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宦官专权是从唐朝中期开始的。安史之乱后,宦官因拥立有功而权力增大。后来又直接掌握了兵权,宦官开始干政。唐朝后期,从德宗朝开始,宦官掌握了神策军等禁兵。军中的护军中尉、中护军等要职均由宦官担任。唐朝中后期的很多皇帝都是宦官拥立的,也有一些皇帝直接或间接地被宦官杀害。直到后来朱温杀尽所有宦官,宦官专权现象才终止,至此大唐帝国也已经灭亡。
唐朝宦官势力的崛起,应该要从唐玄宗李隆基重用宦官高力士说起。在此之前,李渊、李世民、李治等皇帝对宦官有着极为严格的限制。宦官本来就是皇帝的家奴,从开元初年李隆基有意识地提高宦官地位之后,经过几十年时间,宦官地位与日俱增,当时宦官被加封三品官的比比皆是。虽然高力士参与朝政,但他是一个好宦官,他竭力为唐玄宗分忧解难,心里也是以维护大唐江山为己任。在李隆基的贴身奴仆王毛仲日益受宠,后来意图谋反被高力士告发后被李隆基赐死,可以看出高力士对李隆基的影响及对朝廷的忠心。李隆基曾说:“力士值班,我睡得安稳。”充分可以看出李隆基对高力士的赞赏和信任。但是,唐朝后期的历史告诉我们,由于生理上的某种残缺,最终还是使宦官们那变态的心理随客观的局势变化而逐渐显露出来。直到他们可以随意地呵斥皇帝和所有朝臣,甚至是擅权废立皇帝!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李隆基与杨贵妃和杨国忠、太子李亨、高力士等人仓皇逃出长安。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马嵬驿兵变后,李隆基和太子李亨分手,太子李亨奉命在后安抚百姓,安土重迁的百姓们希望李亨留下抗擊叛軍,隨身宦官李輔国也以国家大义劝说李亨留下抗敌,后又劝说李亨登基称帝,李亨于七月二十三日,在灵武城南登基称帝,是为唐肃宗。李辅国因为有拥立之功,越发得到李亨的信任,其囂張跋扈也顯露出來。李亨生性懦弱,李亨卧病在床后,李辅国逼迫太上皇李隆基迁居西苑,使李隆基郁郁而终。甚至后来发展到当着气若游丝的李亨的面,在李亨寝宫追杀张皇后,李亨受惊吓而死。宝应元年(762年)四月,李辅国又拥立太子李豫登基称帝,李豫就是唐代宗。
李豫即位后因首先要平灭安史之乱,故对李辅国尽力容忍,但李豫始终对李辅国逼迫太上皇、惊吓父皇李亨、自己无法和父亲最后见上一面始终怀有憎恨之情。李辅国的越发放肆和嚣张,使李豫最终后来在另一名宦官程元振密谋后杀死了李辅国。程元振由此也日渐飞扬跋扈,李豫又流放程元振。李豫随即提拔和自己曾经一起逃难始终伴随自己左右的宦官鱼朝恩。鱼朝恩后来也走上了李辅国、程元振的老路,依仗皇帝的宠信,越发过分。大历五年(770年)清明节,在与大臣元载等人的配合下,诛杀鱼朝恩。因此纵观李豫一朝,宦官虽然也曾祸乱朝政但始终被压制。
李豫去世后,太子李适即位,他就是唐德宗。李适在位时期,各藩镇已经尾大不掉,对朝廷采取轻视的态度,李适强行平藩引起的动乱差点导致大唐帝国再一次被拦腰斩断。李适在位的贞元时期,是一个政局特殊的时代,财政日益枯竭,更重要的是宦官开始掌权,这个标志从宦官获得皇家禁军神策军的永久控制权开始。神策军在李适时期管辖的军队多达十五万人!不仅如此,由于李适对藩镇的极度不信任,他还派宦官去藩镇充当监军,使得这些监军可以独立指挥一部分军队,由此更加造成了藩镇节度使与朝廷的矛盾。宦官俱文珍就是个例子,他被李适派到地方,可以左右朝廷任命藩镇节度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宦官们不仅不为他们的皇帝主子分忧,反而是恶政不断,直到他们运用所掌握的军队在朝廷内为所欲为。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李适去世后,关于谁继承大统,宦官开始干预,并说继承人还未确定,这引得朝臣大吃一惊。后来由于大臣们的一再坚持,宦官俱文珍等人才决定立李诵为皇帝,李诵就是唐顺宗。李诵身体多病,在位时间很短,但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永贞革新”。但李诵登基后任用王叔文等人变法,触犯了宦官和节度使的利益,于是俱文珍等乘势拥立李纯(唐宪宗)即位,同时尽废顺宗朝政。元和元年(806年)正月十九,仅仅做了不到一年的皇帝李诵病死,唐宪宗李纯的时代已经到来。
李纯是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他改革弊政,勤勉政事,提高宰相的权威,压制宦官,始终坚持“以法度制裁藩镇”,先后平定西川、夏绥、镇海、淮西、平卢等藩镇的叛乱,开创了“元和中兴”的局面,使得大唐帝国重现昔日的辉煌,李纯作为中兴之主备受史学家们称赞。但是,大业渐渐成功时,李纯日益崇佛佞道,为他最终的悲剧埋下了浓重的伏笔。
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二十七日,李纯暴死。李纯并非正常死亡,长期服用丹药也不可能致其暴死,他是被一名地位低下的宦官陈弘志杀死的(陈弘志后来被唐文宗李昂仗杀),可能是太子李恒勾结宦官谋害李纯。因为李纯与吐突承璀谋划想立李恽为太子,因为李恽才能在皇子中很出众。从后来以梁守谦为首的宦官集团率领神策军杀死权倾一时的另一个宦官吐突承璀来看,宫廷应该有一场不小的血战。李纯知道宦官在历史上充当了什么角色,因此从上任伊始,就对宦官采取了抑制的政策,当时因触犯法律被处罚的宦官比比皆是。但有个别宦官办事能力强,还是会被李纯重新和重用,比如吐突承璀。因此宦官集团自然分化为两个派别,即吐突承璀的得势派和梁守谦、王守澄、陈弘志为首的失意派。
所以我们就能明白太子李恒与失意派的相互勾结,从而得出李纯被宦官谋害的结论,因为太子不可能亲自去谋害自己的父皇。梁守谦、王守澄等人拥立太子李恒即位,这就是唐穆宗。穆宗即位正值青年时代,他完全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的,然而他没有仿效太宗、玄宗的励精图治,而是纵情享乐,毫无节制。
值得一提的是,大唐帝国的三大祸根,除了宦官干政之外,还有藩镇割据和朋党之争。纵观大唐帝国的后期历史,影响国运至深的党争当属“牛李党争”。李恒才能平庸,他面对藩镇,盲目采取削兵之策,史称“长庆销兵”,结果引起了卢龙镇朱克融和成德镇王廷凑的叛乱,后来叛军肆意提出要求,朝廷无法应对,导致一直到大唐帝国灭亡,成德、卢龙二镇再也没有归顺朝廷。
长庆四年(824年)正月,在历经两年中风疼痛的折磨后,李恒病死,时年三十岁。16岁的李湛即位,他就是唐敬宗。与其父亲李恒一样,李湛只顾玩乐和嬉戏,御臣无术,导致党争愈演愈烈,牛党主要首领李逢吉将李党李德裕排挤出了朝廷。他过分宠信宦官,儿时他就和宦官们搅在一起,对于宦官他怀着特殊的感情。他认为,宰相们只会你争我斗,看来把政事交给家奴们还是放心些。他让宦官王守澄掌握中枢机构的机密,而这些受宠信的宦官们由最初的骄横发展到肆意妄为、徇私枉法到滥杀无辜的程度。李湛无论如没有想到,他的性命就是丧在了这些宦官们的手里!
一个叫刘克明的人由于阉割制度不严混进了宫里当了宦官,开始他只是和宫女通奸,后来发展到和皇帝的董淑妃勾搭在一起了。宝历二年(826年)九月,李湛趁半夜溜出打狐狸,结果弹弓打出,有人在草丛里叫,他跳了起来,发现是刘克明。刘克明感觉皇帝发现了自己和董淑妃的奸情,那一弹弓可能是对自己的警告。这种对李湛又恨又怕的心绪交织在一起,让他想出了一了百了的计划,那就是弑杀李湛!
二月八日晚,李湛又带着大小宦官百余人出宫到郊外打狐狸,回来兴致正浓,李湛叫御膳房准备酒宴,正在狂饮时,灯火全部熄灭,只听一声惨叫,李湛倒在了血泊之中。刘克明伪造遗诏,在黎明待群臣上朝后宣布,立绛王李悟为皇帝,群臣大惊失色,已回到朝廷的裴度表示同意刘克明的做法。实际上裴度是先稳住场面,然后再寻找外援讨逆。裴度找到了宦官梁守谦。梁守谦联合枢密使王守澄、杨从和及右神策军中尉魏从简率神策军两千人杀刘克明,绛王李悟也死在乱军之中。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裴度率领群臣、宦官梁守谦、王守澄等人拥立李湛的弟弟李昂即位,是为唐文宗,他是大唐的第十五位皇帝。
李昂不像他的父亲李恒与兄长李湛,他即位后革除奢靡之风,力倡节俭风气,选任贤能,澄清吏治,虚心纳谏,重农惠民,帝国在李昂的努力下,正从穆、敬二帝的歧途中回归正途。大和五年(831年),李昂与宰相宋申锡暗中策划除掉宦官,但是被王守澄及其门客探听出来,诬告宋申锡谋立漳王李凑。李昂中计,宋申锡被贬死。
李昂一心想铲除宦官势力,夺回政权,便从下层分别提拔了郑注、李训为御史大夫和宰相作为心腹。李昂采纳郑注等人的建议,首先利用宦官之间的矛盾,任命王守澄部下宦官仇士良为左神策中尉,掌管一部分禁卫军,以削弱王守澄的军权。接着,又削去王守澄的兵权,下令王守澄饮毒酒自尽。李训为了抢功,乘郑注去风翔搬兵之时,又与李昂商定改变原有计划,先下手杀尽宦官,再逐走郑注。大和九年(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早朝于紫宸殿时,金吾大将军韩约奏报左金吾仗院内石榴树上夜降甘露,李昂欣然同意,他随即命令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仇士良、鱼弘志带领宦官们观看。李训急忙召集郭行余、王璠等朝臣随同前往。朝臣们知道马上要发生大事件,全都紧张得两腿发抖。李训、郑注事先召集了几百名亲兵在殿外埋伏。仇士良见韩约情绪高度紧张,敏锐地意识到对自己不利。兵士正要关门,仇士良一声大喝,门没关上,仇士良趁机跑出,跑到皇宫挟持了李昂,此时兵士已对宦官们大开杀戒,可是皇帝在仇士良手里,兵士们不敢靠近,仇士良让余下宦官把李昂抬进宣政门,当士兵冲上来时,宣政门已关闭。
仇士良接着命令关闭宫城各门搜捕,又杀千余人。李训、王涯、贾餗、舒元舆、王璠、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先后被捕杀。事发时,郑注正率亲兵五百人赴长安,中途知事败,返还凤翔,也被监军杀死。上述诸人都遭族诛,更多的人被牵连而死。经过这次宦官的大屠杀,朝列几乎为之一空。这就是“甘露之变”。
无论怎样,甘露之变其实是李昂重振李唐皇室权威的一个绝好机会,机会失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甘露之变的失败让李昂有些一蹶不振。事变以后,李昂被宦官软禁。国家政事由宦官专权,朝中宰相只是行文书之职而已。宦官气势凌人,威胁天子,藐视宰相,欺凌朝臣有如草芥。文宗对此一筹莫展,只是饮酒求醉,赋诗遣悉。但李昂很重视太子李永的教育问题,李昂宠信杨贤妃,但李永不是杨贤妃所生,于是杨贤妃屡次在皇帝面前中伤李永,李昂经历甘露之变后变得软弱,他最终决定废掉李永太子之位。但李永太子之位很不巩固,李永在杨贤妃的每天惊吓中度过,开成三年(838年)十月,李永在少阳院暴病而亡,李昂伤痛不已,逐渐病情加重。
开成五年(840年)正月四日,李昂带着对李永无限的追悔之意,在大明宫太和殿与世长辞。这个有心杀贼却无力回天的皇帝,终于入土为安,留下来的依旧是宦官专权和党争不已。宦官仇士良和鱼弘志矫诏立颖王李瀍(李昂的弟弟)为皇帝,李瀍(后来改名李炎)就是唐武宗。
李瀍即位后,李党势力上台,李吉甫的儿子李德裕复相,牛党势力暂时受挫。李瀍能坐上皇位,宦官仇士良有拥立之功,他不断加封仇士良官职,统领神策军左、右两军。仇士良是继宦官鱼朝恩后第二个出任天下观军容使的人,实际上就是全国军队的总参军。表面上李瀍加封仇士良官职对他很是崇敬,但内心深处对这位自甘露之变以来就手握禁军,在朝廷专横跋扈,说一不二,钳制文宗李昂的家伙怀有恐惧之感,可以说厌恶的成分远超过拥立即位的感谢之情。仇士良也发现,皇帝现在越来越对李德裕亲近,对他却越来越疏远,这说明他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已经动摇,况且李德裕曾有削减神策军军衣口料、马匹粮草的主动,神策军内部也不一定完全效忠于他。因此为了确保安全,仇士良于会昌三年(843年)四月向皇帝提出退休的请求。
李瀍求之不得,立即照准。九月,这位历经宪、穆、敬、文、武五朝,横行朝廷将近三十年年,曾杀死两位亲王、一位王妃和四位宰相的大宦官仇士良病死,终年六十三岁。但事情还没完,仇士良死后不久,立即就有人举报仇士良生前意图谋反,并举出其私藏甲胄、弓弩等物品证据。李瀍得到报告后,命人去仇士良府邸搜查,果然发现几百件兵器。于是李瀍下令,剥夺仇士良生前一切官爵,并没收其全部家产。李瀍在抑制宦官方面取得了成功。
当然,宦官干政已经历时百年,积习难以彻底根除,仇士良的倒台并非意味着就能彻底根除宦官干政的局面。皇帝和李德裕做的,就是尽量抑制宦官特权,将这些宦官们的特权限制在朝廷允许的范围之内。
综合来说,李瀍在位期间,倚重宰相李德裕,澄清吏治,发展经济,有志于革除积弊。同时致力于削弱宦官、藩镇和僧侣地主的势力。会昌三年(843年),命诸道平定昭义刘稹叛乱。会昌五年(845年),鉴于寺院泛滥,下令拆毁佛寺,没收寺众土地(史上称会昌法难),扩大了中央政府的税源兵员。对外则击败回鹘,保卫北疆安定。使唐朝一度呈现中兴局面,史称“会昌中兴”。从这些方面看出,李瀍是一个强势的皇帝,他对待藩镇和宦官非常强硬,对待领土问题,也丝毫不退缩不让步。
李瀍后来迷上道教,追求长寿,服食丹药,导致身体每况愈下,病情加重,此时宦官势力逐渐抬头,李德裕面见皇帝都被神策军左军中尉宦官马元贽阻拦,他们利用身居深宫的优势,先发制人,使唐朝历史上又多了一幕宦官拥立皇帝的闹剧。李瀍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已无法安排后事。马元贽遍观武宗李瀍的子嗣,都还很小,于是决定拥立唐宪宗李纯的第十三子李怡(也就是后来的李忱)为太子。会昌六年(846年)三月,李瀍病逝,李忱即位,他就是唐宣宗。
唐宣宗是大唐帝国后期又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他虚心纳谏,勤于政事,人们似乎看到了当年唐太宗李世民的影子,所以亲切地称李忱为“小太宗”。
李忱在位期间,整顿吏治,并限制宗室和宦官,将死于甘露之变中除郑注、李训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在对外方面,他击败吐蕃、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并接纳归唐的河湟,设置归义军。他为人明察沉断,从谏如流,且能恭谨节俭,使局势稍安。史称“大中之治”。李忱一改武宗一朝重用李党朝臣的习惯,特别对于李德裕的专权行为产生不满,于是在即位不久就命李德裕以宰相身份为江陵尹、荆南节度使。不久又召白居易的族兄白敏中为宰相,同时启用牛党人员。后来,又贬李德裕到崖州(今海南三亚),大中三年(849年)闰十一月,李德裕病逝于崖州。历时四十余年的“牛李党争”以牛党全面获胜而结束。
和其他唐朝皇帝宠信道教一样,李忱也是对道教大力支持,并服食方士提供的丹药,结果身体是每况愈下。大中十三年(859年)八月初,李忱已经病入膏肓,眼看大限将至。李忱弥留之际秘密叮嘱时任枢密使的宦官王归长、马公儒以及王居方等人,共同商议起草诏书立夔王李滋为太子,准备继承皇位。王归长等人利用起草诏书的机会,将与他不和的神策军中尉王宗实贬为淮南监军。王宗实正准备叩头谢恩前往淮南赴任。手下提醒他,何不朝见皇帝陛下后再离京呢?遭到王归长等人的拒绝,王宗实疑窦丛生,于是王宗实带了一千名神策军士兵硬闯李忱的寝殿,发现李忱已经驾崩多时,里面哭声一片。王宗实大怒,厉声质问王归长为什么矫诏!如果王归长拥立夔王李滋得逞,那他就有拥立之功。所以,王宗实当即决定迎立李忱的长子郓王李温为储君。同时将王归长等人带到偏殿缢杀。
大中十三年(859年)八月十三日,已改名李漼的皇太子在王宗实的拥护下即皇帝位,是为唐懿宗,这又一次反映了晚唐时期宦官专权的实际情况。以往还会把宰相推到前面,而这次李漼即位完全是王宗实等宦官一手包办,宰相只是在既定事实面前签字同意而已!事实上,李漼堪称昏庸之君,完全没有其父亲李忱的风范,从李漼即位到唐朝灭亡,后世称这段时期为大唐帝国的衰亡期。
李漼没有想到自己能当上皇帝,如今一旦登上帝位,如同脱笼的小鸟,国家的一切对他来说再也没有那么重要,整日只知道饮酒作乐,宴游无度,对于政事不闻不问,以致日渐荒废。宣宗李忱吏治清明的局面遭到颠覆性格破坏,其标志就是滥施官赏,毫无节制地任命和升迁官员。对于沙洲人张议潮收复河西八州这麼大的事件和功績,李漼都全然不理。懿宗朝的宰相们贪污腐化相当严重,毫无大臣风范,更加重了唐王朝的统治危机。
咸通十四年(873年)七月,李漼由于长期沉溺酒色,纵欲过度病死。同年七月二十日,左军中尉刘行深、右军中尉韩文约拥立李漼的次子李儇即位,是为唐僖宗,时年一十二岁。刘行深和韩文约都是宦官,所以唐朝后期的皇帝大多都是宦官所立。李漼即位也是宦官拥立的,但纵观其在位的十四年,虽然宦官的权力不小,但嚣张跋扈的态势有所收敛。而宰相们保有一定的权力,有时甚至比宦官权力还大,也就是说,懿宗一朝,宦官专权的局面有所缓解,在这于宣宗李忱在位时对宦官的权力很是抑制,懿宗是宦官们的缓冲期,但李儇即位后,中枢权力明显发生变化,朝政大权再次落到宦官手中。宦官们立长不立幼,就是出于巩固自身权力的需要。
李儇在位的十五年,总体看来是被宦官们玩弄于股掌之间,而集军权和朝政大权于一身的宦官,是一个叫田令孜的人。就是这个人一步步把李儇引入玩物丧志、荒废政事的歧途,田令孜一手遮天、胡作非为,在他的任命下,朝廷官员大多是奸佞之徒。唐僖宗在位时,唐朝政局已经非常混乱。
就在李儇即位不久,爆发了濮州(今河南濮阳东)人王仙芝、冤句(今山东曹县北)人黄巢领导的大起义。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起义军逼近长安。田令孜率五百神策军匆忙带领僖宗和少数宗室亲王逃离京城,先逃往山南(汉中),又逃往四川。李儇成为李隆基之后又一位避难逃往四川的皇帝。不久黄巢进长安,建国号大齐。在唐朝官军的多次围剿和打击下,中和四年(884年)黄巢退出长安,后自杀身亡。光启元年(885年)正月,僖宗自川中启程,三月重返长安。
可是,李儇受到惊吓后还没来得及喘气又遭遇到新的动荡。原来田令孜想从河中节度使王重荣手中夺得池盐之利,结果遭到王重荣的怨恨。田令孜于是纠集邠宁节度使朱玫和凤翔节度使李昌符向王重荣开战。王重荣向太原李克用求救,结果大败朱玫和李昌符,进逼长安。神策军溃散,田令孜无奈再次带领李儇于光启元年十二月逃亡到凤翔(今陕西宝鸡)。
各地节度使对于田令孜的专权非常痛恨,不久,田令孜被贬斥,他逃往西川依附于西川节度使陈敬瑄。但田令孜依旧没有得到好下场,景福二年(893年),大宦官田令孜被西川节度使(前蜀的建立者)王建所杀,结束了罪恶的一生。经过这样几番折腾,李儇的身体也垮了。光启四年(888)二月,病中的李儇终于又一次回到长安。文德元年(888)三月,27岁的李儇终于在颠沛流离之后离开了人世。李儇的弟弟在宦官杨复恭的拥立下即位,他就是唐昭宗。
杨复恭本姓林,净身入宫后认大宦官杨玄翼为父,凭着这种关系,早在懿宗李漼在位时期,就被任命枢密使。僖宗李儇在位时因与田令孜不和,一度遭到排挤。杨复恭曾经担任神策军内外八镇及诸道兵马都指挥制置招讨副使,飞龙使,守卫潼关抵御黄巢大军进攻长安,当时招讨使就是田令孜。田令孜失势后,他又东山再起,身兼六军十二卫观军容使、左军中尉,总领禁军权倾朝野。李晔即位后绝然想不到,他就是个欺负皇帝的主儿。
杨复恭仰仗其有拥立之功,全然不把李晔放在眼里,他扩充实力,把自己的亲信派到各地任节度使、刺史。这些人依仗杨复恭的权势,多做违法乱纪之事,李晔对此是看在眼里恨在心里。但李晔绝不会做平庸之君,面对帝国在农民起义打击下、日趋分崩离析的局面,李晔尊礼朝臣,励精图治,希望恢弘旧业,号令天下,制订出一套适应形势的统治方略。他发动平定四川陈敬瑄、河东李克用的战争,最终消灭了田令孜,重挫了晋王李克用。做完这些,他认为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铲除宦官杨复恭。
李晔和杨复恭的矛盾逐渐激化。李晔笼络杨复恭的干儿子杨守立,并赐李姓改其为李顺节。而杨复恭指使他的各个干儿子拥兵自立,李晔得知杨复恭与其干儿子杨守信谋反并收集到足够的证据后,便命李顺节逮捕杨复恭,双方发生大战,李晔又借助其他节度使之力打击杨复恭,杨复恭不敌逃跑,在逃跑途中抓获,被斩首示众。为彻底消灭宦官,防止其他宦官做大,李晔又杀掉宦官李顺节,经过一系列斗争,李晔初步掌握了权力,狠狠打击了多年以来宦官骄横跋扈的状况,使宦官势力多年来第一次遭受重创。但由于在借助节度使的平叛打击宦官势力中中,又产生了新的问题,那就是各藩镇逐步庞大。
李晔欲直接依靠大臣的力量解决宦官,他重用的是宰相崔胤。崔胤向来痛恨宦官,内心素存铲除宦官之志。他先后帮皇帝除掉了专权的宦官宋道弼、景务修等。他的举动当然令其他宦官们十分愤恨。于是两个宦官头子,左神策军中尉刘季述和右神策军中尉王仲先决定下手反击。他们暗中联合凤翔节度使李茂贞等开始发难。于是刘季述领兵入宫,发动政变,扣押昭宗及皇后,并幽禁到少阳院。接着刘季述等立太子李裕即位。崔胤密信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也就是朱温),说皇帝被宦官囚禁,让率兵赶来勤王。朱温得知后便以勤王为名,出兵讨伐刘季述。朱温尚未入关,崔胤已经开始动手向宦官发难。
当时有一神策军大将叫孙德昭,此人也十分痛恨任意侮辱天子的宦官。孙德昭就突然出手,设下伏兵,诛杀刘季述,迎回李晔重登帝位。唐昭宗即位后更加重用崔胤,让其执掌大权,军国大事尽以付之。但神策军的权力,仍归于宦官韩全诲等。宦官韩全诲心中十分害怕崔胤,曾哀求皇帝放他一马。但李晔不置可否。于是韩全诲联络李茂贞,崔胤致书朱温,让他进京共谋大事。朱温得书后,遂于天复元年(901年)十月,引兵向京。天复三年(903年)十月,朱全忠召集军中武士突下狠手,来了个血洗后宫,将宫里的几百名宦官全部诛杀。即便还在外监军的宦官,他也令各地藩镇将他们全部杀死。这次行动,加上之前他杀的老宦官,以及李茂贞在凤翔杀的韩全诲等宦官,共计杀死宦官710人。至此唐朝二百年来的宦官问题终于彻底终结。
后来昭宗李晔和唐哀帝均为朱温所杀。907年,朱温建立梁朝,史称“后梁”,大唐帝国正式灭亡。
大唐帝国是宦官干政和宦官专权影响最深的朝代之一。从唐玄宗李隆基重新宦官高力士算起,特别是唐肃宗李亨时期李辅国开始干政开始,直到唐朝灭亡,历时一百多年,这期间出现了如此多的宦官专权乱象,对皇权造成了变异的侵蚀和破坏作用,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尽管有些帝王力图消除宦官之祸,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种弊政与其是与皇帝本人有关,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出,封建制度和皇权制度才是造成宦官之祸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