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科技 潮涌|把脉上海“未来产业”发展,打通“官产学研用”至关重要

潮涌|把脉上海“未来产业”发展,打通“官产学研用”至关重要

【编者按】潮涌科创,澎湃开局。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澎湃新闻联合推出“上海新型产业体系重点领域大调研”,聚焦上海“3+6”产业体系、新赛道和未来产业的重点行业领域,锁定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氢能汽车、机器人、智能工厂、新材料、智能终端、人工智能、元宇宙、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产业,深度调研上海产业高质量发展态势和未来趋势。

国家“十四五”规划要求,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未来产业成为各地地方政府发展关注点。“上海新型产业体系重点领域大调研”系列报道开篇聚焦于“未来产业”,分上下两篇,此为上篇。

“如果说‘3+6’新型产业体系是上海产业的‘今天’,4个新赛道是上海产业的‘明天’,五大未来产业就是上海产业的‘后天’。”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吴金城在2022年11月23日上海市政府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上海推动未来产业发展,主要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落实国家战略部署,二是对标国际前沿技术趋势,三十进一步拓展本市产业体系的内涵。

此前的2022年10月,上海市政府印发《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下称未来产业行动方案)。

上海市经信委总工程师张宏韬在上述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上海发展未来产业,就是要充分发挥上海的综合优势,以重大需求、重大项目、重要平台为牵引,让创新人才近悦远来,创新主体活力迸发,使上海真正成为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一方热土。

近年来,上海持续优化和升级产业体系,先后提出了构建包括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和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在内的“3+6”的新型产业体系,以及包括元宇宙、绿色低碳、智能终端、数字经济在内四个“新赛道”。未来产业行动方案提出打造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五大产业集群,发力包括脑机接口、生物安全、智能计算、量子计算、深海探采、高端膜材料等16个细分产业,攻关一批核心部件,推出一批高端产品,形成一批“中国标准”,争取到2030年,上海未来产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左右。“这些领域融合演进,为上海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增添新的内涵,注入新的动能”,吴金城表示。

上海市经信委技术进步处处长李宇宏日前在接受澎湃科技采访时表示,经信委正在推动首批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接下来,经信委还会指导举办首届“未来之星”创新创业大赛,促成多方联动优选出一批未来产业项目,重点培育;此外,还希望通过打造四个方面的平台,支持技术创新、科研成果转化,从而推动未来产业的发展。

就上海如何推进未来产业发展,接受澎湃科技采访的多位专家纷纷建言,分享了各自对于未来产业的理解,以及上海发展未来产业的优势及挑战等问题的思考。

一、发展未来产业上海有优势

1、科研人才集聚

“上海的大科学装置集聚,高校、科研院所众多,人才优势显著,这些都有利于服务科学发现和企业创新。”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副院长丁国杰介绍,未来产业的发展特别强调基础科学的支撑,上海张江和临港,已有和在建的科学基础设施已达14个,如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简称蛋白质设施),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上海光源(目前世界上性能最好的第三代中能同步辐射光源之一)等。

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副院长丁国杰。

其次,高校和科研院所集聚,上海拥有普通高等院校共计64所,双一流国家建设院校15所,国家实验重点实验室45家,还有众多市级各类研究中心,如工程研究中心、企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另外也新建和集聚了包括李政道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内脑研究中心等跟未来产业息息相关的高端研究机构。

2021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正式成立,它是教育部在全国12所高校设立的首批未来技术学院之一。目前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开设“可持续能源”和“健康科学与技术”两个新专业,与上海打造未来产业的战略规划相得益彰。

依托于这些高校与科研院所,上海集聚了大量的科研人才。上海的两院院士多达185位,东方学者1027人,青年启明计划也突破了3000人,在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人才济济。南大合成生物产业园总经理喻巍表示,很多企业在其他城市起步到达成长期之后,发现如果它需要发展壮大,原来的环境是不适合的,还是要到上海来,这里面最关键的就是上海有丰富的人才资源。

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院长倪军认为,“未来产业需要的人,是复合型的、具有探索性的、有创新性的领导型人才。”他介绍说,交大溥渊未来技术学院目前设计了一种更有利于跨领域、交叉学科学习和应用的模块化教学结构,并采用双导师制,每个学生都有一位学术导师和一位企业导师。学生可以到企业的研发、生产基地去做社会实践,也能产生依托于企业生产的研究课题。例如宁德时代的未来能源研究院与交大溥渊未来技术学院设计成了双子楼结构,企业和学校能够一起进行研发工作,实验室也可以共用,打造新的校企联动创新集群,为培育符合未来产业需要的人才助力。

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院长倪军。

2、工业基础雄厚

未来产业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而是和现在上海的产业都是有一定的关联。工信部赛迪研究院无线电管理所(未来产业研究中心)副所长彭健强调了上海的工业基础。他认为,未来产业发展正需要依托原有的产业基础来拓展和延伸,有了基础才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无线电管理所(未来产业研究中心)副所长彭健。

截至2021年,上海的工业增加值突破万亿,位居全国第一,工业总产值也突破4万亿大关。同年有7家企业入围中国制造业100强,是全国入围最多的城市。在汽车制造、船舶制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上海均有着雄厚的工业基础。

上海社科院应用经济所副所长汤蕴懿也表示,从全球产业转型的规律看,更加注重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孵化新兴方向并形成未来产业。上海的产业体系完备,在工业化时代是最重要的工业城市,上海完备的产业体系为未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上海社科院应用经济所副所长汤蕴懿。

以生物医药为例,2021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7600亿元。脑机接口方面,拥有复旦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等这种科研院所,也有脑虎科技等龙头企业。生物安全方面,上海有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传染病与生物安全应急响应重点实验室,高级别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上海集中了全国约1/3的细胞治疗领域的研发企业,在肝细胞和免疫细胞治疗类器官和基因治疗等领域总体领先,也有一批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上海是中国核电产业历史最悠久、产业链最完整、产业要素最完备的核电装备制造和核电技术服务基地,基本确立了在三代核电发展中集研发、设计、制造、建造、安装、运维等产业链能力的领先地位,在发展未来核能方面,拥有坚实的产业基础、科研人员和实践经验。

3、应用场景丰富

汤蕴懿认为,上海作为拥有2500万常住人口的国际大都市,城市人才层次丰富、异质性强,创新文化活跃。同时上海拥有多场景应用、多主体参与、多层次体验的应用场景端优势,这是一般城市没有的特征。

丰富的场景为未来产业的迭代发展提供了最佳实验场,譬如智能计算。中国信通院华东分院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事业部主任陈俊琰介绍,在上海用智能计算赋能的产业众多,包括推进城市社会化转型的经济、生活、治理,智能驾驶、科学研究、智能制造、金融等领域,均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对算力的需求爆发式增长。自驾系统公司可以在洋山港做测试,AI制药在上海已有布局。此外,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等都在应用人工智能算力去赋能科学研究,一体化的智能网联交通系统率先实现了商用示范。

中国信通院华东分院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事业部主任陈俊琰。

此外,在智能制造方面,上海集聚了众多国内的智能制造领域的龙头企业,在智能机器人关键零部件、航天航空装备等方面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商飞,宝武等龙头企业加快用人工智能技术在传统的生产制造流水线上面做了云部署,上海国家级智能制造的试点示范工厂数量居于全国前列。

4、资本市场活跃

彭健还提到,上海发展未来产业的另一大优势是活跃的资本市场。未来产业大多具有投资大、时间长、不确定性因素多等特点,资本的长期支持不可或缺,在这方面,上海具有天然优势。上海从2012年到2022年的十年间,上市公司数量从202家增长到409家,总市值从2.43万亿增长到7.3万亿。上海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数量位居全国各省市前列,为科创公司的发展和产业项目落地提供了比较好的资本土壤。

上海在产业投资基金、政府引导基金领域的设立和投资方面早已起步,拥有众多如上海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上海自贸区基金、浦东引领区产业发展基金、临港新片区科创基金、临港科创投、上海紫竹小苗基金等,对科创企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上海市经信委技术进步处处长李宇宏表示,未来经信委也希望能够发展未来产业投资基金,或者与产业园区现有的基金进行合作委托投资,支持未来产业的发展。

二、发展未来产业需要营造好生态

1、打通“官产学研用”

“未来产业的产业组织方式和传统产业有所不同,因此应该通过创新联盟的形式,把各种创新的主体和要素融合,从而提高效率。”汤蕴懿表示,推动未来产业的发展,打通“官产学研用”至关重要,政府应该在思想上形成多元包容的文化,并且鼓励创新,包容失败,和企业共同成长。

“随着未来产业的发展成熟,一批新的链主企业将会形成,这些链主企业在行业中的探索标准,很有可能就是未来的行业标准,链主企业组织的产业链和供应链,说不定就能成为未来的行业生态。”汤蕴懿认为,政府一方面要把这些“领头羊”企业服务好,同时也可以有意识地让这些企业去承担一些行业的公共职能,与政府的监管形成呼应关系,“企业在前线,政府在底线,大家共同去维护好行业生态。”

丁国杰则提出,未来产业中、技术前沿性,技术路线的复杂性决定了不可能单一主体就能将其规划好,因此构建一个科学家、加风险投资家、加企业家共同参与的市场化的机制至关重要。政府打好产业基础来营造好产业生态,剩下的交给市场来培育和选择。

2、构建宽松的基础研究和制度环境

未来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研攻关,在丁国杰看来,宽松的基础研究环境是科研院所需要改革的方向,“与数字经济很多依赖于模式创新的发展逻辑不同,未来产业有赖于基础研究的突破,宽松自由基础研究环境氛围至关重要。”丁国杰认为,目前基础研究的制度环境还有待改善,“比如科学家在自主研究方面,选择权自主权还不是很明显,在国家科研基金和科研项目立项上,应该给予年轻的科学家和有创造性的青年人才更多机会。”

此外,对于未来产业内还没有达到一定标准的小型初创公司,园区的准入和管理方法也许需要调整。“未来产业公司可能前期要孵化很久,技术突破并成熟之后,才会有爆发式的增长。因此未来产业不是讲‘最后一公里’,而是非常需要头部的‘最先一公里’,把这些企业送上一程。”丁国杰表示,“我们要调整评价体系,比如未来产业可以看重创始团队,技术水平,在上海发展的可行性方案等计划,而不是简单地凭借一些财务指标、经营指标来判断。”

彭健也提出,建立一个容错纠错的产业孵化机制十分重要,对纳入上海未来产业重点方向的新技术新产品,要探索实施容错的机制,划定容错界限,让科研人员在未来科技的前沿无人区大胆的创业创新。彭健建议,可以建立一个未来产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初创团队库,将其纳入市场主体轻微违法违规的经营行为容错免责清单,为中小企业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可以借鉴已经在一些领域实施的沙盒监管政策,最大程度地激发创新热情,同时也可以在政府的监管下避免失控。”

3、打造科研转化支持平台

李宇宏表示,上海市经信委将着力支持先导区建设四个方面的公共平台,以更好地进行科研转化,支持未来产业的发展。

一是原创技术策源平台。支持先导区结合发展定位,建设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成果转化中心分中心,发挥中国工程院的专家智力资源优势,加强原创前沿技术的跟踪研究和攻关突破。

二是行业共性技术平台。支持先导区建设未来产业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等,聚焦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供给,采用“公司+联盟”的形式,坚持需求导向,为行业发展提供联合攻关、技术验证、样品开发和测试试验等服务。

三是融合型应用场景平台。打造应用场景开放高地,面向全球“揭榜挂帅”,集聚一批拥有先进技术和成果的创新型企业,打造未来社区、未来医院、未来工厂、未来商业等综合性场景,让未来产业蓬勃发展,造福市民,也让未来技术可知、可感。发展大企业开放创新平台,支持大企业开放场景、研发设施,发展生态型创新联合体。

四是产业、科技、金融循环平台。未来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加持。支持先导区进一步导入金融资本、银行信贷等资源,优化完善贷款贴息、科技保险、三首政策保险(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应用),研究发展未来产业投资基金,鼓励天使基金投小、投早,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

接下来,上海市经信委还会指导举办首届“未来之星”创新创业大赛,一方面从市场上寻找到从事未来技术研发、推进未来产业发展的市场主体,进而通过政策组合拳的方式,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为创新型企业和创业团队给予来自官方机构、行业组织的认可,进而帮助他们打开市场、增加融资。

上海零号湾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志刚认为,要实现可持续的、引领性的技术创新,让创新倒过来能够推动社会发展,需要有新的思维方式,打造更好的生态。2022年8月,零号湾启动了“科技创业企业联合创始计划”,让科学家创业者、或是有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科研人员寻找合适的联合创始人。项目方与交大安泰经管学院MBA、EMBA的学生和校友一起合作,通过为期4个月的训练营,让项目参与者充分沟通了解,打造可能的协作机制,以碰撞出更高的协同效率。

上海零号湾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志刚。

张志刚建议,协调资源建设“上海未来产业技术促进中心”。在他看来,在未来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技术转移不是目标,而是手段之一,真正的目标应是通过科技创新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产学研协作新机制,让研究机构与产业各得其所,充分配合,提高协作效率”,“建设‘未来产业技术促进中心’的核心任务是解决资源和信息不对称、多方协作机制的问题。对于被确定的未来产业技术,无论技术处于哪个阶段,在促进中心的机制下,都可以通过协作支持其产业化。”

三、发展未来产业需要分步落实执行

1、分步落地,梯次发展

彭健提议,为了让未来产业行动方案在上海市能够分步落地,可以出台5大未来产业领域的专项规划,对于每一个领域里面具体的细分方向,进一步明确路线图、时间表,形成梯次培育发展的格局。

“上海应该加速制定未来产业先导区的落地方案,包括明确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的年度任务、总体的发展目标等,尽快推动产业落地和资源要素的集聚,包括企业、项目、人才、资金等要素的集聚。”彭健提到目前国内多个地区都已经开始在未来产业领域进行布局,上海不应落于人后,“同时我个人认为上海还要积极争取申请国家级的未来产业先导区,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打造未来产业的上海标杆示范,形成上下联动的未来产业发展格局,同时也可以得到更多国家政策的支持。”

根据李宇宏的介绍,经信委提出未来产业《行动方案》的终极目标是“做大做强产业”。为此,方案中提出搭建三类载体,包括先导区、加速园和试验场。其中先导区主要承担创新策源、产业引领和制度示范功能,是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重要载体,加速园主要承担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加速功能;试验场主要承担未来技术和产品应用场景示范功能。

目前正在筹备建设的“张江科学城、临港新片区和大零号湾”三个未来产业先导区各具特色。其中张江科学城拥有大量研究未来科技的科研机构和科学设施,将聚焦未来健康打造中国药谷,同时在智能方面、AI方面打造全国智能发展高地。临港新片区将依托氢能谷打造未来能源的策源地,依托生命蓝湾等打造未来健康的重要引领区,依托信息飞鱼等打造未来智能的示范区。大零号湾依托上海交大,将促进大学校区与产业园区“双轮驱动”,加强未来产业领域的核心技术攻关以及成果转化,打造未来能源、未来空间等领域的技术策源地和产业引领区。

2、设立追踪反馈和调整机制

专家们认为,引入第三方评估,加强未来产业的统计监测的工作也十分重要,可以时刻追踪哪些产业到底发展得如何,是否需要调整和剔除某些领域。

“未来产业的培育不是现在说我们确定了几个领域或者多少个方向,未来就一定是这么样了,”彭健表示,“这是由于未来产业的不确定性决定的,所以应该定期定期评估一下哪些产业或者哪些前沿技术在一定时期内不太适合产业化培育发展了,建立一个动态淘汰和进入机制,对于技术研发有突破、市场潜力明朗、产业化进程加速的领域,那么我们更应该加大投入力争早日形成产业,这是一个机制上的设计。”

丁国杰也提出了未来产业行动方案落地时的调整和反馈机制,“就像五年规划会有中期评估一样,目前方案提了很多的方向性的部署还没有细化,在这当中未来产业还要再做深入的调研、进行细化研究。”

“我们提了五大未来产业,16大领域,但上海也不可能非常固化地一定是这16个。我们会做对前沿技术领域的动态的跟踪。有一些技术如果通过局部的验证证明是更有潜力的领域,我们仍然是可以去布局。”丁国杰表示,“我们把未来产业发展的生态营造好,那么即使是未来换赛道发展,上海依然能够发展的起来。”

3、发挥上海的区域性龙头作用

汤蕴懿表示,发展未来产业,上海不能孤军奋战,而应该加大对内对外合作,一方面要加强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协同创新,另一方面要加强长三角内部的产业协作。她举例说,与规模化大生产的制造业相比,上海更适合发展拥有更多科技含量的定制化柔性制造,但产业的发展需要整个产业链的支撑,例如江苏的装备能力很强;浙江的数字化程度,包括外贸行业的配套环节很强;安徽依托几所高校,基础研究优势显著,上海应在协作中发展,发扬自身优势。

彭健也提出,上海在未来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从国际视角来看,应该深入推进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全球科创中心建设,发挥好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开放枢纽门户四大功能,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速颠覆性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化进程。从国内区域视角来看,要发挥上海的区域性龙头作用,提升上海服务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的资源辐射效能,引领未来产业区域的差异化布局和协同发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武陵观察网,情感,两性,娱乐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武陵观察网,情感,两性,娱乐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武陵观察网,情感,两性,娱乐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