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从一个逃荒的难民,通过一路拼杀,最终战胜了所有敌对势力成为了高高在上的明朝开国皇帝,其能力及心境可见一斑。朱元璋是一个很有原则且目的十分明确的人,他认定的事情,哪怕再多阻力,他也要极力办成,就算付出再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朱元璋还是一个杀伐果断的人,这点在他执政期间对几次大规模的案件处理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朱笔一挥,成百上千的人头落地,举国上下,噤若寒蝉。但是朱元璋也是一个赏罚分明的人,对于出现错误的,他从不饶恕,但是有功之臣,哪怕是在小的官职,他也会极力认可并尽力庇佑。其中御厨徐兴祖就是朱元璋极为重视的功臣,甚至因为儿子鞭打此人,朱元璋特意下诏斥责儿子。
说起这个叫徐兴祖的御厨,并没有什么显赫的出身,他在朱元璋还十分落魄的时候起,就一直陪伴在朱元璋左右。由于条件有限,那时他们只能自己起锅做饭。徐兴祖虽不是什么厨艺世家,但是却做的一手好菜,关键是深得朱元璋喜欢。后来随着朱元璋身份地位逐渐升高,虽然开始有专门的伙夫负责做饭,但是出于对徐兴祖的信任,朱元璋一直让他负责自己的餐饮。后来朱元璋成了皇帝,徐兴祖也从伙头军成为了御膳房专门负责皇帝膳食的首席御厨。跟随朱元璋多面,徐兴祖早就摸清了朱元璋在饮食上的各种习惯,一年四季节气变化,皇上的饮食口味会发生哪些变化,甚至是生气或者高兴等情绪变化时,又会偏好哪些口味,徐兴祖都摸得十分清楚。
而且跟随了朱元璋二十多年,徐兴祖对朱元璋的脾气秉性,为人出事的方法,甚至是一些惯常的思维方式,都了解的一清二楚,因此做起事来,也十分小心谨慎,竭尽全力的不去触犯朱元璋的禁忌。多年来,徐兴祖在饮食方面,将朱元璋照顾的非常细致,从来没有因为膳食问题让朱元璋操过心。对于徐兴祖,朱元璋也是非常信任,并心怀感激的。
大明朝建立之后,随着政局的逐步稳定,在皇子们达到一定年龄之后,朱元璋就会给这些皇子们封王,并划分封地,并让他们分别驻扎到自己的封地上。这一年,到了三皇子朱棡离京去往封地了,对于这个儿子,朱元璋其实是有点不放心的。
别看这孩子剑眉星目,面容俊朗,可是这完美的外貌之下掩藏的却是一个狠厉、暴虐的灵魂。由于小时候马皇后对朱棡有些偏爱,这个皇子就越发有些无法无天。朱元璋担心朱棡离京后,在封地水土不服,所以就把自己最得力的也是资历最老的御厨送给了朱棡,让他带着徐兴祖一起前往封地,希望在吃食上方面,徐兴祖能照顾好朱棡。可老父亲的想法是好的,但是这个熊孩子可不一定接受这份好意。朱棡的封地在山西太原,距离都城路途遥远,半路上,过惯了锦衣玉食的朱棡就受不了这种长途跋涉的苦日子了,于是招来徐兴祖,让他做一桌美食。徐兴祖自己也没想到,兢兢业业了一辈子,却因为一些琐碎小事得罪了三皇子,并且招致了一顿鞭打。
挨打的事情徐兴祖自己不敢告状,但是架不住明太祖的耳目众多啊,所以队伍行进到半路上,三皇子鞭打御厨的事情就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朱元璋闻之大怒不已,立即命内侍拿来笔墨给朱棡写了一道手谕,命人骑快马追上行进的队伍,交到朱棡手上。这份手谕中措辞激烈言语犀利的斥责了朱棡。朱元璋说,自己自掌权以来,对任何犯错之人都严厉的惩罚过,但只有徐兴祖,跟随朕二十三年以来,从未斥责过,更不曾责罚。徐兴祖是掌管膳食的人,他的忠心,直接关系到你的人身安危,万一他因此生有异心,在饭菜里下毒,你防不胜防。
别看朱元璋书没读几本,但是心思敏捷,其智如妖。很小的一件事,在他眼里可以看出很多不同方面。表面上朱元璋斥责儿子不懂用人之道,将自己至于危险之中,其实,通过这道手谕,朱元璋还想要震慑这个暴躁的儿子。毕竟徐兴祖是皇帝亲自赏给远赴藩地的皇子的,结果不但没被善待,反而在半路上就被打了,这简直就是藐视皇上,打了皇上的脸。所以朱元璋会特别生气。而另一方面,朱元璋大张旗鼓的因为徐兴祖斥责了儿子,也表示了对徐兴祖的重视,起到了安抚和拉拢人心的效果。
由此可见,虽然朱元璋在某些事情上表现的非常弑杀,但是在政治手段和揣摩人心。用人之道上,是许多文化渊博的人也无法与之媲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