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君眼里,武将文臣都是马,不同之处,一为悍马,一为轻骑。而君王是驭者,驾策随心,统驭天下。——朱元璋
从古至今,任用贤才是每个统治者必不可缺的重要技能,这些统治者能够发现人才,并将其收于麾下,帮助自己建功立业。
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不惜三顾茅庐,这才有了后来的三国鼎立;唐太宗挑选人才不分民族,不问出身只要有才华就能得到重用,换来了大唐盛世;朱元璋在面对张昶时,没有计较他是元朝的户部尚书,把他留在自己身边,才让《大明律》能够得以完善。
生于乱世揭竿起义
元朝末年,由于统治者的昏庸,百姓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出于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更好的生活,各地开始出现农民起义。他们把推翻元朝,给百姓一个安定的生活视为己任,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起义军,元朝的覆灭也成为必然。
乱世出英雄,朱元璋就是生于此时,幼年痛苦的经历让他深知百姓疾苦,对元朝的统治者更是恨之入骨,后来,在外漂泊的他经人介绍加入了郭子兴的红巾军。朱元璋在红巾军中的表现甚佳,郭子兴发现他是个人才,于是将他调到自己身边加以重用。
经过长时间的相处,朱元璋发现郭子兴的做法与自己所想全然不同,于是他决定要靠自己的力量去闯下一番天地。朱元璋回乡募兵,大家听说他在红巾军中做过头目纷纷前来投靠,这些人的投靠开启了朱元璋的帝王之路。
当时的起义军有很多,如何在这些对手中获得一席之地成为了朱元璋最大的困扰,直到1356年朱元璋攻下应天后,这个困扰才得以解决。有了自己的地盘,朱元璋开始大展拳脚,将对手一一击破。经过了长年的征战,朱元璋终于在1368年扫清了所有的障碍,在南京称帝,大明王朝就此建立。
大明成立后,朱元璋深知百姓困苦,大力发展农业,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同时也稳固了自己的统治。在政治上,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加强中央集权,并且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特务机构——锦衣卫,进一步巩固皇权。
张昶编著《大明律》
张昶是宛平人,早年中进士在元朝为官,凭借自身的能力官至户部尚书。由于元朝的招安政策,张昶来到朱元璋的军队,劝朱元璋归顺,没想到这一来便没了归期。
张昶刚到吴国(当时朱元璋还未称帝)时是带着招安的使命的,朱元璋并未好好地与他进行沟通,因为当时朱元璋已经相当强大了,无论元朝给出什么条件都不如他自己开创一个朝代。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朱元璋发现此人颇有才华,便有了将他留在自己身边的打算,后来张昶被朱元璋扣在了吴国。
不得不说,留在朱元璋身边的张昶的确有着超出常人的能力,他不仅善于管理钱财,同时精通法律,这对于即将要建立朝代的朱元璋来说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可是张昶毕竟是被朱元璋强行留下的,如果他的权力太大恐怕会引发祸端,于是朱元璋便让手下想办法来考验一下张昶。为此,朱元璋的手下说:
“我们不如在他的衣服上烫个洞,如果他真是一心为我们办事,那么忙碌起来他肯定注意不到。”
朱元璋觉得不错,于是命人偷偷地在张昶的衣服上烫了个洞。过了一年,朱元璋发现那件被烫了洞的衣服还穿在张昶的身上。于是朱元璋决定重用于他,让他掌管户部,管理钱财,参与了《大明律》的制定。
虽然张昶在朱元璋麾下工作期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的思绪始终没有离开元朝,他依然记得自己是元朝的使臣,对于元朝的忠心也没有丝毫消减,甚至写下“身在江南,心思塞北”的八字血书来提醒自己。
纸是包不住火的,张昶的心思还是被朱元璋知道了,虽然朱元璋非常欣赏张昶的才华,但是留一个这样心怀反叛之心的人在身边就相当于在自己脚下埋了个定时炸弹,不得已朱元璋只好下令将张昶处死。
悲惨的下场
张昶一共为朱元璋工作了五年,这五年来无论是对于法律的健全还是作为钱粮总管对于支出用度的管理,张昶都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华,但是这种无间道的行为是每一个统治者都无法容忍的,无论功劳有多大,触碰于此也只能是死路一条。
的确,张昶这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行为极其恶劣,可换个角度想想,对于张昶来说也是没有选择的,他本是元朝户部尚书,前来劝降被强行留下,无奈只能留在朱元璋身边,为他出谋划策,但回归元朝才是他最真实的想法。
如果张昶能够真心地辅佐朱元璋,凭借他的才华与智慧前途将不可限量,在朱元璋建立大明后,户部尚书的位置也非他莫属,但他没能做到忠心不二,不仅让自己断送了前程,甚至失去了生命。
张昶的事件对朱元璋的影响非常大,从张昶通敌事件被发现后,朱元璋变得多疑,总觉得自己的手下会像张昶一样背叛自己。为了监视手下,朱元璋甚至创建了锦衣卫这样的机构,监视大臣们的一举一动,同时废除了丞相之位,加强自己的权力。在这样高压的管理下,明初的大臣们有苦不敢言,以至于那些跟随朱元璋血战沙场走出来的大臣们最后也没能落个好下场,不是被贬就是身首异处。
其实仔细想想也能明白,那些登上帝王之位的人又有哪个不忌惮自己手下的呢,毕竟手下权力太大而导致反叛的事情在古代也时有发生。在宋朝刚建立的时候,就有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相比于宋太祖,朱元璋的做法只是比较残忍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