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熟悉历史的朋友对永乐大帝朱棣都有些了解,虽然他不是朱元璋正式册立的继承人,甚至还夺了自己亲侄子的江山,但必须承认,他是一位有着雄才大略的君主。在位期间编纂了千古一册的《永乐大典》,支持郑和下西洋,种种措施不仅向世界彰显了明朝的国力,还为后续发展创造了一个安稳的环境。
不过,身为帝王,很多时候朱棣行事并不能一帆风顺,都要受到来自身边人的阻力。就拿迁都一事来说,当时朝中不少重臣就并不支持。但在他的执意坚持下,迁都还是完成了。而在今天看来,迁都的这三个原因都显示出了朱棣的过人眼光。
首先,在朱棣登基之前,大明定都所在的南方地区经济富饶,并且远离北方游牧民族和元朝余孽的侵扰。但也正因都城远离边疆,这些心腹之患虽然暂时不能再次掀起大的风波,但也经常侵扰边疆,令人十分头疼。而且南方过于舒适的环境并不适合练兵,只能养兵。士兵们一旦养尊处优惯了,在战场上的战斗力就会大打折扣,而居无定所、野蛮狂暴的北方游牧民族一旦攻破边疆向南杀来,凭借军队目前的状态,怕是很难阻挡。因此,从军事角度出发,为了断绝后患,能时刻关注北方边疆的动态,朱棣下定决心,不顾群臣进言执意迁都北京。
第二点就是谨防前车之鉴。朱元璋还在世之时,朱棣被分封为燕王,镇守北方边疆,也正是因为手握重兵,之后才能成大事。但如今要给自己的儿子封地了,如果像当年一样把他们分封到北方镇守边疆,那万一等自己的孙辈继位根基不稳时,自己的儿子再来一个有样学样,那老朱家怕是真的要沦为天下人的笑柄了。
而且还有一点极为关键的是,相比父亲朱元璋,自己的子嗣并没有那么多,只有三个儿子,还要选出一个太子。如果用分封藩王的方式让其他两个去守边疆,那到时候万一两位手握重兵的藩王谋乱,太子势必抵挡不住。正因这样的考虑,所以朱棣认为边疆的兵权不能下放,只能握在自己手里,让别人去守都不放心。因此迁都北京,避免了上述风险。
第三点是朱棣对于自己新生政权的考虑。自己夺了侄子建文帝的江山,但所想要的并不是全盘继承,而是开辟一个新的盛世。因此,还在南京时为了稳固政权他就杀了许多建文一朝的老臣,虽然人清除了,但是在这座都城里处处皆是建文一朝的旧制。而且因为自己的皇位得来不正,继位后又杀戮太多,所以在南京城内他也不得民心。种种原因之下,他才将迁都一事正式提上日程。
那么,相比南京,北京的优势在哪呢?首先,北京之前就是朱棣的封地,他在这里不仅如鱼得水,而且还有民众拥护。其次,北京作为都城历史上早有先例,因此北京完全满足作为都城的职能。最后,从历史上来看,建都南方的王朝大都短命,而建都北方的王朝则国运昌盛。所以在这三方面原因之下,朱棣决定迁都,而我们也从中看到了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的非凡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