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国之君向来昏庸无道,骄奢淫逸,留下千古骂名,但崇祯皇帝朱由检算是一个例外,虽是亡国之君,却在争议中获得了较高的评价,在很多人心中,算得上是一位好皇帝。
01
崇祯皇帝于公元1644年自缢于煤山。临死前,他给李自成的军队写了一封血书,放在自己的身上。
在这封血书中,他主要提到了两点:一来他作为亡国君主深感愧疚,无颜面对列祖列宗,唯有取下皇冠,以发遮住脸面;二来只要敌军不伤害百姓,自己的尸身可任由他们分割。
由此可见,崇祯皇帝直到自缢身亡,仍心系江上社稷与百姓,也没有推卸自己的责任,最终把明朝的灭亡归咎到了自己的身上,就个人而言,他愿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只求百姓在新的统治者手下,能够得到应有的关爱。
不过,爱护民众是好皇帝的基础,但不是一个好皇帝的全部,崇祯算不算是一个好皇帝,还需分情况去看,就像对一个人的评价一样,需要从多方面去评价。
而这是一个富有争议的问题,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答案,我们便不作讨论,今天要说的是,崇祯如此勤政爱民,可为何他在上吊前明明有三千七百万两私房银,却舍不得拿出助饷?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以前,国库只剩下两千多两银子,到了快耗空的地步。不过,崇祯的皇室内库还有三千七百万两银子,叫“内帑”,就是私房钱的意思。
对于这笔私房钱,崇祯皇帝护得好好的,即便国家有需要,也不舍得拿出来,并表示自己没有钱。好比有一次,他在上朝时对大臣们说道:“户部既称无饷,内帑业已如扫,各官速为集议。”
对此,大臣们自然不信。下朝后,左都御史李邦华便给崇祯皇帝呈递了奏折,指出祖宗设立内帑,可以拿来援助军饷,不应在这个时候吝啬。对于这封奏折,崇祯却直接无视了,不予批答。
02
崇祯皇帝向来勤俭自律,按理来说,不应该在军饷上抠门,况且他的这笔私房钱并不少,据赵士锦《甲申纪事》所言,内库除去三千七百万两银子,还有一百五十万两黄金。
手里握有这么一大笔财富,却不舍得划分一点出来拿去当军饷,不管崇祯皇帝是不是因为小气,这种做法都不太妥当。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崇祯皇帝自己舍不得拿出私房钱,但早在二月中旬的时候,下了一道圣旨,令勋戚、太监、文武百官主动纳银捐饷。
因为皇帝自己都不愿捐,群臣在做这件事时也心不甘情不愿,个个都哀嚎着喊穷,所以只能象征性地拿出几十两到几百两,就算交待了崇祯皇帝的命令。
其中,崇祯皇帝曾当面让太监王之心捐钱,王之心只好捐出了一万两。这一万两相较那些捐几十百来两的确算多了,可实际上王之心很有钱,后来被李自成追赃十五万两。
而周后的父亲,也就是崇祯皇帝的老丈人周奎呢,也是一个很有钱的主,但他对于捐钱这件事,也一万个不愿意,毕竟皇帝女婿你都不愿捐嘛。
后来,迫不得已,他才答应要捐一万两。不仅如此,他答应了还要“耍赖”,后来他的女儿悄悄地派人送去了五千两,然后还扣掉了两千两,最后捐出的数目只有三千两。
崇祯的这位老丈人结局挺惨,李自成进城后把他抓了起来,对他严刑拷打,他本也一把年纪了,哪里经得起折腾,死在了狱中。
他死后,被敌军抄出了五十三万两银子。所以,当初他也是百般舍不得捐饷的,而这和崇祯皇帝自己不肯拿出私房钱有着直接性的联系,大臣们不过是上行下效。
这场捐饷到最后,只筹到了二十万两银子。这么一笔银子拿去做军饷本来已经少得可怜,那些官僚还从中捞一点装进自己的口袋,导致士兵的物资得不到保障,喝完粥都是自己家里送来的,那么他们冒死打仗图什么……如此一来,军心涣散,不堪一击,李自成的军队一到,这些士兵便散乱而逃,几乎没有尝试去抵抗。
03
崇祯皇帝给不了军饷,也收不了多少捐饷,但李自成破城后,却从勋戚、太监、百官那抄来了超过七千万两的白银,这该怪崇祯皇帝自己,还是怪他手下的臣子们。总而言之,大家都舍不得拿出钱来支持士兵打仗,最后这笔财富就落到了敌人手里,这当真是个悲剧。
看上去,崇祯皇帝真是个要钱不要命的主,实际上真是这样吗,我们有没有冤枉他?他本人为什么守着这笔钱,心里怎么想的,我们不得而知。但他在某方面的小气,不止是有上述的表现,像有次他下了一个命令,让各地将领入京勤王,结果不是很理想。
当时,山东总兵刘泽清以生病做借口,推辞了这件事;远总兵吴三桂则摆出了散漫的态度,拖了很久才慢悠悠地来……只有蓟镇总兵唐通最有诚意,率领八千士卒浩浩荡荡地赶到了北京城下。
有此忠贤的将领为自己效力,崇祯皇帝也很欣慰,那么自然要给他们一些赏赐。结果,崇祯皇帝竟只给唐通赏赐了区区四十两银子,兵丁呢,每人只有五钱,他还真拿得出手。
虽然说,将领士兵在报效国家的路上也有自己的梦想,该有奉献精神,但最基础的功名利禄也不能少吧,人活在世上也真的能不吃饭,不要尊严呢,加上崇祯派去行赏的人还是一个太监监军,明显不信任人家,唐通便踢翻了友谊的小船,把队伍拉走了。
从整体上看,崇祯皇帝一生励精图治,勤俭寡欲,一直在尝试恢复明朝盛世,的确具备明主的特点。但他终究是格局太小了,因小而失大,最终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