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活捉了陈友谅年轻貌美的小妾阇氏,愤怒地说道:“ 陈友谅太可恨,数次攻打我,我现在就把他小妾纳入后宫,报复他”。后来发生的事,史书都不好意思记载,至今是大谜团。
朱元璋本是一个连饭都吃不饱的穷小子,为了活命只能沿街乞讨,甚至去了黄觉寺出家。
当时的朱元璋只是一个寄人篱下的普通人,而陈友谅已经组建了一支属于自己的精良部队了,并且他还是军队的最高首领。
陈友谅可谓是朱元璋命中注定的克星,野心勃勃的他,三番五次破坏了朱元璋的登帝计划。
陈友谅在除掉倪文俊后,就率领他的部队一路向西征伐,在老家夺取了徐寿辉的军权,并且自立为汉王。此时的陈友谅就已经成为了元朝末年的最强大势力之一。
与朱元璋的志向一样,陈友谅的目标也是统一天下,成为中原大地唯一的王,所以两人之间势必会有一场恶战。
为了打败劲敌朱元璋,陈友谅最开始走的是联合路线。他与张士诚强强联手准备对付朱元璋,只可惜还未开战张士诚就被朱元璋拉拢了过去,两人一起集中力量对付陈友谅。
朱元璋深知陈友谅兵强力壮,所以他一方面靠着大将蓝玉镇守洪都,自己则带着全部兵力对付陈友谅。
当时,陈友谅趁着朱元璋去往安丰营救翰林儿的间隙,派兵进攻洪都,却遭到了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的强烈抵抗,陈友谅足足在洪都城外攻打了85天,都毫无进展。
没过多久,朱元璋率领20万大军直奔洪都。陈友谅闻讯,立即撤离围军,与朱元璋正面对战,双方在鄱阳湖展开了一场世纪对决。
起初,陈友谅占据上风,朱元璋船小兵少,在对战中一时间损失了不少将士。直到三天后的一场东北风,彻底让朱元璋反败为胜。
当时,朱元璋趁着东北风,下令将士们焚烧陈友谅的战船。陈友谅方来不及救火,活活烧死了不少将士,包括陈友谅的弟弟陈友仁也在其中。
此时的朱元璋深知陈友谅朝不保夕,索性写了封信力劝陈友谅投降,却遭到了陈友谅的当场拒绝,毕竟是一代枭雄怎会不战投降呢?
于是,朱元璋和陈友谅在泾江口展开了激烈的混战。可惜的是,在对战过程中,陈友谅不幸被朱元璋的部下一箭击中,44岁的陈友谅流血致死。
这场世纪对决,以陈友谅的身亡结束。消灭了最强悍的对手,朱元璋不由感叹连连,仰天长啸道:"友谅亡,天下不难定也!"足以见得朱元璋对陈友谅的忌惮。
陈友谅死后,汉军树倒猢狲散,朱元璋自然而然成为了江南地区最大的霸主,被百官推荐为吴王。
朱元璋不但接收了陈友谅的大片地盘,就连陈友谅的宠妻阇氏也成了他的囊中之物。
毕竟阇氏年轻貌美,杀人如麻的朱元璋也舍不得痛下杀手,索性纳入自己的后宫。甚至在当了皇帝后,为了给自己找个台阶下,就在《大明律》中加了一条内容:"其民年四十以上,无子者,方听娶妾,违者笞四十。"
其实,一开始阇氏是不愿向朱元璋屈服,只不过当时的她已经怀上了陈友谅的骨肉,索性准备让孩子为父报仇,所以选择了忍辱负重屈从。
几个月后,阇氏生下了一个儿子,朱元璋欢喜不已,为其取名朱梓,野史中都说朱梓是陈友谅的遗腹子。
不过,当时的朱元璋并不知情,甚至将朱梓封为了潭王,封地为湖南长沙。
朱梓长大后,即将启程前往封地,临走前阇氏直接将朱梓的身世告诉了他,只见阇氏语重心长地说道:"孩子啊,你的父亲是陈友谅啊,是被朱元璋杀死的,我是为了你才苟且偷生的,现在你长大了,一定要为你父亲报仇啊!"
朱梓听闻母亲的一番话,瞬间泪如雨下,对于母亲临行前的教诲,朱梓牢记于心。
朱梓来到封地后,整天琢磨着要替父报仇,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自制了一块铜牌,上面刻上了8个触目惊心的大字:"宁见阎王,不见贼王。"
自此,朱梓日夜练兵准备造反。只可惜被人举报了,朱元璋得知后大发雷霆,立即派了徐达的儿子徐耀祖率大军围攻长沙。
而此时的朱梓面对大明大将,自知难以抗衡,但他也不想认贼作父。因此,他当即把刻着"宁见阎王,不见贼王"的铜牌甩到了城外,紧接着带着自己的儿子和妻子从城墙上跳了下去。
朱元璋看了铜牌,这才知道朱梓并不是自己的儿子,他感到非常的气愤,自己辛辛苦苦养了数十年的儿子,居然是自己死对头的儿子,这不是打老朱的脸吗?
于是,怒不可遏的朱元璋立即下令屠杀长沙城,一时间整个长沙城血流成河。
而这件事情也让朱元璋后悔了半辈子,一度留下了很大的心理阴影,甚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总结出了经验教训:"只要沉迷于声色货利,终不免朝兴暮败"。
只可惜,朱元璋的这番良苦用心他的后世子孙并没有体会到,所以明朝才出现了不少不务正业的皇帝,要么声色犬马,要么不理朝政,最终导致大明王朝走了下坡路。
不过,野史终究不是官方记载,但即使是官方记载,这种有碍皇家颜面的事情又怎么可能被记录下来呢?所以其真实性还有待考证。
你认为朱梓是不是朱元璋的亲儿子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