三的全部家产。关于沈万三这个人,在历史上是确实存在的,而关于他钱财的由来确实有着神话色彩的故事。
民间传说,沈万三有个聚宝盆,沈万三一天早上偶然间看见青蛙都放在一个大盆里,沈万三将这些青蛙全部放生,亲眼看着这些青蛙跑出去了。
第二天,沈万三再次经过的时候,发现这些青蛙重新出现在了大盆里,似乎还是昨天那些,沈万三就将这个大盆搬回家去了。
沈万三的夫人将这个大盆当成了洗手盆,一天正在洗手,沈万三夫人的发簪掉入盆中,刚要捡起,发现出现了两个一模一样的发簪。
夫人赶紧叫来沈万三,在等到沈万三过来的时候,盆中的发簪一下变成了三个,沈万三惊呆了,这不就是聚宝盆吗?
有了聚宝盆的沈万三还怕不发财吗?于是沈万三的财富就越积越多了,慢慢变得富可敌国了。
由于是民间传说,所以这个故事多多少少带着神话色彩,其实沈万三的财富并不是通过“聚宝盆”得来的。
03 富二代赚钱之路
其实,沈万三是个富二代,靠着子承父业才慢慢累积财富的,沈万三在父亲沈祐始的基础上,开辟了自己的挣钱之路。
沈万三未接手沈家之前,沈家只是务农和放贷的家族,沈家经历多次搬家,最后选择在南方安家,为什么呢?
因为沈家看上了南方独特的气候条件,沈家打算在这筑起一片生产业,打算靠着农业让家族富饶。
通过不断辛勤劳作,沈家资产确实日益丰厚,沈家一共有三个孩子,老大不幸年幼夭折,只有留下了老二和老三,相比之下,沈万二似乎更稳定一些。
但是,老二沈万二有着自己的产业和生意往来,所以将沈家家业传给老三沈万三。
沈万三接手家族之后,就开始打算钱生钱,好在沈万三是有一些经商头脑的,加上父亲留下的基业,很容易再创辉煌时刻。
江南地区是全国的粮仓储备地,沈万三拥有大量土地,于是就有大量稻米可以出售,恰逢北方需要大量稻米,这时候生意就来了。
之后的沈万三娶了另一位江南富商陆道源的女儿,这两个商界大户人家可谓是强强联手,沈万三再次学习陆家的经商之道。
渐渐地,沈万三觉得经商比务农和放贷都挣钱,岳父陆道源也毫不逊色,将自己的所学教给沈万三。
沈万三看准了京杭大运河,打算利用京杭大运河进行运输贸易,沈万三抓住时机发展海外贸易,这使得沈万三赚到了不小的一笔钱。
沈万三将纺织品、瓷器、布料运输到国外,再从国外进口回来稀有物件,再将稀有物件倒卖,从中获取巨大利润。
这个时候的沈万三就已经和张士诚勾结,沈万三借着张士诚的势力,将整个江南的私盐生意都揽在自己的名下。
除了国外航线,连国内的航线早就被沈万三占领下来,同样的道理,将南方的盐、丝绸、瓷器贩卖到北方,再从北方购买南方缺少的物品。
此时的沈万三包揽了国内外的航线,怎么会不挣钱呢?
几年之后,在沈万三的带领下,沈家家产翻了十几倍,沈万三依旧不满足,再次利用家产购买土地,继续发展沈家事业。
在朱元璋称帝之前,曾与张士诚在江南争雄,此时的沈万三给张士诚投入了大量的钱财,不料张士诚竟然兵败。
兵败之后,沈万三立马转身投向朱元璋,投向朱元璋的方法就是上文说的修城墙的故事。
虽然沈万三是元朝的富商,但是可以看得出来,一开始帮助的却是张士诚,之后又“游走”在多方势力之下。
恰逢张士诚的势力在苏州一带,张士诚在民间很是有威望,沈万三为了自己,更为了家族有没有办法,不得不选择巴结张士诚。
张士诚和朱元璋大战长达九个月,苏州周边的居民和富人看形式不对,纷纷出逃,这个时候沈万三把所有房屋收在名下。
时机到了,沈万三就打算投靠朱元璋了,在暗中找人牵线,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去攻打张士诚。
虽然,一开始沈万三和朱元璋势不两立,但是沈万三在关键时刻帮助了朱元璋,朱元璋表面上大概是放过了沈万三。
沈万三仗着自己有钱,就敢和皇帝抗衡?沈万三的富商光芒有点太过了,刺眼的光芒照到了皇帝身边。
于是这帮江南富商被朱元璋大力整顿,这一项整治活动可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朱元璋更赢得了百姓的尊重。
朱元璋将这些富商们的财产都收入国库,这样可以扩充国库。
朱元璋拿来这些钱财救济老百姓、修建土木工程、修建学校,朱元璋在百姓口碑越来越好,越来越备受百姓称赞。
都说“富不过三代”,这句话确实用在了沈万三的身上,沈万三确实经商方面很厉害,但是沈万三确实有点自傲了。
“炫富”也是导致沈万三下场凄惨的重要原因之一,沈万三虽然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但是沈万三不如哥哥沈万二有着政治头脑,面对哥哥沈万二的劝阻,沈万三也不听。
高调炫富导致了一场灾难的发生,或许沈万三为金钱而生,同时也为了金钱而死。
不讲沈万三后来的流放遭遇,单单是沈万三的经商头脑和经商策略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的。
多学学沈万二的洞察能力和低调做事的作风,沈万二可以推算局势安排,可以在关键时候保住性命。
人不能不自量力,人要贵在有自知之明,要知道趋利避害,收起自己的光芒,就是对自己最大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