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封建历史时期的,最后一个由汉族封建地主,建立起的王朝政权,明朝的历史地位自然不言而喻。
特别是其对整个中国封建政权,漫长发展历程的总结和继承,更是彰显了明朝崇高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当然明王朝的疆域形成,基本上代表了近代以来中国疆域的雏形,虽然小部分地区在当时实际上,似乎并没有完全听从明朝中央政府的政令,但是其却也在明朝的行政体制下,得到进一步发展。
与此同时,自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以来,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和发展,在面对强大的蒙古游牧民族势力的威胁之时,明朝已经成长为了一个庞大的封建帝国。
尽管在明朝前中期,其拥有无可比拟的综合国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明朝前期的政治发展,还是比较混乱的。
朱棣起兵的影响
最为典型的代表,便是成祖朱棣起兵“清君侧”,一下子从朱元璋爱孙建文帝手中,夺走了皇位。
“靖难之役”对于明朝历史的发展,是极具意义和影响力的,这不仅仅是因为此后朱棣即位初期,对明朝政局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换血,而且也对此后的政治生态,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当然明初政局的动荡,也不单单是表现在“靖难之役”上,像太祖朱元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非常严重的政治动乱,比如著名的胡惟庸案、蓝玉案等。
此外太祖、成祖时期,正是明朝与蒙元势力矛盾尖锐,战争不断的重要阶段,为此明朝每年不得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维护政权稳定。可以说太祖、成祖两朝是明朝建立后的繁荣时期,同样也是危机时期。
有为之君,统治方式更不易动摇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两位皇帝的成就自然是斐然的,但是在明朝渐趋强大和稳定的背后,却是两朝长期征伐战争导致的王朝内伤,这种内伤随时都有可能会像火山一样喷涌爆发,对王朝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威胁。
因此,在明蒙关系长期紧张之时,一位新登基的最高统治者,却开始一改往常的统治政策,他想要运用与父皇成祖统治方式,相比更为温和的方式,来为大明王朝注入全新的血液。
一般来说,拥有雄心壮志的统治者,在创立了巨大的功绩的同时,其在此后的统治中也很难转变方式,依然喜欢采用较为强制性的统治方式。
太祖、成祖两位皇帝皆是如此,他们为了能够宣扬明朝的国威,也为了最大程度加强君主专制,故而选择比较粗暴的手段来控制民众,这就造成比较严重的内外危机和矛盾。
相信很多读者都看过《大明风华》这部电视剧,里面可以说比较完整和贴近史实地,反映了明朝前中期的历史。
将在传统意义上等级森严、规矩颇多的皇族描绘成为了一个更接地气的普通家庭,里面有欢声笑语,有委曲求全,有勾心斗角,也有争权夺利。
朱高炽继位更符合明朝的发展需要
但是有一位长着一副大智若愚的模样,却以人们嘲笑的装傻卖楞的方式,保一家之平安,保朱家之天下。
这位就是成祖的长子,也就是后来的仁宗朱高炽,与二弟、三弟的赫赫战功相比,朱高炽真的没有任何资本,唯一的王牌就是那天生的太子之位。
然而由于自己的性格较为软弱,因此经常会被激进的成祖瞧不上,反而二皇子更有当初成祖年轻时期的影子。
为此,朱高炽的太子之位也是坐得胆战心惊,不过从细节来看,朱高炽的治国才能,是远远超过二弟、三弟的。
再加上明朝当时已经进入到发展轨道当中,因此朱高炽的存在自然也就满足了,当时明朝君主的合适人选,造化弄人,朱高炽只当了十个月的皇帝,但也留下了仁君之美名。
评价
明朝历代皇帝可以说都是比较有个性的,这一点同宋朝皇帝有过之而无不及。作为开国君主,太祖朱元璋虽然在文治武功上没得说,但是其毕竟是贫民出身,并且完成了由南向北的历史统一大业。
其特点便是出身卑微,但是却知人善用,借助一个拥有文治武功的集团,完成了逆袭。
创业艰难,守业同样不易,建文帝作为明朝第二位皇帝,却在自己叔叔的兵戈之下不见踪影。
成祖的儿子也可以说是各有所长,而仁宗虽然在位时间短,但是却能够留下美名,这也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长期担任太子执政使得朱高炽更加成熟与内敛,同时也更加不易于喜形于色,这是一个统治者和管理者应有的基本素质。
此外,朱高炽本人宅心仁厚,注重在朱棣大量用兵之后的温和统治,这给他的执政生涯加了不少分。
参考文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