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年代,这一时期,军阀割据,战乱不断,政权更迭频繁,直到宋太祖赵匡胤的登场,才结束了这个乱世,开启了中华文明历史发展的有一个黄金时代。
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宋史在记述“陈桥兵变”时,都极力强调赵匡胤是在禁军的突然策动下被迫做皇帝的,他本人并未参与策划。后来也有人把陈桥兵变认为历史疑案。不过在由社科院编写的《中国通史》中指出,其实,疑案不疑,赵匡胤不但参与策划了此次兵变,而且是这次兵变的幕后总导演。
那么到底是“天命所归”还是有意策划,我们来看看,赵匡胤,到底是怎么一步一步筹备、建立大宋集团并站上最高领导人的宝座的。
01天选之子的诞生
据说,后唐明宗皇帝李嗣源每天晚上都要在宫中祈祷:“我是个胡人,遭遇乱世,被众人拥戴做了皇帝,实属迫不得已。愿上天早生圣人,为天下百姓做主。”于是,明宗求仁得仁,在后唐天成二年(927年)二月十六日,都城洛阳的夹马营真的出生了一个男孩,他就是未来的宋太祖赵匡胤。
传说赵匡胤出生的那天,赵家宅院“红光冲天”,他的父亲赵弘殷刚从外面回来,一听夫人生了个公子,盔甲都没卸就让产娘把孩子抱过来。孩子抱过来时,一阵香气扑鼻,赵弘殷惊叹:“好香!好香!真乃香孩儿也!”于是,“香孩儿”便成了赵匡胤的乳名。
当时的人不解,认为赵匡胤将来一定不凡,才会有“香气”和“红光”这样的吉兆出现。加上后来他又成为了大宋的开国皇帝,人们对这段降生时的奇闻更是津津乐道,大为传颂、美化,也有了后来范仲淹的“我太祖皇帝应期而生”的美赞。
无论是明宗的祈祷还是赵匡胤出生的祥瑞,这一切都是宋人对太祖的神话。
明宗虽为李克用的养子,但他属于五代里面少有的开明君主,胸怀大志,他的一系列政策让当时饱受战乱之苦的中原百姓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可他也生性多疑,使得群臣失据,父子猜忌。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去祈祷上天请求把皇位赐予外人呢?要求也是往自家求啊。所以这段祈祷的传说,也不过是宋人为了证明“我太祖皇帝应期而生”编造的故事而已,不足为信。
而赵匡胤出生时的祥瑞,后人也有合理的:当时夹马营后面大寺院应天禅院里种了上千株牡丹,往年谷雨前后才开,那一年居然提早了二十多天开花,僧人们认为是吉兆,就点燃香烛,敲钟击磬,大做法事。满园的香烛映红了夜空,香味,也从禅院飘向了赵家宅院。这才有了“红光”与“香气”的奇观。
不管怎么说,赵匡胤的童年算是幸福快乐的,那时候的赵家虽不是位高权重,却也过得安稳舒适,那时候也是五代比较稳定的一段时间,“天选之子”赵匡胤,就在这个时候逐渐长大了。
02“黄袍加身”前的伏笔
赵匡胤体格魁梧,擅长武术骑射,为人豁达,气度非凡。正如每一个年轻气盛的年轻人一般,他也有着自己的雄心壮志,于是,后汉初年,拜别父母远游,希望能找到一个大展拳脚的机会。很快,他瞅准机会加入了后汉枢密使郭威旗下,成为一名士兵。
1.高平之战展露头角
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政权。赵匡胤结识了郭威的养子,当时的开封府尹柴荣,靠自己的能力受到了柴荣的信任和重用。954年,郭威病逝,柴荣继位,史称周世宗。
当时占据太原的北汉政权看到后周权力交接,趁其政局不稳,引契丹为援,率军大举南侵。周世宗御驾亲征,在高平大败北汉军队。赵匡胤因为功勋卓著被提升为殿前都虞侯,领严州刺史,成为禁军的高级将领。
赵匡胤当时只是初出茅庐的小将,为何能登上如此高位呢?
高平之战中,畏于北汉与契丹军的来势汹汹,当时后周的诸多大将都产生了退缩之意,同时也对周世宗并不是那么有信心,赵匡胤明白,这场大战关系后周的生死存亡,绝对不能输。
于是他抓住了这个机会,坚定地站在世宗这边,振臂高呼,带着军队直指北汉联军,加上本身带兵有道又勇猛无畏,最终扭转了战局,并奠定了周世宗的威望。
因此,赵匡胤的高升,一方面来自他自身的努力,一方面是站队明确,坚决拥护世宗,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与后周王室和朝廷重臣没有什么渊源,因此得到了世宗的信任和极大的赏识。
2.殿前诸班的建立,为“黄袍加身”埋下伏笔
周世宗极度信任赵匡胤,给了他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机会——整顿、重新组编禁军。
亲信们为了削弱地方军阀的势力,周世宗把天下勇武之士都召集到京城,淘汰老弱病残,再严格挑选,编成新的禁军,称为“殿前诸班”。这些工作都由赵匡胤亲自一手完成。他不但在这次组编中培植了自己的势力,树立威信,也借此机会广结党羽,许多的禁军将领都成为了他的亲信。而这些亲信中大部分都是后来“陈桥兵变”的主力。
赵匡胤的成功从来就不是偶然,他一步一个脚印走得非常稳健,也一直都很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而且他也有一股子狠劲,确立的目标就一定会坚持做到底并做到最好。不过这时候的赵匡胤,还只是个团队经理的角色,着重在整合资源、组建团队,并没有取而代之之意。但是他又非常善于抓住机会,而机会也确实眷顾着主动又灵敏的人。
03主少国疑,陈桥兵变
后周世宗其实是个很有能力也很有抱负的皇帝,可惜命太短,在959年北伐契丹的途中身染重病,被迫返回大梁,半个月后就去世了,年仅三十九岁。他的儿子,刚满六岁的柴宗训继位,史称恭帝。后周陷入了“主少国疑”的动荡之中。
1.点检之“局”
据说在北伐契丹途中,后周世宗偶然得到一块木板,上面写着“点检做天子”的字样,就怀疑起了当时担任点检(禁军最高将领)之职的张永德。
这个张永德是太祖郭威的女婿,属于周室的外戚,位高权重。后周世宗就把他作为了首要怀疑对象,在临死之前罢免了他,而接任这个位置的,就是赵匡胤。自此,赵匡胤正式登上了大区经理的位置,拥有的“片区”和“团队”是后周军队中最强、最团结的。
不过,我们反过来一想,为什么后周世宗那么巧就会得到这样的木板呢?历史上也有不少的例子存在,哪有什么“上天启示”,不过都是人为而已。一切,都是为了让赵匡胤登上禁军统领罢了。
2.陈桥兵变
世宗突然病逝,赵匡胤牢牢地把握住了这个机会。如果说一开始他不过只是想升为点检,那么现在他就开始着手策划“夺位”了。因为,已经没有可以压制他的人存在了。
离世宗去世仅仅半年,北方传来急报,说北汉和契丹联军进犯,仓卒之际,群臣难辨真假,只能委任赵匡胤率禁军前往御敌。
正月初三,赵匡胤便统率大军离开都城,当晚就抵达了开封城外四十里的陈桥驿。
此后,便如大家熟知的剧情一样,赵匡胤在第二天早上,酒醉未醒,就被属下黄袍加身,当场下跪高呼“万岁”,这样,他就“勉为其难”当上了皇帝。宋代史书也是如此记载,并极力强调赵匡胤是在禁军的突然策动下被迫做皇帝的,他本人并未参与此事。
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04兵变的真相
《中国通史》里认为:赵匡胤不但参与策划了此次兵变,而且是此次兵变的幕后总导演。
1.兵变前的人事调整
远调李重进
李重进是侍卫亲军司主帅,又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外甥,位高权重。赵匡胤在世宗死后不久,就把他调到扬州,出任淮南节度使,远离京城,使原本的主帅一职有名无实。
选择韩通接任主帅的位置
赵匡胤这个安排非常有意思,按照我们一贯的思维,侍卫亲军司主帅这个重要位置都会安排亲信来担任,可赵匡胤偏偏不按常理出牌,他选择了韩通。
这个韩通从资历来看,是可以胜任的,但此人有勇无谋,性情粗暴,刚愎自用,还常常残虐部属,不得人心。将士们私底下都称他为“韩瞪眼”。
把这样的人扶上重位,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造成将士离心,赵匡胤或是他的亲信再出面笼络,不得不说,这一步真是高明至极啊。
抽空禁军兵力
提前一天让副点检带兵先出征,再让侍卫亲军司的大将带兵与自己一起出征,另外安排自己的铁杆兄弟王信、王审琦留在城内,以便内外侧应
纵观整个禁军,几乎都和赵匡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那些有威胁的,都基本被远调了。
2.散布谣言,制造舆论
入侵,其实是发动兵变的借口
此次兵变的“引子”是北伐,可这场声势浩大的联合入侵,在辽史中并无记载。自陈桥兵变之后也再无人提及,仅说敌人自己逃遁。大家细品,这可能吗?因此,所谓的“入侵”,完全就是子虚乌之事,那么北伐,也就是正大光明地准备兵变罢了。
舆论的影响
赵匡胤是个操纵舆论的高手,无论是点检木板事件,还是筹备兵变,他都把舆论玩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世宗新丧,恭帝年幼,朝廷内外人心惶惶。在大军出征时,城里就突然流传出“出兵的日子,应当让点检成为天子”这样的话,很快就传遍了大街小巷,少帝也有所耳闻,可又能怎么样呢?这一切都是在为兵变铺路罢了。
3.安顿家属,解决后顾之忧
据司马光《涑水记闻》记载,出征之时,赵匡胤的家人都躲进了一个名叫定力院的寺院里,以防不测。
4.“躺赢”的赵匡胤
一切准备就绪,剩下的事情就由赵匡胤最信任的赵匡义、赵普去张罗,而他只需要“酒酣”、“醉卧”,等待属下献上黄袍即可。
结语:
总的来说,陈桥兵变是历史上一次和平、稳定的政权交接,对后周宗室也礼待有加,没有对前朝大臣赶尽杀绝,在一定程度上的确也营造了民心所向、天命所归的祥和气氛。
赵匡胤的登位,是实力所致也是偶然。
偶然的是,若周世宗不英年早逝,他也许不会生出代位之心。毕竟,世宗所领导的历次对外军事行动,他都亲身参与其中,而且在建立大宋集团之后,他也是延续了世宗的统一事业,也可以说,他和世宗的共同目标是一致的。
实力所致则是赵匡胤的本身,他有着一般人所缺乏的胸襟、远见和城府,以及敏锐的判断力和决断力,得到世宗的认可也是来自自身的勤勉、忠诚和战功。
至于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再统一南北,那又是另一个新的辉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