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历朝历代新王朝建立之后,都会给前朝修史,一则总结历史经验,二则表明自己合法正统的地位。一般来说,人们总认为新朝为前朝修史,里面总会夹带私货。甚至于篡改历史,诬蔑前朝。那么在明朝为元朝修纂的《元史》之中,会不会也有这个问题呢?今天我们就用《元史》中的一个小细节,来看看修书人的心思。
明修《元史》,一个仓促上马的"政治工程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盘踞江南的吴王朱元璋在南京开国称帝。定国号为"大明",年号为"洪武",称今年为洪武元年。"缓称王,广积粮"的朱元璋羽翼已满,准备正式和元朝中央政府分庭抗礼了。
新生的大明王朝拥有一支朝气蓬勃,执行力超强的军队。早在上一年十月份的时候,朱元璋一面为登基大典进行积极的准备,一面下令手下军队三路出击,吹响了解放全国的号角。
(二十七年冬十月)甲子,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帅师二十五万,由淮入河,北取中原。胡廷瑞为征南将军,何文辉为副将军,取福建。湖广行省平章杨璟、左丞周德兴、参政张彬取广西。(《明史卷一·本纪第一》)
洪武元年八月,北伐明军在大将军徐达的指挥下,以一路摧枯拉朽的气势攻入大元帝国的京师大都(今北京)。元顺帝携带皇子后妃、宗室朝臣仓皇出逃,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彻底宣告终结。但是由于元顺帝依然在世,为了断绝前元政权的合法性,朱元璋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二月下诏编写《元史》。
元顺帝“铁锅”
诏修《元史》,上谓廷臣曰:"近克元都,得元十三朝实录。元虽亡国,事当记载,况史纪成败,示劝惩,不可废也。"(《明太祖实录卷三十九》)
朱元璋对于这本《元史》的修纂不可谓不重视,中书左丞相、宣国公李善长担任监修。前起居注宋濂、漳州府通判王祎两位当时大儒出任总裁官。山林遗逸之士汪克宽、胡翰、宋禧、陶凯、陈基、赵埙、曾鲁、高启、赵汸、张文海、徐尊生、黄箎、傅恕、王锜、傅著、谢徽十六人同为纂修官。
《元史》编纂小组的办公地点放在天界寺。天界寺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雨花西路能仁里,原名大龙翔集庆寺,始建于元代。和灵谷寺、大报恩寺并称京师三大寺。主要参考资料则是《皇朝经世大典》及元朝十三朝《实录》。
天界寺于日军侵华时毁于战火,配图为夏日的灵谷寺
朱元璋在召集《元史》编纂小组开会时,为《元史》的修纂原则定了基调。在这位文治武功臻于鼎盛的皇帝看来元朝虽然已经灭亡(当然现阶段这还只是老朱的美好愿望),"然其间君臣行事有善有否,贤人君子或隐或显,其言行亦多可称者",因此在修纂之时"务直述其事,毋溢美,毋隐恶,庶合公论,以垂鉴戒。初版《元史》仅花了半年时间就修纂完成,相比较后代修了近百年的《明史》来说,这个速度很惊人了。虽然这么短的时间免不了在史料的整理上必然会有缺漏,但是明朝人修的《元史》,有没有对元朝故意贬低,以凸显本朝的合法性呢?这个见仁见智,很难做出客观评价。今天笔者就举一个小例子,来看看这些修纂《元史》的文人是如何一面享受着明朝政府的丰厚待遇,一面暗戳戳地在其中夹带自己的私货。
前元遗老的小心思
《元史》的修纂,元朝开国时的赫赫武功必然难以避免。元朝灭金、灭宋的历史,在《金史》、《宋史》中同样也有记载。今天我们就抽取元朝灭宋战役中的一场攻城战,来看看前元遗老们有多无耻。
(至元十二年十一月)伯颜大军至常州,督诸军登城,四面并进,拔其城。刘师勇变服单骑南走。(《元史卷八·本纪第八》)
伯颜,蒙古八邻部人,生长于伊尔汗国。伯颜原本是元世祖忽必烈六弟、伊尔汗国的创建者的手下。在一次奉命出使大汗王庭时受到忽必烈的赏识,此后便一直留在忽必烈身边。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奉命统兵二十万伐宋。常州之战就是其中的一次战斗,而刘师勇是当时南宋常州守将。从《元史》的记载来看,常州之战就是灭宋之役中一次非常普通的攻城战。其文字既凸显了"大元军"的神威无敌,又贬低了宋军的懦弱无能。
但是正如我们在前文所说,同样的历史事件,我们还可以在《宋史》中进行对照比较。《宋史》修纂于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成书,总裁官为丞相脱脱和阿鲁图。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本由元朝人自己编的史书是常州之战是怎么记录的。
大元兵至常州,招降不听,攻二日,破之,屠其城。知州姚訔、通判陈炤、都统王安节皆死,刘师勇溃围奔平江。(《宋史卷四十七·本纪第四十七》)
在《宋史》的记录中,宋军面对元军的招降威武不屈,随后又在大军攻城的情况下坚守了两天才失败,而宋军主要守城官员基本全部殉国。更为令人发指的是元军破城之后,为了泄愤还进行了屠城。这一切的一切,元朝人在《宋史》之中毫不隐瞒,但明朝人却在《元史》之中将其掩去。这些《元史》的修纂官,到底是不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恐怕也就不言自明了。
结语:朱元璋起兵之时,江南地主就拥护张士诚。明朝建立之后,由于动了江南地主的利益,在文人集团中极受抵制。文人们心心念念地就是盼望着"王师"杀回中原,其中死忠分子追随元顺帝逃往大漠,倒也刚烈。还有些宁愿自残身体也不愿意在朱元璋手下做官,倒也有骨气。可是吃着新朝的俸禄,却时时不忘为前朝涂脂抹粉。这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可谓是厚颜无耻,至今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