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开始发动“靖难之役”的时候其实已经有4位藩王被贬,1位藩王自焚,也正是因为这位藩王的自焚,更加坚定了朱棣要造反的决心;而其他的藩王基本上都是出于看“热闹的”的状态,既不会帮朱允炆,也不敢去帮朱棣。
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下了三位治理天下的能臣:
黄子澄(东宫伴读)
齐泰(原名是齐德,9年内没犯任何的过失引起朱元璋注意,带其去祭祀并重用,虽是文臣但被封为兵部侍郎)
方孝孺(老师是大名鼎鼎的宋濂,饱读诗书,朱元璋去世以后被重用)
这三位都是文臣,之所以挑选文臣帮朱允炆治理天下,是因为朱元璋对自己的儿子们(各个藩王)都很放心,有藩王帮朱允炆守住天下,自然治理天下不需要那些能征善武的将军。
朱允炆之所以败给朱棣,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太着急,刚登基不到一年就着急对自己的亲叔叔们动手,而给朱允炆出谋划策就是黄子澄跟齐泰。
两个人就拿谁先开刀起了争论:齐泰认为先拿燕王开刀,一盘棋定天下;而黄子澄则认为应该先剪掉燕王的羽翼再除掉燕王。
其实不管如何争论,一点:这盘棋其实就是朱棣跟朱允炆的博弈,其他的藩王不过是陪衬而已。
朱允炆最终决定先从弱者开始着手,剪掉燕王的羽翼:
第一位便是燕王朱棣同母兄弟:周王朱橚
之所以先对周王动手,是因为朱允炆认为周王是朱棣最好的得力助手,还是同母兄弟;
这个时候朱允炆才登基一个月,就迫不及待地对自己的亲叔叔动手。
李景隆突掉大军去河南周王府,将周王将他的老婆孩子全部押到京城,朱允炆对他的这位叔叔毫不客气,直接贬为普通的百姓,并且迁到了云南。
那时候的云南跟现在不一样,基本上没什么人,很是荒凉。
第二位:代王朱桂
有人对朱允炆说代王“残暴不仁”,建文帝表现出了强烈的正义感,直接“皇叔犯法与庶民同罪”,将这个亲叔叔迁到了蜀地看管了起来,贬为庶人。
第三位:岷王
朱允炆登基第二年5月,朱允炆以“不法事”对岷王朱楩动手,直接贬为普通的百姓;
其实这个“不法事”具体到底是什么罪名也没说清楚,总而言之一句话:只要是皇帝想对你动手,莫须有的罪名都可以。
第四位:湘王朱柏
刚将岷王贬为百姓,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朱允炆直接又以“私印钞票”的罪名对湘王朱柏动手;朱允炆以为这次还能跟以前一样顺利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湘王朱柏非常有骨气,在他得知有人要来抓他的时候,笑着对自己的手下说:“我亲眼看到很多在太祖手下获罪的大臣都不愿受辱,自杀而死;我是太祖的儿子,怎么能为了求一条活路而让狱吏侮辱呢?”
他没有打开门迎接使臣,而是将自己的老婆孩子都召集起来,紧闭宫门,自焚而死。
第五位:齐王朱榑
即便是湘王朱柏死得如此悲壮,仍然没有阻挡朱允炆行动的步伐,他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抓了齐王朱榑,同样贬为庶人。
可能大家会纳闷:既然朱允炆都如此绝情,这些藩王为何不反抗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
第一:他们没有反抗朱允炆的兵力。
朱元璋在全国各地封了24个儿子和一个孙子为藩王,他们都有自己的王府跟军队,每个王都有三个护卫,要注意的是一个护卫并不是一个人。
护卫是总称,一个护卫的人数是3000-19000不等;
那么按照这个规定的话,每个藩王的兵力在9000-57000不等;
而实际上,藩王们都是倾向于多的兵力数字,毕竟即便是不为了造反,多一些人看家护院也是好的。
但即便是最多的五万多人,想跟朱允炆的几十万部队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自然是打不过的。
可见朱元璋在分封藩王、安排军队建制的时候还是考虑到藩王造反的情况的。
但凡事都有例外,如果没有这几个例外的话可能朱允炆就不会败得这么惨了。
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秦王、庆王、肃王这九位藩王的兵力是比较多的,因为他们要守护边界,身上担负着不同的任务。
而在所有的藩王中就是燕王朱棣跟晋王的兵力是最多的,有数十万,再一个就是宁王,宁王虽然兵力不及燕王晋王,但是他有一只战斗力非常强的部队,就是朵颜三卫,一只由蒙古人组成的部队。
其他的藩王压根没有反抗朱允炆的势力,只能是束手就擒。
第二:他们没有反抗的理由
在古代封建王朝时期,皇帝就是最高的统率,所有的藩王都是皇帝的属下,即便是皇帝的叔叔也只能是皇帝的臣子,皇帝想要削藩问罪自然是会提前找好理由,即便是没有理由也会找出来的。
朱棣不得不造反
朱允炆在解决其他藩王的时候,其实眼睛一直在盯着朱棣,因为他很清楚,朱棣才是最难解决的对手;为了削弱朱棣的势力,朱允炆采取了几个措施:
让工部侍郎张昺接任北平;
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将北平的军事控制权给收走了;
朱允炆派宋忠率兵三万,镇守屯平、山海关一带,随时准备动手。
很多人认为朱棣已经成为板上鱼肉,任人宰割了,没想到藩王觐见皇帝的时候燕王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行皇道入,登陛不拜”,可见朱棣有多嚣张。
户部侍郎卓敬奏请朱允炆将朱棣就地正法,但是朱允炆以燕王是自己的亲叔叔给拒绝了,朱棣就这样在京城逛了一圈又走了。
后来为了拖延时间招兵买马、训练自己的军队,朱棣开始装疯卖傻本来骗过了朱允炆,但没想到被自己的手下葛城给出卖了。
朱允炆得知朱棣装疯,而且朱棣即将举兵造反;
兵部侍郎齐秦立马做出了应对措施,其实三项措施都没什么问题,坏就坏在让张信去捉拿朱棣;张信跟朱棣的关系很好,犹豫了半天还是将这件事情告诉了朱棣。
朱棣要造反自然需要一个“光明正大的”理由:
朱元璋并非完全没有意料到自己的儿子会造反,他制定了一套非常复杂的规定,用来制约藩王,就是为了防止有人犯上作乱;
但是他又规定藩王在危急时刻是可以起兵勤王的。
正因为朱元璋的这一规定,让朱棣找到了造反的“正当理由”。
朱棣称朝中有奸臣,要出兵“靖难”,清君侧。
其实在朱棣整个造反的过程中,起到最主要作用的就是宁王,说的具体点就是宁王的朵颜三卫
朱棣挟宁王一起走上靖难之路
后来朱允炆派李景隆带着50万大军去围剿朱棣,得知主帅是李景隆,朱棣很高兴,因为朱棣对李景隆很了解,是个十足的纨绔子弟。
虽说主帅无能,但毕竟50万大军不可小觑,自己的兵马如此少,无异于以卵击石。
所以朱棣决定招兵买马,所以就将目标盯在了宁王身上,因为宁王身上有一只特殊的队伍,就是朵颜三卫,战斗力极强,由蒙古人组成的。
而想要得到这支部队,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宁王。
而宁王素有“谋臣”的称号,自然是不好对付的,再加上他骁勇善战,连燕王都要敬他三分。
朱棣将驻守北平的任务交给自己的长子朱高炽以后,率领自己的部队去到宁王的属地。
其实朱棣去找宁王除了他的朵颜三卫以外,还有一个原因:
在对其他藩王动手的同时,朱允炆其实也对宁王动手了,毕竟宁王骁勇善战,朱允炆不放心这个叔叔也是很正常的。
宁王虽然没有朱棣那样的反叛精神,但是也不愿意服从,不过他的内心其实也有兔死狗烹的复杂的感情在。
正是因为摸透了宁王的心思,朱棣才敢去找宁王。
朱棣单枪匹马的进城,宁王还是接待了;
再加上朱棣并没有提让宁王跟自己一起靖难的想法,只是想要宁王帮自己向朱允炆求情而已,顺便收留自己的几天,宁王并没有拒绝。
只是宁王没想到的是,朱棣让自己的手下趁着这个机会偷偷地收买了朵颜三卫的首领。
等到宁王给朱棣送行的时候,在郊外,宁王表现出了自己的愧疚,朱棣突然抓住宁王的手说:“既然如此,你跟我一起靖难如何?”
宁王让朱棣不要开这种玩笑,朱棣直接说:“我确实需要你,不但需要你,更需要你的朵颜三卫,你跟我一起走吧!”
宁王这才明白朱棣的真实目的,但为时已晚,因为他手下的人已经投靠朱棣,一个也使唤不动了
就这样宁王被朱棣挟持,一同踏上了靖难的道路。
除了宁王以外,还有另外藩王卷入靖难之役,不过他们帮的是朱允炆
辽王朱植:朱元璋的第十五子
朱棣造反以后,朱允炆担心辽王会帮助朱棣一起靖难,
所以就将他召进京城,朱植也服从朱允炆的安排来到南京,
朱允炆将他的封地改为荆州。
朱棣登基以后,也是有些埋怨朱植没有帮助自己,只给他留了300供他差遣。
谷王朱惠:朱元璋第十九子
朱惠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墙头草,靖难之役刚开始的时候,朱惠带着3000人来到南京护卫金川门。
为防不测,朱惠将宣化城的宣德、承安、高远三个门都堵上,只留下各一个门坚守住。
但是等到朱棣带着人达到金川门的时候,朱惠见朱允炆大势已去,打开了南门,迎接朱棣。
而朱棣登基以后,朱惠仰仗着自己有功劳骄横霸道、陷害忠良,在永乐十五年被贬为庶人。
其他的藩王基本上都是隔岸观火
楚王朱桢:
朱桢的属地是在武昌,不管朱桢就哪一方都是一个很好的帮手,但是他选择了中立;
蜀王朱椿:
朱椿是一个喜欢读书做学问的人,有“属秀才”的称呼,兴办郡学,还资助清贫的学者,口碑还是不错的;但之所以选择中立,也是因为身处蜀地,不管是距离京城还是北平都很远,所以他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一心用在如何治理自己的封地上。
肃王朱楧:
建文元年的时候他的封地比较偏远,所以移镇兰州。
朱楧在几位藩王中市势力也是比较大的,不过封地太过偏远、荒凉,所以从开始请旨搬家开始,整个“靖难之役”的四年,其实一直在忙着搬家
庆王朱栴:
他原本的封地是在宁夏,但是因为是个新设立的卫所,没办法保障藩王的安全以及负担王府的供给,又临时移驻到了韦州,是明朝初期九大赛王之一。
靖难的时候他选择两不相帮,后来宁夏卫逐渐的完备,虽然已经在韦州建立了王府,但是朱允炆还是让庆王又搬到了宁夏,其实是变相的削藩。
这四位藩王有实力,但是谁也不帮,也算是在当时比较“明智的吧”,毕竟谁输谁赢都不确定,保持中立虽没有功劳,但也没有过错,好歹能自保。
说在最后
朱元璋其他的儿子:
太子朱标早就去世
潭王朱朱梓因为岳父牵连进胡维庸案,受到惊吓,与自己的王妃自焚;
鲁王朱檀因为服用金丹而去世的;
靖难之役的时候秦王、晋王已经去世,还有6位皇子因为年幼并没有封为藩王;
其实对朱棣来说,作用最大的就是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