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武则天在政治舞台上活跃了近半个世纪。
看到这个名字,诸位脑海中负面标签还是占到了大多数,比如残忍。一个连自己亲儿子都要杀的人,你指望他能有什么样的造化?
有因必果,正是因为这样的特殊之处,才成就了后来的女皇之位。
虽然自身有不足,但对于国家朝廷的大事,她总是能客观地分析和判断,最终缔造出了一个稳定又强盛的繁荣大唐。
这段盛世时期,也被后人称之为“贞观遗风”。
强者自有他人依偎,同时期的周边小国纷纷选择臣服,多次上演“万国来朝”的壮观情景。
俯首称臣的背后,自然有着属于自己的“小算盘”,其中有一位国家使臣来到这里,希望可以更改自己的国号。
这已经不是他们的第一次请求,只不过在之前均遭到了拒绝。
醉酒之后的武则天同意了使臣们的请求,让他们使用这个新的名字,没想到国名不仅沿用至今,后者还成为了发达国家,这确实有点说头。
附属小国
这段历史起初并没有被很多人得知,而是归于一枚金印的出土。
17世纪末期,有位老农在自家田地耕作的时候,发现了一块硬硬的东西。拿出来清洗后,他发现这是一块金疙瘩,因为自己不识字,但能肯定其价值不菲,便将其收藏保留。
几代之后,这枚金印也被贴上了一个新的标签——传家宝。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水平越来越高,关于历史文化的追溯也被提上日程。
为了最大限度地呈现过去的历史,持宝人决定将这枚金印上交,经过相关研究的深入,这段历史才慢慢被揭开。
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五个大字:汉委奴国王,明眼人一看都知道代表的是谁。
这里的“倭”代表的是倭国,由东汉皇帝亲自赐名,在当时代表的是“顺从”之意,足以见得两个民族在当时关系是多么要好,但这也改变不了他们“附属国”的地位。
时间慢慢流逝,“倭”字的含义也慢慢发生了变化,比如人们过去常说的“倭寇”。
这个词语并不是单单地说他们行为不端和心术不正,字里行间还带有一些蔑视,比如身材矮小。
外界的传言如此,自己国家的百姓当然不乐意,他们也有了更名的打算。
最初有这个想法的时候,大唐在朝皇帝为李世民,就常人去看,太宗还算是比较好说话的那位,但倭国的提议惹得李世民大怒。
倭国在提出改名请求之余,也想到了新的名号,即日本。
字面意思理解,日出之地,向阳本生。表面上看是崇尚太阳文化,历史的发展也为人们交出了答案,他们有着相当的野心。
在太宗看来,你一个小小的附属国,怎么能叫这样的名字?当场拒绝了使者们的建议。
从这个时候开始,改名一事就被搁置,双方之间的关系也逐渐生疏。
因为朝廷事务众多,太宗根本没有心思管这些事儿,直到武则天即位后,倭国也重新将此事拿到明面上来说。
重新改名
最初是作为臣服小国的存在,他们可以从大唐获得先进的知识和经验,但疏远后这些东西都不复存在,倭国自己也尝到了苦楚。
武则天即位后,倭国专门派出使者,带来了朝贡品,尝试恢复两国的关系。
一方面是为了个人实力的拉拢,另一方面也是大国必有的格局,武则天专门设宴对倭国使者的到来表示欢迎,武则天更是在这场宴会中喝得大醉。
战事要乘胜追击,办事要趁热打铁,倭国趁机提出了改名的请求。
武则天根本没有思索,直接同意了他们的提议,在场的大臣纷纷不解。
你说这是对大唐列祖们的愧对吗?并不是。武则天的即位历程有些艰辛,她希望借此能够壮大个人势力,为维护个人统治做好准备。
倭国使者见状,连忙给武则天敬酒,随即派人把消息传到国内进行改名,免得因为耽误时间导致反悔。
从这个时候开始,日本国名正式得到应用。
外界条件既然这样充足,自身更是需要努力,随后他们派出大量的使者,不断效仿历代王朝们的制度和文化,为自己国家的发展铺路,这个名字一直被他们沿用至今。
事实证明了日本选择的重要性,明治维新后日本快速崛起,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他们已经步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
笑侃人世间
说到底,还是谦卑好学。
从“倭国”到“日本”,几代人都为之付出着努力,这是历史的见证。殊不知,日本在不断强大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在上个世纪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国家的形象重新进行了塑造。
文章结尾之时,送给诸位一句话: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出类拔萃的人,自然有他们的优点,我们在看到他人优点的同时,要将其变为己有,毕竟学习是我们终身的益行。在这个过程中,切勿迷失自己,永远保持沉浸在真正的喜悦中。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别忘了留个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