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改革家张居正被许多人膜拜着。其主要一点就是被许多人誉为延缓了明亡的时间。其实,晚明之所以灭亡的第一因素在于:全国全阶层的奢侈之风导致了“唯金钱论”“人人享受”等思想,过去的传统好的思想几乎被全阶层丢弃了。
张居正改革并没有触动到特权阶层,特别是官商阶层。
有人说,因为张居正的改革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被后世人阉割了。但问题是,后来的继承者(如张四维等)也是张居正地选择,他选错了人的本身就是他的错误。
在“张居正改革”中,海瑞、庞尚鹏等人没有被重用就是一大软肋。原因主要是张居正自身的贪腐问题,以及他重用的人也大多不干净。重用“海青天”,其自身的“改革集团”就会受到威胁。
要知道,海瑞对待自己的恩人徐阶都敢“六亲不认”,更何况他人呀。
徐阶在政治上确实有一套,在有“立场”的作者笔下,徐阶被许多人喜欢。然而,通过海瑞和徐阶的冲突,许多人反而觉得海瑞有些过分。因为,在许多人眼中,人要知道报恩。徐阶有恩于海瑞,海瑞这么做过分了。
但问题是,海瑞要推进真正的“一条鞭法”必然要动既得利益者的奶酪。例如徐阶搞土地兼并、欺压百姓等,海瑞要想改革就得出动“志同道合者”的利益。
如果,人们期盼出现清官、出现刚正不阿的好官员,那为什么出现了,反而在内心深处会以传统的思维考虑。其实,这正是人们的私心所在。
人们在内心深处,希望对别人清官越多越好,对自己则是贪官越多越好。人们不能既期盼清官又拿自己映射为清官的对立面,希求对待别人铁面无私的清官,对待自己则是懂人情世故,该放过就放过。
这就好比工作中,人们总是希望领导对别人严格管理,当对自己严格的时候,总能找到借口放松管理。
因为这件事儿,海瑞遭到了许多侮辱。
正是因为海瑞、庞尚鹏的经验,才使得张居正认识到了“一条鞭法”的好处,将之推广到全国。这个意义上说,海瑞的改革比张居正改革更早。可惜的是“一条鞭法”改革的最佳实践者,没有成为改革“攻坚阶段”的主持人之一。
张居正对于“一条鞭法”推行者最大的软肋,他没有实践经验,凭借的只是海瑞、庞尚鹏的成功经验。但两位改革的先行者都没有被重用。这不得不说是张居正改革最终失败的最大原因——人才选择失当。
从历史上看:改革者在随着改革成果的加深,往往成为改革的阻力。张居正在权力上的“一言堂”和任人唯亲,更向历史靠拢。张居正的改革并没有涉及到核心问题,那么,在此情况下,张居正的未来更可能步徐阶之后成为改革的阻碍。
从明朝官员的工资看徐阶的收入,作为一名不干净的官员,迟早都会和清官决裂
明朝的官员,前期是给实物后期给银子,但给付的额度是有定额的,基本是:一品俸禄1044石;从一品888石;二品732石;从二品576石;三品420石;从三品312石;四品288石;从四品252石;五品192石;从五品168石;六品120石;从六品96石;七品90石;从七品84石;八品78石;从八品72石;九品66石;从九品60石。
一石大概等于今天的143斤,洪武九年(1376年)米价1石=1两;1斤=0.007两;洪武三十年(1397年),朱元璋对米价和银两之间进行了固定化,1石=0.5两。
我们再看看徐阶的生平及品位(大概其,并不是特别精确,算徐阶的工资是按比较有利于徐阶的方式计算的。若有方家对徐阶比较了解,可以具体告知差错地方):
徐阶在嘉靖二年(1522年)任翰林院编修,八品官。后娶妻、丁父忧,被委任为延平府推官,其后被委任为黄州府同知,还没有到任便被提升为浙江按察佥事,其品位从五品升到了四品。之后,又被任命为江西按察副使,品位为三品。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入阁,品位为一品,嘉靖四十二年成为了首辅,1568年退休后,1583年亡故。
假设,1522年到1538年,因为具体时间不详,我们打糙谱。这一时间共计16年。这一阶段,我们按照平均四品官的工资计算,即每年252石,16年共计4032石。
1539年到1552年,共计13年,即二品732石,13年共计9516石。
1552年到1568年,共计16年,即一品1044石,16年共计16704石。
徐阶为官45年,工资总计30252两。可以说,这三万多两的计算是按照特别有利于徐阶估算的。
徐阶依仗官员身份,吞并土地,人们知道的就有18万亩以上。朱国祯也曾做过首辅,他说徐阶有田18万亩。伍袁萃则言徐阶有田24万亩。
那么,每亩价格多少钱?我们看看比他早不了太多的严嵩家的田地需要多少钱。咱们估算一下。
《天水冰山录》记载严嵩被抄的土地面积及其当时的价位:
即使按照24万亩计算,也需要大概48万两。就算按地价最低的新喻0.66两计算,24万亩土地就需要将近16万两,上下平均也需要32万两。
徐阶为官45年,赚了3万多两,土地高达18万到24万亩,仅土地一项支出就是徐阶十几辈子赚的钱。
当然,这篇短短的文章,很难特别清楚地说明明朝的吏治问题。明朝官员的工资,如果能够拿全就很难。
另外,明朝官员除了工资、贪污之外,还有常例(类似于清朝的陋规)等多种形式,所以,只能清醒看待历史吧。
郑和的意义被无限夸大,再有下西洋的关键是朱棣能否重生
潘鼎新将战败责任推给冯子材、王德榜,其目标直指左宗棠
从弘治到嘉靖种树几百万,以树抵御蒙古骑兵很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