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再作东阳约,肯把鸾胶续断弦。
纵观整个历史,所有诗人似乎都有一个共性。他们在仕途中十分顺利的时候,写出的作品往往不怎么样;如果因为仕途受阻,开始游山玩水之后,写出的作品往往可以流传千古。南宋词人辛弃疾正是其中之一,一生壮志未酬,渴望在战场上厮杀的他写下了名篇《破阵子》。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相信诸位对这首诗都有过了解,这在当时是要求背诵的篇幅。不过在近几年,网上开始有了对《破阵子》的反对之声。许多家长更是直接表示:要把《破阵子》从教材中移出,这放在如今就是“愚忠”,不应该提倡。
还有人认为,“了却君王天下事”和后面的“赢得身前身后名”,放在一起联读就成了“了却你的事,嬴得我的名”。但这首诗的本意真的如此吗?其实并不是诸位所想的那样,这是对词的极大误解。今天我们就从这首词的具体内容,对其进行详细的解析。
《破阵子》讲了什么?
想要搞清楚这句话的具体含义,那就先了解这首诗到底讲了什么?辛弃疾既是南宋的著名词人,也是南宋的军事家。他从小就受到了爱国主义的熏陶,出生在已经沦陷为金国之手的中国北方,祖父带着他游历山河,目睹了金朝统治者的所有暴行。
到了二十一岁的时候,他聚集两千多的人马,参加了当地的耿京起义。没想到队伍中出现了叛徒,导致耿京被杀害。辛弃疾在得知后大怒,带领50名士兵深入敌军阵营,直接将叛徒擒回。南宋皇帝在得知这样的消息,直接给辛弃疾封了个“枢密都承旨”。
谁知在朝廷中,辛弃疾看到的都是南宋当朝者的懦弱。一生壮志难酬,直到最终病逝。这首《破阵子》就是当时金兵被南宋和蒙古联手灭亡,南宋回归后所作。一个将军在借酒消愁之后,战场上英雄杀敌,可这一切也都只是梦中,无法实现。
人们对《破阵子》的误读
之所以有如此大的争议,全都是在“了却君王天下事”这一句。现在许多人对这句过度分解,辛弃疾之所以“了却天下事”,前提是“为了君王”。其实这不光是南宋统治者的心愿,更是他个人的心愿。纵观辛弃疾一生,爱国主义是最忽略不了的一个情节,这怎么可能是为了别人?
二十一岁的时候,就带兵参加耿京的起义,这么小的年纪就如此血气方刚,历史中又有几个这样的“佼佼者”?包括他60岁离世的时候,口中还在大喊“杀敌、杀敌”。难道这种行为也是为了自己吗?心中必然是有自己的心志。
同时我们从历史角度分析,南宋统治者其实是想战的,这是“天下事”。但又因为军事方面的能力不敢战,所以内心十分复杂。对于辛弃疾来讲,这也不过是“君王事”,但这是建立在“天下事”的基础之上。二者之所以并列,行为虽然不同,但他们的们内心所想其实都是一样的。
品史君说
在品史君看来,一些人想要把这首诗移出,显然是没有真正读懂《破阵子》的内涵。满心志事只为收复山河,无奈最终朝廷当权者的腐败。如果这种行为都算是一种“愚孝”,那“岳飞抗金”的行为又该如何去定义呢?
当然每个时代的背景不同,我们作为旁观者在看历史事件时,一定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同时对于诗词,也不应该带着有色眼镜去鉴赏。仅仅因为“某个细节”上的不合理,就将其移出课本,未来失去的将是更多的传统文化。
我是品史君,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也对文化感兴趣,不妨为我留个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