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吴元年(公元1367年)九月二十八日,平定张士诚的大军班师回朝,朱元璋在江南一带再无敌手,可以实现其逐鹿中原的梦想了。不过在此之前,这位吴王殿下还要做一件事: “论功行赏”。
于是乎右相国李善长、左相国徐达以及平章常遇春分别进封宣国公、信国公和鄂国公。这里要提一句,元朝以右为尊,所以李善长的地位要高于徐达。此时的吴王朱元璋已经踌躇满志准备开国称帝,有些蒙元的胡俗必须要予以纠正,所以几天后他老人家就下令以左为尊。
丙午,命百官礼仪俱尚左。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余官如之。—《明太祖实录卷二十六》
朱元璋与李善长剧照
然而说起来李善长等三人,还并不是朱元璋手下的第一批国公。在他们之前,就有一名尚在狱中的囚徒被封为了楚国公。这个人,就是今天本人的主人公廖永安。作为朱元璋集团最重要的将领之一,廖永安有何功劳,又为何被囚,最终又是何种结局呢?
没有廖永安,就没有大明朝
廖永安,生于元英宗延祐七年(公元1320年),其家原居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后迁徙至巢县(今安徽省巢湖市)。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八月,白莲教教首彭莹玉号召其信徒起义对抗元朝。一时间天下大乱,廖永安和其兄长廖永坚、弟弟廖永忠一起聚兵保卫家乡。
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年底,彭莹玉兵败被害,其部将李普胜(李扒头)、赵普胜(双刀赵)退至巢湖,联合廖家兄弟,俞廷玉、俞通海父子,赵伯仲、赵庸兄弟,以及叶升、张德胜、桑世杰、华高等人集结了千余艘战船以对抗元军。
然而搞笑的是元军不敢对这支巢湖水师下手,李普胜等人最大的敌人居然是同门弟子左君弼。左君弼虽然也是彭莹玉门徒,但并非是像李普胜、赵普胜那样的普字辈嫡传弟子,双方本来就有很多矛盾。
此时的左君弼虽然名义上是徐宋政权汴梁行省的一把手,但却和元朝南台御史中丞蛮子海牙眉来眼去,勾勾搭搭。为了对付巢湖水师,左君弼在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一带水陆两地设下重兵,蛮子海牙则在裕溪口、桐城闸、黄墩口等巢湖往长江的进出口严密布防。李普胜等人腹背受敌,形势岌岌可危。
巢湖
巢湖水师中可是有着多位日后大明朝的开国功臣,比如德庆侯廖永忠、南雄侯赵庸、靖宁侯叶升、广德侯华高,可是依然对蛮子海牙和左君弼一筹莫展,可见二人均非等闲之辈。在这生死存亡之际,廖永安提了一个建议:联合近在和州的朱元璋所部义军,一起打破困局。
大家伙都懵了,他们属于南方红巾军徐寿辉部下,而朱元璋是北方红巾军韩林儿的部下,双方并非同一系统,互相之间还甚为敌对,这能行吗?
就在李普胜和赵普胜尚在犹豫之际,廖永安已经自行派出使者,私下前往和州与朱元璋接洽。对于志在经略江东的朱元璋来说,巢湖水师抛来的橄榄枝可谓正逢其时。
时高帝久驻和阳,众数万,谋东渡江,正不得舟。得永安等书,顾李善长大喜曰:“此天意。”自率兵至巢湖为永安援。—《名山藏·卷之五十六》
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五月,朱元璋带着一支由商船拼凑而成的舰队直逼黄墩,与蛮子海牙在裕溪口展开激战。而巢湖水师这边也解决了内乱,李普胜被杀,赵普胜和廖永坚出走,廖永安统帅剩余战船配合朱元璋一起对蛮子海牙发起全线反攻。最终元军在两面夹击之下大败,巢湖水师也顺利打通长江入江口,和朱元璋一起返回和州。
朱元璋剧照
六月初二日,和州红巾军大举渡江,廖永安亲自操帆,率领船队直扑防守力量薄弱的牛渚矶而去。当时西北风大作,义军船队顷刻间抵达南岸。勇将常遇春率先登岸,朱元璋也指挥大军跟上。元朝守军不战而溃,义军轻取采石镇,随即一鼓作气攻下太平路(今安徽省当涂县)。
时西北风顺,舳舻齐发,军士皆讙跃。上与永安举帆前行。上与永安举帆前行,上曰:“采石大镇,其备必固。牛渚矶前临大江,彼难为备御。今往攻之,其势必克。”乃引帆向牛渚。风力稍劲,顷刻及岸。—《明太祖实录卷三》
渡江攻占太平路,是朱元璋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如果一直困守和州,处于各路豪强的包围圈中,朱元璋是没有机会做大做强的。但是没有水师,老朱根本没机会渡过长江。换句话说,力排众议率水师前来归附的廖永安,就是朱元璋的大贵人。
采石矶
朱元璋为何不救廖永安?
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二月,廖永安率领水师,配合常遇春一起攻破了蛮子海牙的水寨,粉碎了元军对于长江的封锁,让江北的义军家属得以顺利渡江。当年三月,义军水陆并进,一举攻克集庆路(今江苏省南京市),并将其改名应天府。
朱元璋同时设立天兴建康翼统军大元帅府,以廖永安为统军元帅。大军随即沿江而上直取镇江,常州,廖永安因功进封同佥江南行枢密院事。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廖永安的功劳和升迁轨迹如下:
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十月,朱元璋所部对徐宋政权占据的池州发动总攻。池州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安庆和太平府均在其兵锋威胁之下。这一仗廖永安率军从陆地进军,常遇春和吴祯统领水师直抵城下,两军合力,一举攻破池州。
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正月,廖永安率领俞通海、桑世杰攻破张士诚政权占据的江阴石牌,俘获其守将栾瑞,进一步拓展了朱元璋政权的生存空间。此战虽然损失了巢湖水师大将桑世杰,但朱元璋依然进封廖永安为同知枢密院事。
当年六月,张士诚大军猛攻常熟,廖永安率水师极速来援,大破敌军于福山港。廖永安趁胜追击,在通州狼山再次大败张士诚所部,将其水师战船几乎一网打尽。
徐达画像
当年十月,面对着“城小而坚”的宜兴,大将徐达和邵荣都对其一筹莫展。朱元璋派人送去锦囊,让徐达、邵荣分兵断绝和太湖口相通的宜兴城西,等城内粮尽自然可以举手而下。不过朱元璋既然能想到这一招,张士诚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关键就看双方水师谁能占据上风。
结果张士诚的援兵尽数被廖永安挡在外围,给了徐达和邵荣充裕的时间攻破宜兴城。廖永安趁胜追击,率军深入太湖,但未曾想其乘坐的战船突然搁浅,导致其被张士诚所部大将吕珍俘虏。对于这位屡次击败自己的水师悍将,张士诚非常惜才,一再表达了自己的招揽之意。即使遭到廖永安拒绝,张士诚也没有动手杀他,只是将他囚禁起来,当然谁都没有想到,这一囚禁就会是八年。
遂从徐达复宜兴,乘胜深入太湖。遇吴将吕珍,与战。后军不继,舟胶浅,被执。永安长水战,所至辄有功。士诚爱其才勇,欲降之,不可,为所囚。—《明史卷一百三十三·列传第二十一》
张士诚剧照
对于廖永安身陷敌营多年,却始终坚贞不屈的忠诚,朱元璋十分感动,于是在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遥授廖永安为光禄大夫、柱国、江淮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封楚国公,赐号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平定了陈友谅的陈汉政权,正准备调转枪头全力对付张士诚政权。此时加封廖永安,自然是给手下诸将打气。
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七月二十七日,廖永安在被囚禁八年后,于苏州病死,享年47岁。消息传到应天府,朱元璋痛哭流涕,亲自为其撰写祭文,并配祭于功臣庙。八月初二日,朱元璋命中书左相国徐达为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统率二十万大军讨伐张士诚。
吴元年(公元1367年)九月初八日,徐达率军攻破姑苏城(今江苏省苏州市),生擒张士诚。此战过后,朱元璋政权在江南已无对手。不过老朱高兴之余,也没有忘记廖永安,当即要求将其棺柩护送回应天府。朱元璋本人则“迎祭于郊”,对这位忠臣做出了极高的评价:
今者剪除残孽,浙右悉平。即命有司返汝灵柩。惜汝不见国家永昌,而犹以汝获归葬为少慰也。呜呼!有功而不享其报,有才而不尽其用。股肱之义,宁不尽伤?式奠于郊,用宣予意。—《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五》
然而在明神宗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状元焦竑所著的《国朝献征录》中,有一段朱元璋对廖永安见死不救的记载,这是否是历史真相呢?
后徐达援常州,士诚弟来战。达遣王玉击败,擒士德。上喜曰:“士德,士诚谋主,其人智勇。今擒之,张氏之成败可知矣。”遣人往求和好。士德母痛之,议归永安以易。上不从,士德死,竟不获归。—《国朝献徵录卷之六·楚国公廖永安传》
廖永安画像
张士德,本名张九六,张士诚胞弟。在《明实录》中,张士德的被俘时间是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七月,朱元璋因为其意欲诈降而将其诛杀。而在《明史卷一百三十三列传第二十一》赵德胜传,以及《卷一百二十三列传第十一》张士诚本传之中,张士德是在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七月常熟之战中,被赵德胜所俘,随即在狱中绝食而死。
换句话说,不管我们是采信《明实录》还是《明史》的说法,张士德都死于廖永安被俘之前,《国朝献征录》中张士诚之母想用廖永安来换张士德的说法,自然也无从谈起。朱元璋不是不想救廖永安,只是张士诚和他有不共戴天的杀弟之仇,老朱也实在无可奈何。
结语: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正月,已经称帝的朱元璋下旨将廖永安配享太庙。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四月,为楚国公廖永安上谥号为武闵。谥法“赴敌无避曰武,左国逢难曰闵”,完美地诠释了廖永安的一生。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四月,加赐廖永安封号“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
呜呼!启大国以疏封,复易名而定谥。禄延后嗣,配食庙庭。灵其有知,服兹宠命。廖永安击寇太湖。深入其阻,遂被陷没。仗节守义,之死不渝。其赠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柱国。仍封楚国公,谥武闵。—《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五》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四月,改封廖永安为郧国公。当年七月,封其侄子廖升为淮安卫指挥佥事。廖升是廖永安的大哥廖永清之子,并非其弟德庆侯廖永忠的儿子。
作为朱元璋手下的第一位国公,虽然彼时廖永安的身份不过是一名囚徒,但身为巢湖水师的精神领袖,如果他能活到大明建国,会不会被封为公爵?毕竟没有这支水师,几乎可以肯定不会有大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