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汤显祖出生于江西省抚州临川县一个农村读书人家庭。其祖父汤懋昭虽然居于林池之中,却雅爱《尚书》;其父汤尚贤性不喜轩盖,却精通黄老之学,常以韩、苏、欧、柳自勉。汤显祖生于斯文之族,长于文风鼎盛之乡。江西省的文风自南宋以来,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而临川文化之昌明,又为江西全省诸县之翘楚。
因此,早在青少年时期,汤显祖就养成了“幼志在诗书,吟咿不去口”的学习兴趣,而他除了学习儒家经典之外,更致力于诸史百家,并对天文、地理、医药、农兵等知识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趣。显然,在明朝那个以“八股文”取仕的年代里,汤显祖的表现并不是很出色,在会试考试中,他曾经四次落榜,其中一次的浇榜,还跟当时的内阁首辅张居正有关。
当时的南京,在明世祖朱棣迁都北京后,成为了明朝的陪都。南京虽为陪都,也保留了六部九寺等组织机关,但其实毫无权力,形同虚设,各部门人员整日里浑浑噩噩混日子。汤显祖第二次落榜后,就被选到了南京国子监任职。
汤显祖有位好友叫姜齐方,在安徽宣城任知县。当他听说,汤显祖在南京国子监过得烦闷而无聊时,就邀请汤显祖前来宣城散散心。
汤显祖欣然接受了好友的邀请,在姜齐方的引荐之下,还跟宣城的沈懋学、梅鼎祚结为了好友。这个时候,当朝首辅张居正的的弟弟张居谦也来到了宣城,希望姜奇方能推荐几位江南的才子。原来,张居正为了安排他的几个儿子都能取中进士,就想在江南找几位有真才实学的学子,给自己的儿子当陪跑。张居谦声称只要帮助张居正的儿子考中,也会给陪跑员相应的名次。
图片来源于《忘川风华录》手游
姜奇方就向张居谦推荐了汤显祖和沈懋学。沈懋学面对梦寐以求的诱惑,最终出卖了自己的良知,认真地做了张嗣修等人的陪跑员,帮助张嗣修成为了当科的榜眼,沈懋学则成为了当科的状元。而汤显祖不愿意攀龙附凤,义正严词地说:“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因此,汤显祖就没有跟随张居谦去拜见张居正,自然毫无意外地再次落第了。
汤显祖虽然落第了,但是却以高尚的人格和洁白的操守,赢得了江南学子们的称赞。
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已经34岁的汤显祖终于在张居正死后的第二年通过会试、殿试,取得了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的功名。当时的首辅大臣张四维就想拉拢汤显祖,希望他能为己所用。汤显祖不愿意出卖自己的人格而获得名利,就拒绝了张四维抛来的橄榄枝。于是,汤显祖再次来到了留都南京,任太常寺博士,尔后改任南京詹事府主簿,直到40岁那年,他才升任为正六品的礼部主事。
当时的文坛领袖王世贞是留都南京的刑部侍郎、尚书,地位显赫,士大夫趋之若骛。王世贞受李梦阳等人倡导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思想的影响,在明朝文坛兴起了一股复古风气。汤显祖作为一个尊重文学而不屈服势力的文人,他更注重创新,而反对复古。因此,虽然他王世贞都在留都南京就职,甚至他还是五世贞弟弟王世懋的直接下属,都不愿意与王氏兄弟相往来。他甚至为了揭露以王世贞为代表的复古派的真面貌,将李梦阳、王世贞等人的诗文拿来,逐一进行解剖,划出他们诗文中模仿、剽窃汉史唐诗中的字句。
王世贞也不愧为一代文坛巨匠,当他听说了汤显祖的所作所为,倒也没有前去找汤显祖理论,只能哑然失笑而已。
从鄙弃张居正、张四维,到讥讽王世贞,我们也能看出,汤显祖可谓是一个至情至性的文人,他的这种性格在明朝末年那个奸臣当道,理学家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的时代里,注定格格不入。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汤显祖因为不愿意与专制的统治者同流合污,在留都南京詹事府主簿的任上,上了一道《论辅臣科臣疏》,严词弹劾首辅申时行和科臣杨文举等人,揭露他们窃盗威柄、贪赃枉法的罪行,并对万历登基二十年以来的政治都作出了抨击。不等申时行等人反击,明神宗朱翊钧雷霆大怒,一道圣旨都将汤显祖放逐到了雷州半岛的徐闻县为典史。
于是,在万历十九年的某一天,在通往南岭的官道,汤显祖蹒跚而行,重复着当年苏东坡贬官岭南所走的路。从汤显祖被贬岭南,上溯五百余年,年近六旬的苏东坡亦因“讥刺先朝”被贬到了岭南。就在岭南,生性达放的苏东坡虽然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千古名句,却也成为了苏东坡一生政治生涯最后的舞台。
对于汤显祖来说,岭南这个地方既陌生又熟悉。陌生的是,他以前从未来这个地方,也想不到自己有一天会以失意者的身份来到这里;熟悉的是,他曾经无数次在脑海里闪现这个神奇的地方。汤显祖他曾读过一篇《杜丽娘暮色还魂》的话本小说。小说描述的是,在中原与岭南要冲之处的南安府后花园,宋代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正在私会情人的时候,被她的父亲发现。父亲大发雷霆,就严厉训斥了杜丽娘。杜丽娘从此郁郁寡欢,竟然而亡不治。临死之前,杜丽娘将自己的容貌副成像藏在一个小匣子里。杜丽娘死后,她的父亲也非常后悔,就将她的尸骨埋在了后花园的一棵梅树下。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梅树叶在风中索索作响,像一位少女在呐喊:还我魂来!
因此,汤显祖离开家乡前往岭南的时候,特意在南安府做了停留。草木葳蕤,秋意未浓。汤显祖孤身一人在南安府衙的后花园盘桓了许久。我们今天当然无法揣测出汤显祖是否就在此时此刻萌发了重新创作《牡丹亭》这部千古名剧的构想,但是,我们完全相信,在南安府衙的这一夜,汤显祖一定从杜丽娘的人生悲剧联联想到了自己半生的苦难遭遇。
有意思的是,汤显祖离开南安府前往徐闻的途中,竟然碰到了张居正的儿子,就是上文提到的,汤显祖不屑为之陪跑的张嗣修。此时,张居正已经被夺去了谥号,张府亦被抄家,当年对张居正拍马献媚唯恐不及的百官纷纷上书攻击张居正当权时的不法行为。张居正的儿子张嗣修,曾经的榜眼也被剥夺了功名,发配到了雷州。汤显祖再见张嗣修时,反而没有了当初的不屑与鄙弃,还与之握手互致问候,言辞之间充满了同情和无奈。
万历二十一年,汤显祖被重新启用,被调往浙江遂昌县任知县。这是汤显祖为官以来,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成为一个地方的行政长官。仅仅五年后,他听说朝廷将派税使前来遂昌扰民,他无法改变朝廷的决议,又不能容忍在自己眼皮底下老百姓惨遭盘剥。于是,汤显祖就向吏部递交了辞呈,也不等吏部的回复,就扬长而去,回到故乡临川,开始了长达18年的归隐生涯。
汤显祖回到家乡,住在著名的玉茗堂,开始了他戏曲创作的生涯。早年前,汤显祖曾根据唐代的话本小说,创作了《紫萧记》。当时他阅历不深,创作经验也不足,总感觉不满意,只好中途辍笔。到了汤显祖在留都南京任职的时候,逐渐对社会黑暗有了深刻的认识,文艺思想和创作手法也逐渐娴熟起来,他就重新拾起了笔,以精警的文字将《紫萧记》重新改成为了《紫钗记》,写成了“临川四梦”中的第一部作品。
接下来,他又根据话本小说《杜丽娘暮色还魂》的悲剧故事,重新改成了一部“为情而死,又为情而生”的传奇故事。这种丰富的想像和独特的构思,反映了在封建制度压迫下的青年男女对爱情最朴实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如果我们读完了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即《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就会发现,在汤显祖的笔下,他给我们描绘了一个阴暗而又冷酷无情的世界和封建压迫。这种压迫,不同于《水浒传》《窦娥冤》等作品所见折射出的政治压迫,而是思想和精神的压迫,或者来自理学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压迫。其实,这种精神压迫比政治压迫更加可怕,它不像政治压迫那样常常充斥着鲜血和残害,但它却渗透在了日常生活之中,渗透于人们的内心世界,其残忍程度与政治压迫相比,过犹而不及。
正是汤显祖这种超越时代的见识,无与伦比的才情,使他在艺术抛弃了陈腐庸俗的封建思想,使中国戏曲放射出异样的光彩。因此,当他的“临川四梦”完稿以后,很快就风靡全国,各地戏班子都争相排演。
公元1616年,中国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在家乡临川逝世,享年66岁。也就在这一年,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莎士比亚也与世长辞。他们两个人虽然相隔千山万水,互不知晓,但是东西方两颗艺术明星却在夜空中相遇,熠熠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