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唐代名将中谁为第一,这个其实也是很困难的,苏定方、郭子仪、李光弼等等皆是人选,而且还有战神级的李世民,所以结果必是见仁见智,没个定论的。
但是,如果说李靖是大唐第一战神,争议应该是不多的,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他毕竟还顶着一个托塔李天王的神名,在民间知名度是相当之高,名头肯定要盖过李世民等一众人的。
说来也是搞笑,一个唐代的大将竟然穿越到商朝,成了镇守陈塘关的总兵,成为天神中的托塔天王,还有一个脚踩风火轮,手持火尖枪的儿子哪吒,同孙悟空大战几百合,而陈仲琳的一部《封神演义》和众多的传说,让这位李大将军想不出名也是不行的。
李靖,字药师,陕西三原人,大唐第一名将,功勋卓著,被唐太宗封为卫国公,世称李卫公,名列“凌烟阁24功臣”,年79岁病逝,谥号“景武”,陪葬昭陵,传世有《六军镜》及《卫公兵法》等多部兵书。
李靖出身于武将世家,祖父是刺史,父亲是太守,舅舅是攻灭陈朝并活捉陈叔宝的韩擒虎,受家庭影响,他自幼便习文练武,胸有大志,然“始困于贫贱”,尽管有大才,却在当时的隋朝官微职卑,仅担任了些如长安功曹一类的低级小官,久久不得重用。
在这样的影响下,李靖想要有所作为那肯定是难上加难的,而岁月不饶人,东晃西晃的,李靖便已是半百之人了,他在隋朝时的最高职位,仅一马邑郡丞而已。
当时的隋朝末年,天下大乱,作为隋炀帝表兄的李渊也意欲起兵造反,李靖察觉此事后,便准备向杨广告密,但未及成行李渊便攻破长安并俘获李靖,这当然是要被问斩的。
李靖的一生就是征战,数不胜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但如果要细说起来怕也是乏味,只能简而言之;他杀伐四方,战无不胜,南平吴会,东灭突厥,西定慕容,北清沙漠,战功赫赫,李渊曾下诏言“三军之任,一以委靖。”他为唐王朝的开拓立下了赫赫战功,一举实现“唐马度阴山”战略成功,他的地位也随着一路升迁,最终被绘图凌烟阁,位列二十四功臣之内。
李世民对李靖是相当看重的,而李靖对于这位有再造之恩的主子,也是感恩戴德,忠心耿耿,妥妥地是秦王府的中坚;但有一点很让人感到不解,李靖却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这对李二来说乃性命攸关的大事件中,如何会没有李靖的身影,这实在是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
各种说法都有道理,但我觉得没必要想得那么深沉,以我了解的李靖,如果他知道要发动政变,不参加是不可能的,形势也不允许他能袖手旁观,必须要选边站队,他之所以没有参加,最大的可能是当时他并不在长安。
正因为如此,尽管他没有参加政变,但李世民对他还是信任有加,然而,也许也正是这个原因,大大拉低了他在凌烟阁中的排位,仅列第八,作为战功名列大唐名将之首,这对他而言是有些委曲了。
“识度宏远,才略优赡,博综机务,兼资文武。诚著夷险,效彰出纳,便蕃省闼,详谨有闻。宜缉彝伦,允兹名器。”这是李世民给李靖任命诏书中的话,由此可见,他在太宗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
尽管圣眷日隆,但李靖却是一个颇知进退之人,大器晚成的他从不争权夺利,拉帮结派,既不邀宠皇帝,亦不轻慢下属,虽位极人臣,然不卑不亢,正色立朝,谦退自抑,远离纷争,不眷恋权力。
特别是在他北击吐谷浑班师回京后,曾遭人陷构谋反,虽后来澄清,奸人亦被惩治,但经此一劫,让李靖愈加厌恶朝堂上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丑陋,睿智的他深喑功成身退之道。
最终,常胜将军李靖病逝,荣光显赫得以善终,避免重蹈历史上多少人“功高震主”而引来杀身之祸的悲剧,在这点上至少要比韩信高出了许多。
他死后被李世民追赠司徒,并效卫青和霍去病的故事,将其坟茔筑成燕然山和积石山的形状,这两座山分别位于突厥和吐谷浑境内,唐太宗以此来“以旌殊绩”,圣恩隆盛,无以复加。
堪笑韩彭真竖子,指挥褒鄂似婴儿;
金戈铁马兴王日,羽扇纶巾灭寇时;
战策本期经国用,初心不与乱臣知。
这是明代王翰写的一首《过李靖祠》,其中“韩彭”指汉初军神韩信和彭越;“褒鄂”指唐初名将段志玄和尉迟恭,诗人将李靖一生的战功作了高度的概括,虽说隐隐地抒发了自己遇人不淑的悲情,塞进了点点私货,但在歌咏李靖的诗词中,还是不失为一首精妙的咏史诗。
要说李靖此生有何遗憾的话,便是未能亲征高句丽,当时他实在是因病未能成行,尽管太宗强行将他带至相州,终因“病笃不能进”,结果,太宗东征受挫,也成为李靖终生的遗憾。
在民间,最让百姓们津津乐道的,肯定是李靖和红拂女的传说,源头为唐人杜光庭的《虬髯客传》,主人公红拂女本杨素府中的家妓一日见到李靖后,独具慧眼地认准其为英雄, “丝萝非独生,愿托乔木”,遂夜访李靖并与其私奔,上演了一出隋朝版的闪婚好戏。
观李靖一生,虽大器晚成,却在大唐将星中,如一颗最耀眼的星引人注目,他亦文亦武,横绝大漠,战功卓绝而不自傲,又遇到明君李世民,才能得以发挥,所谓时势造英雄,然其后半生的际遇,直让后世钦羡,常言道,学得文武术,售与帝王家,人生如此,夫复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