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末清初,为维护明朝江山而殉难者,为反抗清朝入主而殉国者,据乾隆朝《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共收录明末殉节之士4000余人。其人数之多,其悲壮之情,迈越前代,影响至今。仅举张铨、孙承宗和史可法三个故事,其爱国精神,以见一斑。
一、忠节张铨
张铨(?~1621年),山西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明史》有两个张铨,另一是安徽定远人,随朱元璋有战功,封永定侯)。张铨任辽东巡按御史,同辽东经略袁应泰驻守辽东首府,辽阳城。城破被俘后,原抚顺游击、投降后被努尔哈赤招为额驸的李永芳前来劝降,张铨不予理会;天命汗努尔哈赤诱以高爵厚禄,张铨山立而不跪,就是像山一样挺立,拒绝跪降。并声言:“我身为天子大臣,岂能屈膝!”后金贝勒举刀相逼,张铨引颈而待。问将他送回明朝如何?张铨说:“力不能杀贼,无颜求归!”皇太极敬佩他的忠诚精神,引宋徽宗和钦宗做例子,说从前徽、钦二帝被大金天会帝所擒,屈膝叩见,受封公侯的故事,劝他不必执迷不悟。张铨仍不为所动,只求速死。他说:“我当今皇帝,天下一统,共主称尊,我岂屈膝而损大国之体耶?”我受朝廷厚恩,如降你们,遗臭万年。我有母有妻,还有五个儿子,你们要是生我,必致覆宗绝祀。“我一死之外,无他愿也!”(《清太祖实录》卷七)
最后,四贝勒皇太极见张铨志不可夺,命将张铨用绳勒死。但也有人说他是自缢而死。《明史·张铨传》记载:“守三日,城破,被执不屈,欲杀之,引颈待刃,乃送归署。铨衣冠向阙拜,又遥拜父母,遂自经。”崇祯帝下诏为他在北京宣武门外建祠祭祀。
二、忠心承宗
孙承宗(1563~1638年),今河北高阳人,相貌奇伟,胡髯戟张。说起话来,声音清亮。万历三十二年(1604),高中榜眼。有谋略,大学士吴道南问他:“梃击案”当怎么办?孙承宗说:“事关东宫,不可不问;事连贵妃,不可深问。庞保、刘成而下,不可不问也;庞保、刘成而上,不可深问也。”(《明史·孙承宗传》)
天启帝即位,充日讲官,就是皇帝老师。皇帝每听承宗讲课后,都说“心开”,就是讲得精彩。不久,官礼部侍郎。他还“知兵”,熟悉军事。明失陷辽阳后,拜承宗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仍兼帝师。广宁失陷后,王在晋任兵部尚书、辽东经略,驻山海关,要在关外八里地方再建一座城,加强防守。
六品小官袁崇焕反对,认为应在宁远建城。王在晋不听,袁崇焕便写信给首辅叶向高,未回复,再写信。叶向高跟孙承宗商量,孙说我前去调查一下。首辅同意,皇帝准许。孙承宗骑马出关,袁崇焕陪同,到中前所,城内仅存两间破屋,满目所见,一片凄凉,不禁潸然泪下。
他登上城楼,向东北眺望,遥见宁远形势,“天设重关,以护神京”;他认为宁远是山海关的天然“重关”,宁远不可不守。回到关上,同王在晋有一段对话:
孙问:旧城外八里建新城,旧城外“品”字坑、地雷为敌人设,为自己设?新城如守不住,数万新兵怎么办?
王答:将在山上建三个寨,以待溃卒!
孙问:兵未溃而筑寨以待之,不是教他们溃败吗?
王答:两座城比一座更保险。
孙说:不想恢复大计,而将关外屏障都撤掉,躲在关内图一时安逸,辽东岂不被敌人控制?
王在晋虽无言以对,却坚持在关外修筑重城。孙承宗和王在晋推心置腹地谈了七天七夜,王在晋仍不同意。但孙承宗、叶向高都支持袁崇焕主守宁远的意见,并在给皇帝讲课之暇,面奏所闻所见,顺便说了一句:王在晋不堪重用。随之,调走王在晋。遂有之后的宁远大捷。
孙承宗在阉党与东林党的党争中,虽为人忠正,胸有韬略,又为帝师,终被排挤,回到家乡。
崇祯二年(1629)皇太极率军入犯,进攻北京,孙承宗重被启用,再任督师,经袁崇焕等军民奋力,皇太极受挫回师,北京得以保全,并收复永平等四城,关内土地,得以完整。
崇祯十一年(1638),清睿亲王多尔衮等率军破长城、入内地,十一月初九日,清军兵攻高阳。县令雷之渤闻警先逃,告老还乡的原大学士、兵部尚书、督师孙承宗,本无守土之责,却率领全家儿孙、重孙、曾孙和乡民,登城拒守,以示与城共存亡。
清兵攻城不下将退去,环绕城墙,呐喊三周,守城兵民,也三次呼应。清军说:“此城笑也,于法当破。”(《明史·孙承宗传》)就是说呼喊时,带着胜利的欢笑,这座城可以攻破。于是,清军再次合围高阳城。激战一天一夜,城陷。大学士孙承宗被执,劝降。孙承宗说:“我天朝大臣,城亡与亡,死耳,无多言。”说完面北,望阙叩头,投缳而死,年七十有六。随之,其子、孙、从孙都战死,妇女等自杀,阖府30余人,全都殉于社稷。(《明史·孙承宗传》)
三、忠诚可法
史可法(1602~1645年)字宪之,北京大兴籍,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可法短小精悍,目炯有光。崇祯元年(1628)进士,官凤阳巡抚、南京兵部尚书,“廉信,与下均劳苦;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明史·史可法传》),士兵都愿意以死效力。
崇祯帝自缢后,凤阳总督马士英与阮大铖计议,要立福王为君,张慎言等说:立福王朱由崧有七不可,即贪婪、荒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干预有司。史可法赞同。但还是立了福王。五月,议战守。史可法说:“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明史·史可法传》)升史可法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仍掌兵部。史可法请督师,出镇淮安、扬州。史可法议分江北为四镇,驻镇扬州。
时朝廷上下极度混乱。为争官位,殿堂之上,大吵大闹,甚至拔刀互相追逐。史可法上疏:陛下…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处深宫广厦,则思东北诸陵魂魄之未安;享玉食大庖,则思东北诸陵麦饭之无展;膺图受箓,则念先帝之集木驭朽,何以忽遘(gòu)危亡?早朝晏罢,则念先帝之克俭克勤,何以卒隳大业?战兢惕厉,无时怠荒,二祖列宗将默佑中兴。若晏处东南,不思远略,贤奸无辨,威断不灵,老成投簪,豪杰裹足,祖宗怨恫,天命潜移,东南一隅未可保也。(《明史·史可法传》)清军南下,形势严峻。史可法每缮写奏疏,循环讽诵,声泪俱下,听到的人,无不感泣。
清顺治二年(1645)正月,南明诸军缺饷,诸军皆饥。高杰到睢州,为许定国所杀。部兵大乱,屠掠睢州附近二百里殆尽。可法闻变,流涕顿足,叹道:“中原不可为矣!”(《明史·史可法传》)
清军攻陷盱眙,援兵全军败没。史可法连夜赶回扬州。城中人斩关出逃,舟楫一空。史可法传檄援兵,无一至者。二十日,清兵至。明日,总兵李栖凤拔营出降。扬州官民,分陴拒守。旧城西门险要,史可法奋自亲守,并作书寄母妻说:“死葬我高皇帝陵侧。”(《明史·史可法传》)两天后,清兵到扬州城下,炮击城西北隅,城破。可法自刎未遂,被执。劝降,拒绝,被杀。
扬州知府任民育、同知曲从直,江都知县周志畏,两淮盐运使杨振熙等,都死于难。清军因扬州兵民拼死抵抗,大肆屠杀,“扬州十日”,惨绝人寰,流传至今。
史可法德高品洁。他因功所加少保、太子太保、少师、太子太师等,全都力辞不受。他身为督师、兵部尚书、大学士,但“行不张盖,食不重味,夏不箑(shà),冬不裘,寝不解衣”(《明史·史可法传》)。如除夕,写文书到夜半,疲倦索酒。厨师报告:肉已分给将士,没有下酒菜肴。他便取盐粒豆豉佐酒。可法善饮,数斗不醉,但在军中绝饮。是夕,进数十觥,伏思先帝,泫然泪下。
史可法面对敌军,坚强不屈。壮烈殉难,无法寻尸。一年后,家人以他生前袍笏(hù)招魂,葬于扬州城外梅花岭(《明史·史可法传》)。有史公祠纪念。
《明史》赞道:“忠义奋发,提兵江浒,以当南北之冲,四镇棋布,联络声援,力图兴复。然而天方降割,权臣掣肘于内,悍将跋扈于外,遂致兵顿饷竭,疆圉日蹙,孤城不保,志决身歼,亦可悲矣!”有《史忠正公集》传世。
亲爱的朋友们,关于这篇文章,您怎么看呢?欢迎下方留言评论。
您的支持是我写文的动力,如果喜欢此种类型的故事,请关注我,下一篇更加精彩!
注: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