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武则天,人们多少都有一定的了解,即使是没有上过学,在电视上也会看到听到有关武则天的事情。
众所周知,武则天是少有的女皇帝,而这也让她蒙上了一层神秘感。
此外,人们对武则天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她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位期间,排除万难,使得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繁荣;有人认为她在位期间,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使用酷刑,滥杀无辜。
因为两种观点不同,在武则天退位时也出现了一个特殊之景:武则天退位时,群臣皆喜,唯有一人低头痛哭。
这是怎么一回事?这人在哭什么呢,他的身上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这位在武则天退位之时大哭之人,正是丞相姚崇。
一、铭记知遇之恩
姚崇原名元崇,是唐朝名相、著名政治家姚懿的儿子。
姚崇作为家中年龄较小的孩子,深受家人的疼爱,虽然说与父亲相处的时间并不是太多,但他的童年总的来说是无忧无虑,令人羡慕的。
此外,他能安稳地度过童年时光和他生活的环境还有着一定的联系。
那时,他的父亲为了不卷入政治的纷争,带领着家眷在深山的一座庄园中生活,可惜,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
几年之后,唐朝建立,姚懿再次受到征召,重新进入官场,但这次做官没有太久,他便离世。
彼时,姚崇不过就是十岁孩童,虽说父亲去世的时间尚早,但他的父亲已经给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后来,姚崇由于自身优越的身份,再加上他的努力在不久之后顺利考取功名,正式进入仕途,又进行考试参军。
进入军营后,他很轻松地就适应了军队的生活,而这也让他一步一步走上了兵部郎中的位置。姚崇出色的能力在一次巧合中,受到了武则天的注意,武则天认为此人是可造之才,定要对其施以重用,姚崇升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
姚崇铭记武则天的知遇之恩,也更加尽心尽力地完成武则天下达的命令。
为官期间,他心系百姓,竭尽自己所能为百姓办实事,但在几年之间,姚崇发现官场中的明争暗斗实在不是自己想要看到的景象,他也开始明白父亲曾经的决定。
万般思量之后,姚崇以自己母亲年事已高为由向武则天提交了辞呈,并且推举张柬之为宰相。
晚年期间的武则天已经没有太大的精力去管理朝政,这样一来也导致了她对外界的联系逐渐减少,对朝廷的管控能力也在逐渐降低,所以她的统治更需要老臣的支持和拥护,所以她并没有准许姚崇的请辞,既然知道他不想在京城,便让他去了偏远地区。
在几年之后,姚崇再次回京,这一次他恰好碰到了以张柬之大臣为首的势力,在公元705年正月发动了逼迫武则天退位的政变,史称“神龙政变”。
二、审时度势大哭保命
自此,武则天政治统治生涯结束,唐朝复辟,政权再一次回到李唐王室手中,一切立法制度也重新回到唐高宗时期。
政变成功之后,群臣尽显喜悦,而姚崇一人却选择痛哭流涕。
正在一旁的张柬之,嘲笑姚崇过于谨慎,而姚崇则哭着表明,自己的所得全靠武则天的提拔,虽然说自己在政变中没有做什么,但是看到武则天这样的结局还是有些伤心。
纵然自己以后会为今天的痛哭获罪,自己也不会后悔,听完这话,张柬之听后哈哈大笑,扬长而去。
其实,姚崇之所以哭并不是没有任何缘由,他之所以这样做其实也是在保命。
虽然说武则天退位,但是她多年来的势力并没有完全消除,相对于刚刚即位的统治者来说,她还是占有很大的优势。其中,武三思作为武则天的侄子,手中当时就有着很大的权力。
政变结束后那些参与谋划的大臣并没有得到唐中宗的重用,唐中宗为了打击功臣的势力,以封他们为郡王的方式,削弱了他们的相权。
三、唯低头痛哭的人善始善终
张柬之等人在被封为郡王短短的半年之间,就遭到了武三思等人多次的诬陷,他们也因此陆续外放到了边远地区做刺史。
就算如此,武三思等人依然没有放弃对他们的打击。
后来,张柬之等人再次被流放,而有些在流放的过程中凄惨离世,这样的结局实在是令人唏嘘。
值得一提的是,武则天退位时群臣皆喜,1年后没哭的人全死了,唯独低头痛哭的姚崇结局令人羡慕。
姚崇虽然遭到了流放,但在这一过程中他并没有放弃,也并没有遭到别人的构陷。
在唐睿宗继位之后,他便被征召回京,而由于他为官清正,赏罚分明使得各项法度都得到了整顿,也因此受到了皇帝重视,得到了群臣朝野的支持,得到百姓的拥护。
姚崇得到重用后更加尽心尽力,毫不夸张地说,姚崇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国家,最终,姚崇度过了一个温馨的晚年。
为人在世,我们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轻易地做决定,更不能将事情做得没有后路,做事之前要考虑周全,不能因为一时的冲动而让自己遗憾终生。
姚崇,之所以有一个好的未来,正是因为他有远见的卓识,考虑周全,才避免了杀身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