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首先要明白一点,李建成是太子。
既然李建成是太子,那么在玄武门事变之前,只要不发生太多意外,最终李建成登基当皇帝是大概率事件,基本上是板上钉钉的事。
李建成在唐朝建国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前期李建成曾经带兵打仗,中后期李建成则坐镇大后方协调调度各方面资源支援前线战争。在朝廷中素有威望,尤其是赢得很多文官的支持。
在某种程度上来看,李建成是高度自信的,他相信自己能够控制局势。因此他认为也没有必要杀死李世民,还想借助李世民在军队中的影响,帮自己稳定唐朝的局势。
李世民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作为鲜卑族人,从来都是凭借实力和军功来选拔领导人。
从一开始李世民并不是非常自信,能够击败李建成,坐上皇帝宝座。虽然心里也曾经这么想过,但也仅限于想想而已。
后来随着南征北战,李世民手下的文臣武将越来越多,形势的发展已经不由他个人来掌握。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李世民的这些手下同样如此。有些人希望能够有一官半职就满意了,有些人却希望能够更进一步。
这个更进一步,就有很多深意。除非李世民当上了皇帝,他们的利益才能最大化,才能当上更大的官,才能更好的维护自己的权益。
如果李建成当了皇帝,是什么结果就没有人能知道。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李建成肯定不会重用他们。
因此李世民的这些手下就撺掇李世民出来夺权当皇帝,他们的支持增强了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的决心和勇气。他们的共同利益和目标,促成了玄武门事变的爆发。
应该客观的说,李建成并没有杀李世民的意思,他也根本没想到李世民会突然造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竞争格局中,优势明显的一方希望稳定目前的格局和规则,以收获自己的最大利益。优势比较小的一方,就希望能够打破目前的僵局,改写游戏规则,出其不意的击败强大的对手。
李建成的选择和李世民的选择,都是在这场游戏中,基于不同的地位所做出的最优选择方案。
李世民心狠手毒,不仅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还杀死了他们的十个儿子。
历史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李世民在书中编造事实,说李建成数次要伤害自己,甚至在太子宫下毒。奇怪的是竟然没有成功,更奇怪的是在自己的宫中下毒,这样的故事版本太拙劣了。也只有李世民才编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