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4年,听闻朱棣将要归来的太子朱高炽不知道,一场决定其命运的严酷考验即将到来。9月,永乐帝朱棣北巡回到应天,太子率百官迎接,因准备不足,有所延误,惹得朱棣大怒。
朱高炽虽然知道有错,但并未放在心上,以为一句“恕儿臣接驾来迟!”这事儿就过去了。等到他狠狠挨了朱棣一顿训斥之后,他才明白,事虽不大,但若是借题发挥起来,小错是可以要人命的。
朱棣的愤怒也在情理之中,刚在北边与瓦剌狠战了一场,孙子都差点折在战场上,皇帝御驾亲征,在外浴血奋战,胜利班师回朝,歌功颂德没看到,躲在大后方享清福的太子,连个迎接工作都没做到位,在朱棣眼中,这不是工作失误,而是太子藐视他的一种表现。
朱高炽心里也很委屈。自永乐七年(1409年)以后,朱棣因为北征和筹划迁都,常留顺天,命太子留守应天监国,处理国家日常政务。因为朱棣不经常回应天,估计接驾这一套流程,有点生疏,稍微延误也是情有可原。
但朱棣就是拿太子接驾迟缓这件事借题发挥,先将太子朱高炽严厉斥责,随后太子党的主要官员如尚书蹇义、学士黄淮、洗马杨溥都被关进了监狱,太子党几乎被一网打尽。
这一切事情的背后,都有一个人的推波助澜,这个人就是朱棣的次子汉王朱高煦。朱高煦是一个很可怜的人,他被自己父亲朱棣的一句话给忽悠了。
靖难之役后,朱棣君临天下,对在靖难中立下军功,并多次救过他命的朱高煦说过这样一句:“世子多病,汝当勉励之。”
这句话说得非常高明,对于朱棣来说,可以是勉励之语,也可以是暗许之语,解释权完全归朱棣所有。
可是这句话却让不是嫡长子的朱高煦看到了希望,所以当朱棣册立朱高炽为太子时,他心里是嫉妒加愤恨的。
嫉妒的是一个瘸子都能当太子,愤恨的是做父亲的出尔反尔。可是他只记得朱棣说过这句话,却忘了当年朱棣还跟建文帝发誓不造反呢,结果呢?
在朱高煦的眼里,只有太子垮台,他才有希望,于是他不顾一切要扳倒太子。
他利用自己常年陪伴朱棣南征北战的机会,不断编造一些太子企图不轨的小道消息,密报给朱棣,还重金收买了朱棣身边的近臣侍卫,让他们与他一起说太子的坏话。
长年累月的造谣,让本是忠厚老实的朱高炽,在多疑的朱棣的眼里,渐渐有了不轨的企图。
于是,刚打完胜仗回来的朱棣,以太子迎驾迟缓为由,将太子党的骨干都下了监,太子陷入孤立,侥幸没被关的,也见风使舵,不是倒戈,就是躲太子远远的,生怕惹祸上身。
这时候,那个已经多次将太子从悬崖边上拽回来的杨士奇又该出场了。
杨士奇这个人很绝,明明是不折不扣的太子党,可是偏偏能让生性多疑的朱棣认为他是中间派,太子朱高炽多次遭受信任危机,朱棣都会找他来询问,他每次都能抓住机会,助太子渡过难关。
朱棣召来杨士奇,开门见山:“太子是否有异心?为何不顾礼仪,迟缓接驾?”
面对朱棣的问题,杨士奇知道他对太子的疑虑,完全来自于朱高煦日积月累的陷害,但面对这个问题,一个回答不好,太子就可能万劫不复。
杨士奇恭敬答话:“太子一直对您孝顺恭敬,这次接驾迟缓,完全是我们做臣子的准备不周,罪责在我们臣下,实在与太子无关。”
杨士奇的回答,打消了朱棣内心的疑虑,既然这次事件不是太子本意,只是偶然事件,不是故意怠慢,敲打敲打就行了。
这次朱高炽能过关,主要还是因为他本性确实仁厚,深入人心,若不是这样,仅凭杨士奇这一句话是不能扭转局势的。
朱高炽从小深受朱元璋的宠爱,是钦定的燕王世子。据说有一次朱元璋让秦王、燕王、晋王的嫡子同时进京,去检阅军队,唯独朱高炽回来晚了。
朱元璋问其原因,朱高炽答道:“天气寒冷,我想等军士们吃完饭再检阅,所以回来迟了。”朱元璋听后非常高兴,夸奖道:“小子知道体恤下属了!”
从这件小事来看,朱高炽的仁厚是骨子里的,从其继位后的种种施政来看,不愧仁君之名。
太子朱高炽又一次被杨士奇从悬崖边上拉了回来。杨士奇深陷权力争斗的漩涡,能一如既往坚定支持太子,并且在太子党其他官员都被下监的情况下,能够将罪责揽到自己身上,对君之忠,令人动容。
汉王朱高熙又怎么会不知道杨士奇的重要作用,本着一网打尽的目的,买通人继续攻击、陷害杨士奇,想要一举将太子党扳倒,使其再不能翻身。
朱棣受其影响,终于将杨士奇下狱,太子这次连最后一根救命稻草都自身难保,汉王朱高煦在这次权力争斗中,完全掌握了主动。
太子朱高炽知道,自己都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就别说保杨士奇了,这时候,他不求情,杨士奇反倒好过些,如果他去朱棣那求情,杨士奇与太子结党的罪名就算坐实了。
杨士奇不以为意,反倒安慰太子:“殿下宅心仁厚,将来必成一代英主,望殿下多多保重,决不可轻言放弃。”
因为太子仁厚,人不助,天助之,太子党的反击机会,很快就会到来。诸君认为朱棣的疑虑是因为受人蛊惑还是本就多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