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5年5月16日,65岁的刘基突然暴死于家中。当时,胡惟庸奉命携御医前来探视,在吃过御医开的药后,刘基顿感腹痛难耐,不久就病重身亡。即使让一个不相干的人来看,都会怀疑刘基的死与胡惟庸有莫大的关系。
刘基死后,朱元璋极为伤心,却只为他草草的举办了一场葬礼。在说到刘基时,朱元璋大骂:
“满朝皆是胡党,唯有刘基一人不愿屈从。胡惟庸这个逆臣贼子,容不下他啊。”
那么,刘基是不是如朱元璋所说的那样死于胡惟庸之手呢?他与胡惟庸之间究竟有什么深仇大恨?他的死又是否与朱元璋有关系呢?
三度辞官
刘基是元朝的官吏。元朝末年,科举考试对汉人的排斥性非常高,录取率也很低。然而,年仅23岁的刘基却高中进士,金榜题名。《明史》中记载:
“基自幼聪明绝顶,凡天文、兵法、性理诸书,过目洞识其要。”
可见,刘基少年时就是一位天纵奇才。而刘基以传统士大夫的心态“入仕”,渴望在仕途中有一番作为的举动,注定他难以逃脱官场黑暗。
1336年,刘基就任高安县丞。由于他嫉恶如仇,刚正不阿,在高安得罪了不少土豪劣绅,若非上司及部属保护他的安全,早已身首异处。5年后,辞官归隐的刘基再次出山担任江浙儒副提举,然而仅仅不到一年,刘基就因弹劾贪赃枉法的监察御史不成愤而离职,再次返回青田。而在方国珍起义后,元朝官吏重新启用刘基,却因上司不愿听从他剿灭方国珍的计策,第三次告别官场。
刘基虽对元末官场黑暗痛心疾首,却始终坚持“忠君爱国”的思想。他反对为非作歹的朝廷官吏,更反对方国珍、韩山童等造反的义军。这种矛盾的心理,伴随他的一生,也让他吃尽了苦头。
1360年,胡大海攻进浙东,向朱元璋推荐了浙东四位名气极大的高士。朱元璋草莽出身,向来喜好文人充当门面,当即派遣使者招揽四人。宋濂、叶琛、章溢纷纷前来投奔,唯有刘基婉言谢绝。朱元璋不死心,再派孙炎前往,刘基方才同意出山辅佐。
当时,刘基闭门不见孙炎,只是交给他一把宝剑。然而,孙炎不为所动,将宝剑送还给刘基后,在他家门口写下一封言辞恳切的长信。受到朱元璋及孙炎如此礼遇,刘基大为感动,最终与孙炎相见,而后又随他前往应天,面见朱元璋。
奇谋定天下
在与朱元璋相见后,刘基就将他精心所作的“时务十八策”转赠于他。本欲寻求名士充当门面的朱元璋不曾想到,刘基竟是有真才实学的高人。
同年,陈友谅兵发太平,与张士诚夹道攻击朱元璋。当时,朱元璋麾下花云、朱文逊相继战死,应天城内人心惶惶,高呼投降者比比皆是。那些跟随朱元璋多年的老将也主张放弃应天,避开陈友谅的锋芒,徐图后取。然而,新入伙的刘基却对众人的想法嗤之以鼻。在与朱元璋密谈时,他曾说道:
“陈友谅骄傲自大,只需在太平两侧埋伏奇兵,等他深入后,击败他是很容易的事情。”
随后,朱元璋按照刘基的计策,将陈友谅大军引入狭窄的河道,悉数全歼。龙湾之战的胜利让处于劣势的朱元璋成了与陈友谅可以匹敌的对手。而在这场战斗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就是刘基。
刘基不像李善长那样稳固后方、供给粮草,也不像徐达、常遇春那样冲锋陷阵。可在出奇谋、定方略上,朱元璋麾下,无人可与他匹敌。
陈友谅兵败龙湾后,刘基力劝朱元璋趁机攻打安庆。安庆是陈友谅在长江以北的军事重镇,更是遏制朱元璋向皖南发展的桥头堡,重要性不言而喻。可在陈友谅源源不断的支援下,朱元璋连续攻打多日,都不见成效。而刘基却再次建议朱元璋放弃安庆,改而突袭陈友谅的老巢九江。
直到此时,朱元璋才意识到刘基的真实目的。借攻打安庆之机,调陈友谅大军纷纷北上,随后突袭九江,侵入陈友谅势力内部。而在占领九江后,朱元璋以逸待劳,再次击溃从安庆赶来的陈友谅援军,顺势拿下了空城安庆。
1363年,张士诚围攻小明王韩林儿所在的安丰。当时,朱元璋不顾刘基劝阻,执意营救小明王,中了陈友谅调虎离山之计。在朱元璋会战张士诚时,陈友谅提兵60万,围攻洪都。若不是朱文正、邓愈死战洪都,坚守85天,朱元璋在江淮一带十几年的努力,必将付之一炬。
除了偶尔不听从刘基的计策,朱元璋对他还是非常信任的。在前往洪都迎战陈友谅前,朱元璋曾特意向刘伯温致歉:
“我没有听从你的建议,盲目去救援安丰,差点让洪都失守,悔不当初啊。”
而在随后爆发的鄱阳湖大战中,朱元璋完全做到了对刘基的言听计从。当时,陈友谅势大,兵多将广,刘基建议朱元璋掠夺鄱阳湖周边所有县城的粮草,断掉陈友谅的供给。之后派遣朱文正趁陈友谅在南昌抢夺粮草时,焚烧他的战船。在陈友谅人困马乏、士气低落后,果断与之决战。
刘基虽然加入朱元璋的队伍较晚,却在龙湾、鄱阳湖两场决定朱元璋命运的战事中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故而,朱元璋在战后评价他:
“学贯天人,资兼文武;其气刚正,其才宏博。议论之顷,驰骋乎千古;扰攘之际,控御乎一方。”
除了出奇谋,刘基在天文上也多有涉猎。1365年,大将胡深携手朱亮祖南下攻打陈友定。刘基却突然上报朱元璋,东南方向会失去一位大将。不数日,胡深阵亡的消息就传至应天。朱元璋在痛惜胡深之死时,逐渐开始忌惮刘基的才华。
暴死家中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刘基被他安在了御史中丞的位置上。这本是一个非常得罪人的差事,而刘基的性格又是刚正耿直、嫉恶如仇,对那些贪赃枉法、杀人越祸的贪婪之徒,从不心慈手软。因此,得罪了李善长、胡惟庸等大批元勋宿将,刘基不得不以妻子亡故为由,告老还乡,暂避风头。
然而,深受“学而优则仕”影响的刘基放不下心中执念,仍旧以拯救万民为己任,不愿过早地结束仕途。因此,当朱元璋再次向他伸出橄榄枝的时候,刘基果断从青田赶赴应天,重新上任。
刘基祖上世代为官,他更是高中进士,在元朝先后三次担任过官吏,与明朝那些将领格格不入。而在担任御史中丞期间,刘基得罪的人实在太多,尤其是淮西诸将,对他这位代表着浙东派系的监察御史更为不满。最重要的是,朱元璋召他回京,并非是念及他的功劳,而是将他当作工具,以此制衡不断壮大的淮西派系而已。因此,二度回朝的刘基,只能做一个孤臣。
1372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在屡次战役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刘基只得到了诚意伯的封号,连侯爵都没有封上。如果说,先前借求雨不成之机逼他告老还乡还有些鬼鬼祟祟,这次就是明目张胆地打压刘基了。
纵然,刘基从龙时间较晚,可他起到的作用却无可替代。朱元璋册封的六位国公、28位侯爵,他们都是反抗元朝暴政的代表。而刘基却不同,他担任元朝官吏,还参与过镇压方国珍的起义。在如此关键的一点上,刘基注定无法融入朱元璋的核心信任圈里。
而让朱元璋更为厌恶的则是刘基的“自大”。自古以来,明君求贤臣就是佳话,周文王与姜子牙、刘备与诸葛亮,皆是如此。可在自负的朱元璋看来,这是对他的侮辱。
在封爵时,朱元璋还编撰了一个故事:“我提兵到江南的时候,刘基特意前来归附,跟我一同回到了应天。”
众目睽睽之下,朱元璋的行为几乎是在告诉刘基:“我不信任你。”而这个时候,刘基再想离开,归隐山野,已是不可能的了。
他在朝中,得罪了左丞相李善长,惹恼了胡惟庸,让淮西诸将对他恨之入骨,而朱元璋敬他、尊他,却从来都未信任他。
1375年,刘基告诉朱元璋,他想要谈洋作为自己的墓地,希望朱元璋能够批准。可他的死对头胡惟庸却趁机告诉朱元璋:“谈洋有王者之气,刘基的目的不纯。”
朱元璋本就是一个多疑的君主。一个通晓天文、熟知兵法的刘基令他极为恐惧。为此他不惜剥夺刘基的俸禄,逼他留在京城,方便监视。
在常年受到朱元璋的打压下,刘基终于一病不起。而朱元璋却在此时派遣胡惟庸前来探视,其目的不言而喻。
1375年,吃过御医开的药后,刘伯温腹痛难耐,暴死于家中。在刘伯温死后,朱元璋常常召见他的次子刘璟,每每闲谈时,朱元璋常说:
“当时,满朝皆是胡党,只有你的父亲独树一帜,他是被胡惟庸这个逆贼害死的啊。”
诚然,刘基曾批评胡惟庸,明确指出他不能担任丞相的原因。可在锦衣卫遍及天下的大明初期,又有哪个臣子敢明目张胆地诛杀皇帝的“宠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