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汉初三杰”之一张良的后裔,西晋大司空张华的后世子孙;他早年参加制科考试获得第一,与许国公苏颋齐名,号称“燕许大手笔”,被当时人视为“一代文宗”;他心系王室,曾积极参与政变,诛杀韦皇后和太平公主,极力维护李唐王朝的法统地位;他与姚崇是政坛对手,凭借超强的公关能力,东山再起,重登相位。那么他是谁,他为何能在大唐最动荡的时期,屡仆屡起,身居高位、大展宏图,他又是凭借什么,受到唐朝祖孙三代皇帝的器重与厚爱呢。
张说
开元九年(721年)的一天,皇帝的心腹宠臣王毛仲,将皇帝的诏书向并州大都督长史兼天兵军大使宣读,当诏书的内容念到“特任命该大使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时候。跪地听宣的这个人激动得涕泪横流,待诏书宣读完毕,他甚至不顾礼仪,去吻皇帝使者王毛仲的靴子尖。就像西欧中世纪教徒亲吻教皇的靴子尖那样。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位近乎失态的并州大都督长史到底是谁呢?他为何如此欣喜若狂呢?其实他就是大唐赫赫有名的文人宰相张说。
名臣之后
张说,字道济,出生于唐高宗乾封二年(667年),范阳人。相传张说的母亲,梦到一只玉燕从东南方飞来,投入自己怀中,继而生下张说。其先祖最早可追溯到“汉初三杰”之一的留侯张良,再往后,其家族最著名的人物当属西晋司空张华,张华是晋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晋武帝死后,被惠帝皇后贾南风重用,张华把晋朝治理得尽然有序、国泰民安。可惜好景不长,永康元年(300年),赵王司马伦(司马懿的小儿子,也是唯一称帝的儿子)发动政变,张华不幸罹难。
初涉政坛
张说的先祖虽说在河北居住,但是到他到出生时,已经在洛阳了。尽管和先祖张华时隔300多年,但是先祖张华身上兼有的潇洒文采,倒是被张说一点不落地继承了。张说幼时,就表现出超高的文学天赋。到了成年,参加朝廷举办的贤良方正的科考中,凭借策论,拔得头筹。武则天对他也是非常欣赏和看重。就任命他为太子教书郎,后追随兵部尚书王孝杰,参与平定李尽忠和孙万荣的叛乱,他日后之所以能长期担任军职,和早年这段经历有很大关系。
武则天
圣历二年(699年),张说参与《三教珠英》的编撰工作,成为张昌宗的手下。两年后,修撰工作结束,张说因出力最多,被朝廷任命为右史很内供奉。
宰相魏元忠素来厌恶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曾屡屡向武则天进言,弹劾他们。这就惹恼了这小哥俩。于是这兄弟二人就向女皇告了魏元忠的状。说魏元忠私下曾和太平公主面首高戬密谋说
“太后老矣,不若挟太子为久长”,
意图帮助太子谋反,提前抢班夺权。当时的武则天年已八旬,虽说在圣历元年,就表示愿意回归李唐,但是经过李重润(中宗嫡长子)事件,武则天对传位儿子李显的事就有些态度暧昧。这就让原本不存悬念的帝位传承,变得越发充满变数。
卷入漩涡
听闻张昌宗的诬告,女皇大发雷霆,魏元忠当即就被下了大狱。考虑到魏元忠毕竟是当朝宰相,现在背负的又是谋反的大罪,如果没有过硬的真凭实据,怕难以服众。于是决定次日让张氏兄弟和魏元忠高戬当廷对质。张说当时任职凤阁舍人(中书舍人),属于张家兄弟的下属。利用这层关系,张昌宗就唆使张说出来做伪证,好给魏元忠定罪。此时的张说应该说正处在人生重大抉择的十字路口。
张昌宗
张说是聪明人,此刻他就琢磨:张昌宗兄弟现在虽然很得女皇武则天的宠,在朝堂上说一不二,但是女皇毕竟老了,已经八十了,她还能活几年呢。现在如果力挺张昌宗,的确可以升职加薪,保有荣华富贵,可武则天一旦逝去,张氏兄弟必定会因失去靠山而身败名裂,自己要还是死抓两人不放,估计前途定然堪忧。相反,现在帮魏元忠,可能目前会遭罪,不过这也正好是自己一次难得的表现机会。正可以通过此次证伪,表明自己对李唐王朝赤胆忠心,同时还可以和二张兄弟彻底划清界限。
这次当庭对质,关系重大。如果魏元忠被判定为谋反罪,不但他本人会被处死,就连李显也可能会因此丢掉太子之位。所以李显李旦兄弟,还有其他重要大臣都早早静候在宫门之外。
见张说到来殿外,凤阁舍人宋璟、殿中侍御史张廷珪、左史刘知几三人率先把张说拦住。
宋璟首先对张说说“大丈夫守死善道”。
意思就是:对一个士大夫而言,名节和正义最为紧要,切不可为了眼前的功名利禄,做出有辱自己名声的事。即使因之获罪,那也是光荣的。
接着张廷珪借用孔子的话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字面意思就是:早上懂得仁道,即使晚上死了也无所遗憾。
最后刘知几又说:“无污青史,为子孙累”。
意思很明白。那就是你要对你说的话负责,不要玷污了历史的清白,以免殃及子孙。
姚崇与宋璟
这三个人的话很有意思,宋璟和张廷珪是用话来激励张说,希望他能坚持原则,不与二张兄弟同流合污。刘知几的话则是赤裸裸的威胁,那就是说如果你张说胆敢胡说八道,我就把你的丑事记录在史书上,让你的子子孙孙都因你而蒙羞受辱。他们三人的话更是坚定了张说支持魏元忠的决心。
等武则天询问张说,问他是不是听到魏元忠那句大逆不道的言论时。张说声称自己是受张昌宗胁迫来做伪证的。张昌宗见张说临时反水,气急败坏地说:
“张说也是魏元忠的同谋”。
武则天追问原由,张昌宗说:
“伊尹流放君主太甲,周公代成王摄政,张说称魏元忠是当代伊周,不是谋反是什么?”
张说听闻后接过活茬说:
“张家小儿真是不读书啊,伊周那是古之圣贤,备受世人敬仰,陛下任用宰相,不让他们学伊周,那要学谁呢?我自知附和张昌宗会得到好处,但是那样的话,魏元忠就死得太冤了,所以我不敢诬陷忠良,请陛下明察。”
武则天那是明白人,他见张说立场坚定,言语从容,慷慨激昂,基本上也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为缓解张氏兄弟的尴尬,她马上给张说做了一个人品鉴定:说张说是一个反复小人。并命有司将张说拿下,关进监狱中。不过自始至终张说都没有松口,一气之下,武则天以“忤旨罪”将他流放到岭南钦州。
张昌宗
重见天日
神龙元年(705年),张柬之等众多大臣发动了宫廷政变,武则天被迫退位,二张兄弟也被杀死在皇宫大内。中宗则成功复位,开始恢复李唐旧制。流放两年的张说,这才被召回中央。任职兵部员外郎,后升任兵部侍郎。
景云元年(710年),李旦继位,张说被任命为中书侍郎,雍州长史。至此,张说正式进入宰相行列。同年5月,中宗庶长子李重福在洛阳谋反,很快被当地官员镇压,但是此案牵涉人员众多,地方迟迟不能定案。报告打到中央,唐睿宗就委派张说前往洛阳具体负责。等张说圆满完成任务返回长安后,李旦又安排他做太子李隆基的侍读老师。
景云二年(711年),张说被授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时的朝堂主要有两股政治势力,一方的首领是太平公主,另一方的首领是太子李隆基。两人为了最高权力,彼此拆台、争斗不休。为了扳倒李隆基,太平公主就不断派术士进宫,用以挑拨皇帝和太子的关系。有一天,睿宗就对众大臣说
“有术者上言,五日内有急兵入宫, 卿等为朕备之。”
意思是说五天内,有人会带兵进入宫内作乱,你们准备一下。这分明暗指李隆基会抢班夺权。大臣听闻皇帝这样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觑。张说就说:
“此是谗人设计,拟摇动东宫耳。陛下若使太子监国,则君臣分定,自然窥觎路绝,灾难不生。”
大概意思就是说:这是小人要离间你们父子关系,如果陛下你让太子建国摄政,以此向世人表明你们父子关系和谐,一团和气,那就不会有灾难发生。于是,李旦采纳了这个建议,当日就让太子监国,张说这是公开替太子争要权力。
张说
先天元年(712年),实在厌烦皇帝之位的李旦,终于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他索性放弃帝位,直接让儿子接班。尽管李隆基顺利从父亲手中接过皇位,但是姑姑太平公主的权力依旧巨大,号称“七位宰相五出其门”,这时的张说因不肯依附太平公主,早被排挤出朝廷出任东都留守。虽说人在洛阳,张说的心却从来没有离开过长安,眼见着形势危急,他就派使者到长安,捎带一把刀给李隆基。李隆基马上领会张老师的心意,于是果断出手,彻底铲除了太平公主势力。
张说出局
开元元年(713年),唐玄宗赐死姑姑太平公主后,正式拜张说为中书令。爵封燕国公。此时的张说那是首席宰相,真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过首席宰相的位子还坐热乎,他就看出,玄宗有意提拔姚崇做宰相。张说和姚崇关系不好,而且他也知道:姚崇的资历、声望和才干都远在自己之上,现在要做的就是设法阻止姚崇拜相。很快他就想到了一个主意,他让姜皎向皇帝谏言,任命姚崇为河东总管,这样姚崇就没法再做宰相了,但是玄宗很聪明,他一听自己的心腹爱臣姜皎给自己提这么一个建议,马上勃然大怒道:
“姜皎啊姜皎,你告诉我,是谁让你来说这话的,是不是张说”。
姜皎一听都傻了,心说皇帝真是明察秋毫,连幕后指使人都给点出来了,没有办法,也就只好实话实说了。没多久,玄宗任命姚崇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同州刺史姚崇跟随皇帝回到长安,出任宰相之职不久,就知道了张说对自己做的那些小动作。为此,姚崇决定整治一下张说。自从姚崇来到长安,张说整天战战兢兢、心绪不宁,他很清楚姚崇那是两朝宰相,政治经验丰富不说,还足智多谋,自己怕不是他的对手。这人一紧张就容易出错,张说竟然私自拜会玄宗的弟弟岐王李范,希望岐王能帮自己。
要知道,朝臣私会宗室王爷,自古就是皇帝的大忌。姚崇哪里肯放过这个千载良机,一纸奏章上去,张说就被贬往地方,做了相州刺史。而姚崇则摇身一变,成了中书令,这才算做了真正的首席宰相。
失去相位的张说,很长一段时间心情郁闷、精神萎靡,但他并没有因此永远消沉下去。张说是个热衷功名的人,他明白:与其自我放逐,不如积极争取,他姚崇再牛,也不可能永远当宰相,自己毕竟比姚崇小了15岁,来日方长。自己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按部就班、做好本职工作,至于60多岁的姚崇,那就交由时间对付他好了。
当然张说也清楚,自己如果还想重登相位的话,就决不能无所作为,坐等天时。而是要积极准备,打通关节。这些年他思来想去,觉得真正能帮到他的人不多,新任宰相苏颋算一个。皇帝的宠臣王毛仲算一个。
张说
开元四年(716年),姚崇离开宰相岗位。见老对头不再是宰相了,张说的心思就活泛了。他心里很明白,只要姚崇在宰相的位子待一天,自己就绝无登坛拜相的可能。但是,现在姚崇不再是宰相了,那么我的机会就来了。当然,张说现在也没有那么大的政治野心,要一步登天直接做宰相。虽说姚崇现在不做宰相了,但玄宗随即又新提拔了两位宰相—宋璟和苏颋。
贵人相助
宋璟刚直不阿,大公无私。他连自己堂叔宋元超的面子都不给。指望走他的门路,简直是痴人说梦。新任宰相苏颋有可能给自己帮忙吗?张说认为这是可能的。为什么呢?首先张说和苏颋的父亲苏瑰是故交。当然了,即使这样,考虑到现实身份,张说也不会傻到凭借这层关系倚老卖老,直接找苏颋帮忙。关键是如何打动苏颋本人。能不能通过金钱外交,达成目的呢,肯定不行,因为苏颋出身名门望族武功苏氏,是宰相之子,而且本人现在又刚刚升任宰相,就你那两个小钱,人家根本就不放在眼里。
不过张说是聪明人,他知道如何应对既有文采,又是高官显贵的苏颋。这不,正好这年苏瑰的忌日快到了。张说就事先写好悼亡诗,派人送到长安。而且特别交代手下人,这诗要不早不晚,在忌日当天送达。
果然,忌日当天,苏府高朋满座,京城里有头有脸的人物几乎都到齐了,毕竟人家现在是新任宰相,谁不来巴结巴结。等到薄暮时分、夕阳即将西下的时候。张说的使者到了,然后把诗往上一呈,说:“这是我家主公张说特地写给好友苏老相公的悼亡诗”。苏颋闻言也非常感动,这叫“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等打开悼亡诗,苏颋简直被张说的诗才给惊艳了。《五君咏五首·苏许公环》是这样写的。
许公信国桢,克美具瞻情。
百事资朝问,三章广世程。
处高心不有,临节自为名。
朱户传新戟,青松拱旧茔。
凄凉丞相府,馀庆在玄成。
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后句:凄凉丞相府,馀庆在玄成。张说这是把苏瑰苏頲类比汉朝韦贤(西汉宣帝丞相),韦玄成(西汉元帝丞相)宰相父子。韦玄成守正持重不如父亲,但文辞过其父。而且这样类比非常贴合苏家父子的情况,因为苏頲那也是和张说齐名的文坛领袖。要说张说这马屁真正拍到点子上了。
唐玄宗
张说的悼亡诗这个时候展示,真是太应景了,苏頲看过诗之后,缅怀亡父,是呜咽流涕。满座宾客对张说的诗,也是赞不绝口。第二天苏頲就向玄宗进言,说张说人才难得,需要重新安置,因为头一天很多官员都在场,知道内情,所以也都帮着苏頲顺情说好话。于是,张说被任命为荆州长史。到这一步,张说算是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不过他要的远远不止于此。不久,张说有改任右羽林将军,兼检校幽州都督。
这时,王毛仲就派上用场了。高丽人王毛仲不简单,那是自幼就跟随玄宗的奴才。虽说是奴才,但其人心机灵动、能说会道,精于骑射、骁勇忠心,还特别善于领会上司意图,而且在李隆基发动的两次政变中,王毛仲都立有大功,所以玄宗特别喜欢他,一直都把他视为心腹宠臣。
王毛仲骑奴出身,自然对诗词歌赋一窍不通,惟有对金钱特别上心,于是张说就投其所好,经常派人给他送钱,从此以后,王毛仲就时不时在玄宗面前提及张说。大家可能会说,玄宗是皇帝,王毛仲又不是宰相,他的话能有那么大的分量吗?如果这样理解,那就太看轻人家王毛仲了。王毛仲身份虽然不高,却可以自由出入宫廷无碍。他经常在皇帝面前提及张说,替张说美言,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加深玄宗对张说的好印象,以后朝廷如有什么合适的职位出缺,皇帝就能想到他张说,这和现在有些企业产品在电视台做策划很相识。
建功立业
开元七年(719年)身为幽州都督的张说来到长安,拜谒唐玄宗。其实这不过是例行公事的君臣相见,顺便再和皇帝拉拉家常,谈谈工作,仅此而已。可是张说另有想法,他非常明白:作为外任官员,见皇帝面一次很不容易。于是他就别出心裁,身着戎装,觐见皇帝。玄宗本来就是一个很有英雄气概的皇帝,见张说如此雄壮威武,大喜过望。同年,张说被任命为并州大都督长史兼天兵军大使,代理御史大夫。
并州那是李唐皇室的龙兴之地,又是防控北方少数民族武装入侵的前沿,因此地位十分特殊重要。第二年,朔方大使王晙诛杀突厥降户阿布思等千余人,引发并州境内的同罗、拔曳固等部族的恐惧。同罗、拔曳固等部族的人这时候就想了,王晙诛杀事件到底是个人行为,还是大唐王朝政策性行为呢。由于摸不清底细,为此每个人都是惴惴不安,惶恐至极。
张说
张说作为并州大都督长史,安抚这些部族,自然责无旁贷。他明白,在这个特殊时期,任何言语安抚都显得苍白无力,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就是取得这些骚乱部族民众的信任,为此,他走了一步险棋。留副使李宪坐镇大本营后,张说只带了二十个亲随,就奔着这些部族的帐篷来了。与同罗、拔曳固部落的人是同吃同住同劳动,此做法真可谓是推心置腹,心神无二。这些部族一看张大人如此坦荡,也就安心了。张说凭借自己的弥天大勇,成功避免了一场动乱的爆发。
开元九年(721年),突厥降将康待宾反叛,唐玄宗命王晙率兵讨伐,张说随即率兵一万增援。康待宾暗中策动党项人响应自己攻城略地。等看到朝廷大军锐不可当时,党项人后悔了,于是他们反戈一击,与朝廷军联手,共破叛军。叛乱被平定后,副使史献认为党项反复无常,应该统统杀掉,张说奏请朝廷设置一州,用来安顿党项部众。同年,张说拜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和张嘉贞,源乾曜并驾齐驱的第三宰相。
张说成为首席宰相后又有哪些作为,他的人生结局到底如何,下篇行文再见!
参考文献:
1《旧唐书》—刘昫
2《新唐书》—欧阳修
3《唐会要》—苏冕
4《资治通鉴》—司马光
喜欢历史的朋友,如果你对文中的观点另有看法,欢迎留言,大家共同讨论。阅览后请别忘关注、点赞、收藏、分享和转发支持作者。关注头条号:历史探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