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6年宁远之战:改写历史让明王朝存活十八年的关键之战2010年改写了历史,可以说是毫不为过。我会把这场战斗的进展,详细的给大家说说。
(一)
自从努尔哈赤带着所谓的“七大敌”出兵明朝以来,可以说是所向披靡,每一次都大获全胜。任何一战,都可能让明朝吐血。
从1618年到1622年,历时四年,金军取得四次大捷,歼灭明兵多达20万,攻占辽东三大城市:沉阳、辽阳、广宁,成功占领了整个辽东。可以说成绩斐然,势不可挡。
然而,1622年,后金却停滞不前,整整四年没有对明朝发动大规模进攻。这里发生了什么?努尔哈赤难道不知道大干一场,乘虚而入的道理吗?虽然袁克利、毛文龙等人近年来不断骚扰东疆,但这并不足以阻止努尔哈赤。后金休战应该另有原因。
个人认为1618年到1622年连续四年的激战,让后金损失惨重。女真族人口有限,四年激战死伤惨重,只好暂时停止进攻,耐心等待族中青年长大成人。四年过去了,毛茸茸的家族子弟现在都长大了,后金又拥有了强大的兵器。
这时,他们又对明朝发动了大规模进攻。
至于明朝,由于无谓的党内斗争,他们无法对整个军事形势做出正确的判断,甚至无法获得有价值的军事情报。因此,他们并没有趁这个机会发动反扑,大部分时间都在内耗和纷争中度过。关宁防线的建立是明朝在这一时期的唯一成就。
1622年广宁(今辽宁省北镇市)之战后,明廷提拔号称“知兵”的王载进为辽东军师。王载进的作战计划是退守山海关,放弃辽东全境。
袁崇焕强烈反对他的计划。袁崇焕极力主张将防线推进到宁远(辽宁省兴城市)。实践证明,袁崇焕是对的。对于明朝来说,山海关已经是最后的险境了。如果在这里下注,那将是非常危险的。山海关倒下,北京城就没有了可信赖的危险。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充分利用辽西走廊的地形,推进防线,增加山海关的安全系数。
后来,拥有“帝师”称号的大学士孙承宗亲临前线视察,证实袁崇焕是对的。因此,孙承宗取代王载进成为辽东的经济谋士。
袁崇焕以军人身份负责镇守宁远。1625年,在袁崇焕的建议下,孙承宗继续推进防线,在锦州前线驻军,控制了整个辽西走廊,同时对后金形成了攻守兼备的阵地。不得不说,这绝对是正确的做法。
1625年10月,明军在锦州前线小败。结果,孙承宗因为这件事遭到了宦官党的攻击,被迫辞官。宦官派高帝担任辽东的经济策士。就这样,整个关宁防线的局势再次被逆转。
(二)
1626年正月十四日,努尔哈赤率八旗军共计六万、十三万,从沉阳直奔辽西走廊。又一场明清大战开始了。
努尔哈赤如此动员、动员群众,显然是在前往山海关的路上,这一点在清朝旧满文文献中有明确记载。努尔哈赤早有谋划,攻打山海关,以石头为中心。他真想在有生之年攻克北京城,重现大晋王朝的辉煌。一些专门敲诈袁崇焕的网友在网上说,努尔哈赤出征只是为了得到粮食,这是毫无根据的胡说八道。
面对后金大军的进攻,辽东经高第不知所措。
他唯一的策略就是退守山海关,从宁远到锦州的许多城堡都必须放弃。
如此荒唐的做法,自然遭到时任宁千兵北道的袁崇焕的强烈反对。所谓宁干兵道,就是掌管宁远、前屯两堡的道士。当时,袁崇焕的职务相当于宁远、前屯两城(今绥中县千所市,在宁远与山海关之间)的军师师长。
袁崇焕上书朝廷强烈反对高帝的做法,并表示辞职。最终,兵部议和:同意袁崇焕率部守卫宁远,并授他山东巡抚,同时接受高帝撤出锦州一线城市。
于是,高帝连忙下令锦州明军撤退。驻扎在锦州、嵩山、兴山、塔山、小陵河七城的明军仓皇撤退。存放在油屯的三十万什叶派军粮取不出来,全部落入敌手。
正月十七日,努尔哈赤率领的八旗军“渡辽河,大漠布阵,南抵沿海,北进广宁道”。流如溪水,不见头尾,刀剑如林……”
八旗主力气势汹汹,直奔宁远而来。京城中,“中朝闻警,兵部尚书王永光,聚臣议战守,未有良计……”朝廷是不知所措。至于山海关,辽东经略高第和山海关大将杨奇自卫,不敢出援。
“中外都说宁远不守。”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宁远完蛋了。
信任的只有袁崇焕和他的官兵。
宁远城的兵马不足两万。如果他们上场战斗,他们肯定会输。所以,袁崇焕自然决定守城,依靠十一门红炮抵挡八旗军的进攻。
当时,袁崇焕有将军满桂、副将军左辅、将军祖大寿、朱梅、何克刚、彭赞古等人。前屯,宁远后方,总兵赵乐蛟负责防守。这些将领基本上就是日后袁崇焕的关宁骑兵的骨干力量。此役过后,他们都成了袁崇焕的嫡系子孙。
袁崇焕知道努尔哈赤多次利用奸细内外攻打明朝城池,十分小心防止奸细破坏,并派专人巡查奸细。这样,有效地防止了后晋间谍的破坏行为。
到正月二十二日,明军已经做好了一切战斗准备。二十三日,八旗军终于来到距宁远五里的大营,一场前所未有的激战一触即发。
(三)
二十三日,努尔哈赤安营扎寨,派人到宁远投降,袁崇焕自然拒绝。袁崇焕还趁后金军营距离宁远太近,命其家人洛璃用红炮炮轰。
结果,有数十名后金军队被杀,迫使后金一方不得不撤回大营。从此,红袍大炮成了后金军队的噩梦。
红色大炮原为英国海军大炮。明朝末年,一艘英国军舰在中国沿海沉没。葡萄牙人从军舰上打捞出30门大炮卖给了明朝。三十门大炮中的十一门被送到了宁远,从此成为了战争的主角。
24日凌晨五六点钟,八旗军对宁远城发起了潮水般的进攻。
八旗军的进攻,当然是传统的手段。士兵们扛着云梯,推着大车,呼喊着冲向城墙。快到城墙的时候,有的用梯子爬进城里,有的在城墙脚下挖洞,有的用弓箭从下面猛烈地射城。他们就这样把辽东的所有城市都给毁了。
该市的明军使用鞭炮、火球、火罐、弓箭、滚木滚石等传统兵器作战。他们又将干柴扔在城墙脚下,然后放火,形成一条火龙,向攻城略地的八旗军杀去。但对他们来说最强大的武器是红色大炮。
城上空红衣大炮呼啸而过,城下的八旗军当场死伤。这样的威力,超出了明清军队的想象。
八旗军攻城的马车前,放着一块数寸厚的木板,木板上包着好几层牛皮。普通的弓箭火器根本不是它的对手,但在赤红大炮面前,战车就是浮云。“……每次用西洋大炮,马车都烂透了。”
据现代人研究,红火炮可以生产实心子弹和散弹枪两种弹药。如果是实心子弹,射程可达1.5公里;射程超过300米。显然,霰弹枪的子弹杀伤力更大,几百米的距离内连一根草都长不出来。八旗军损失惨重。
八旗军先是集中进攻宁远西南角,结果红炮杀伤,尸横遍野,转而向宁远西南角进攻。这里估计是红炮开火的死穴,于是一些八旗将士冲到城墙脚下,拼命地往城里挖。袁崇焕下令将柴火浇上油,掺上火药,然后用铁链拴在城上放火。激战到夜二更时,八旗再也忍不住,终于撤退了。袁崇焕派五十名精兵入城,将八旗军遗留的攻城器械全部烧毁。
在今日的激战中,八旗军损失惨重,宁远城总知府金启珍也是开枪时火药爆炸当场毙命。
(四)
25日,八旗军继续猛攻宁远。但是,八旗军对付城内的红炮根本就没有办法。
技术上的代沟只能靠技术来弥补,土办法是完全不能用的。
明军用赤红大炮不断轰击进击的八旗军。至午时,八旗军不敢进,将士刀下逼不得。几名士兵冲入城内,迅速撤退。
今天一战,八旗军的伤亡比二十四日还要多。他们尽可能多地抢回尸体,在宁远城外的一座砖窑里焚烧,直到满地都是黄烟。
努尔哈赤对八旗军惧战极为恼火,亲自到先锋敌军督战。他一直不相信红袍大炮的威力有多大,直到他看到一大群八幡冲上前,被红袍大炮轰中,当场有一半都爬不起来。这一刻,他不得不无奈的承认,八旗军打得胆怯真的难怪,赤红大炮的威力实在是太大了。
但是,努尔哈赤显然咽不下这种精神,不愿接受人生中的第一次失败。于是他率领八旗军继续进攻,又战了一夜。然而,一切都是徒劳。八旗军刚刚又增加了大量的伤亡,明军又将攻城器械全部缴获,损失不小。
26日,努尔哈赤突然听说明军粮草全部储存在宁远附近的觉化岛上,于是下令八旗军攻占觉化岛。
觉化岛本是一座岛屿,但由于当时海面结霜冰冻,岛屿与大陆已合二为一。岛上军民提前15里划破海冰,阻止敌人渡海,但八旗军还是找到了路,杀了觉华岛(另有说法是当晚气温骤降,海面再次结冰).
八旗军在觉化岛上残忍屠杀了七八千名明军和数万商人,几乎没有人员伤亡。八旗军烧毁了岛上的粮食和饲料。
攻下觉化岛后,后金大军继续严密围攻宁远。袁崇焕见敌军逼近,命令城内红袍大炮果断开火,红袍大炮继续轰击后金军。后人断定努尔哈赤此时是被一门大炮打伤了。
二十一日,侯金大军突然退营,仓皇而去。27日,后金大军退至油屯,焚烧明军缴获的粮草。后来,后金军带路,于二月九日返回沉阳。
就这样,宁远保卫战以明军胜利告终。
宁远之战的胜利,意义重大。用尚书兵部王永光的话来说,“辽左挑起危难,城池崩塌,八年来,匪徒只受了挫折,就知道那里有人。中国”。
明朝打后金八年,败了八年。直到宁远,他们才终于取得了胜利。
这场战斗会不会更有意义?
宁远之战的胜利,保住了山海关,这是最大的功绩。到过山海关的人都知道,这里绝不是一人把关,万人不能开的险地。事实上,它可以完全跳过。努尔哈赤试图从一块岩石(即九门)过关。如果八旗军真的以京鲁高第和总帅杨奇的本事来到山海关,山海关要不要守住,就需要大局观了。的问号。
当八旗军攻破山海关时,崇祯的自缢可能已经提前十八年上演了。当然,也有可能是天启帝逃到了南京,但那样的话,整个历史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
所以,袁崇焕的胜利让明朝的寿命延长了十八年,意义重大,怎么说都不为过。
(五)
数百年来,历史学家从未对宁远之战的意义提出异议。只是这几年,网络上有好东西的网友掀起了一股贬低污蔑袁崇焕的风潮,甚至说宁远一战没用。但是,这些网友淡化宁远大战的理由,都是牵强附会,荒唐可笑,没有一个是站得住脚的。
比如,很多网友拿觉化岛惨案为例,说是袁崇焕的责任,说觉化岛失利说明宁远之战失败了。
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且不说觉华岛当时不在袁崇焕管辖范围内,顶头上司还是山海关总兵杨奇。觉化岛的失陷虽然是袁崇焕的功劳,但必须看到,保卫宁远,阻止八旗攻打山海关,才是最大的功绩。相比之下,觉化岛的损失不算什么。
有网友称,袁崇焕能用建成的大炮挡住八旗军的进攻,根本不算什么。如此放肆的网友只好请他根据当时的记载,说出一位能超越袁崇焕的明朝将领。明显不是。纵观明清战争,没有一个明将的战绩能比得上袁崇焕,而李定国也是后来居上的南明时期。袁崇焕能够两次击退八旗军的进攻,足以证明他是明朝最杰出的军事家。另一个关于宁远之战长期存在争议的问题是,努尔哈赤是否在这场战斗中负伤而死。
认为努尔哈赤没有受伤的人将其归因于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八个月后去世。这段时间,他还带兵进入了蒙古,所以看起来不像是一个受伤的人。
不过,有史料记载,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负伤。
登格尔总督和朝鲜方面当时都通报说努尔哈赤中弹受伤。他们都是从后金的人那里听到这个消息,显然不是空穴来风。
努尔哈赤宁远受伤最有利的证据,其实就是当时金军的快速撤退。当时虽然后金攻不下宁远,但袁崇焕自然不会主动出城反攻,后金自身的安全还是有保障的。所以,他们就算要撤兵,也要非常冷静的撤。然而,在26日觉化岛之战尚未完全结束之前,侯金便匆忙开始撤军,并于一天后退至锦州附近。这么着急,除了努尔哈赤受伤还能想到什么原因呢?
而努尔哈赤的伤病一拖就是八个月,这在古代其实并不少见。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率宋军与辽军大战高梁河。激战中,赵光义大腿中了两箭,被迫骑着驴车逃亡。此后,赵光义的箭伤一直未愈,年年复发,苦不堪言。箭伤折磨了赵光义十八年,直到997年,他才终于杀死了赵光义。这东西是有记载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是正史,不是编造的。
因此,极有可能是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受伤,最终因此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