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人都想当“衣冠禽兽”,意思说的就是当官。尤其对于读书人来说,或许这就是最好的出路,金榜题名,光耀门楣。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句话不要说放在古代了,哪怕是现代,也是如此。
不过在古代,当官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对平民和商人总是有很多限制。而且朝代不一样,薪水也会不一样。
有些朝代的官员连养活全家都比较困难,比如说朱元璋缔造的大明王朝,薪水低的无法想象,直接导致明中晚期官员大肆贪污的现象发生。
但也并不是所有的王朝都像明朝这样工资低,比如宋朝,给予百官的薪水就很高。
之前网上有人讨论说,包拯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大清官,和他的巨额工资脱不了关系,因为他没有贪污的必要。
那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人人称颂的包青天,一年的收入究竟有多少?
一、古代官员在各个朝代的薪资水平
秦汉时期,文官的地位并不高,哪怕是官居高位,一年的俸禄也只有100石粮食左右。这样低的俸禄,让官员们想洁身自好都难。
隋唐时期,因为科举制度的出现,很多平民也有了当官的机会。不过这个时期的官员,薪资水平并不是按照职务高低划分的,而要看职务的重要程度。
比如说有人位列三品,是中书省的一个小吏,而一个四品的知府,拿到的薪水都有可能比他高。这样的制度之下,很难会出现清廉的官吏。
到了宋朝,由于统治阶级重文抑武的思想作祟,文官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百万年薪的官员大有人在。当然,这也得感谢宋太祖赵匡胤。
他通过“陈桥兵变”,从而黄袍加身,深知皇权旁落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在他看来,武官比文官更有威胁性,一招杯酒释兵权,就将兵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
甚至他还改进了之前的科举制度,把商人不能参加科举考试这一项从制度中剔除,鼓励商人考举。
赵匡胤的做法,无疑给科举制度注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新鲜血液,让科举不再是士大夫阶层的专属。
正是在他的倡导之下,有钱有权的人越来越多,而且为了公平起见,科举制度的安保等级也有所提升。通过科举作弊取得成绩的人大幅减少,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加入到了宋朝的官场。
为了保证官员们一门心思搞事业,统治阶层提高了他们的薪资水平,“高薪养廉”就是这么来的。
到了清朝,社会经济总体上已经不能和之前相比,而且官场腐败非常严重,历史上最有名的贪官和珅,就出自大清朝。
等到统治阶级想改变这样的局面时,已经为时太晚。尤其到了清末,国库空虚,统治阶层只想着自己享乐,不要说顾及百姓疾苦了,就是官员的死活,他们也漠不关心。
说出来你可能不会相信,一个一品大员的年薪只有180两白银,折合成人民币大概是1000多元左右。等级低的官吏,想必日子更加艰难。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得出,我国古代平均薪资最低是清朝和大明,宋朝最高,汉唐隋则差不多在同一个水平线。
二、宋朝的薪资制度,决定了官员们的高薪
宋朝之所以给官员们巨额工资,这和宋朝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有很大关系。
宋朝前期,统治阶级励精图治,把一个从后唐手里接过来的烂摊子,打理的逐渐步入正轨。百姓们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古代就数宋朝百姓生活的幸福指数最高。
所以,宋朝给予百官们高薪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这在宋朝,对于统治者而言,是能够负担得起的。
隋唐时期,薪资制度模糊不清。但在大宋,则对官员的薪水有着很明确的规定。
宋朝的薪资主要包括俸禄、津贴和补贴三个部分。俸禄主要指粮食,津贴指的是职务补助,补贴则说的是田产、衣料、马匹、炭火等。
也就是说,宋朝官员除了固定工资以外,还有各种补助,包括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尤其是皇帝赏赐的田产,是不需要缴纳赋税的,是工资里的净收入。
到手的工资名目繁多,所以宋朝官员薪资高,一点也不奇怪。
根据《宋史 职官志》中的记载,端明殿学士的薪水为:“贴职钱五十贯,米麦二十石,添支米三石,面五石,万字茶二斤,春、冬绫五匹,绢一十七匹。罗一匹,冬绵五十两。端明殿学士是从二品官员。”
以包拯为例,他任职开封府期间,是从三品的官衔(开封是大宋的首都,这个知府的含金量比其他地方的知府高一点,其他知府属于正四品)。
每月俸禄是30石粮食,津贴是1500贯钱,60捆甘草柴火,还有2000亩的土地租金。
到了龙图阁大学士阶段,虽然是隶属于从三品的一个闲职,可也给他每月带来了46匹绫罗绸缎,1656贯钱,和100两棉的实物收入。
别的不算在内,单说他到手的薪资,一贯钱是1000文。宋代的一贯钱大概相当于现在的600—900元左右,换算下来,一年也有1000多万人民币。
加上其他收入,一年轻轻松松两千万,比起现在的公务员,包拯的收入让人咋舌,绝对是一个千万富翁。
他犯得着冒着危险贪污吗?根本不用。
那么这样的高收入,真的有效吗?在宋朝前期,因为朝廷给予的薪资高,而且皇帝并不昏庸,宋朝官场一片清明。
电视剧《清平乐》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皇帝对于百官们的谏言非常重视。一些皇家内部的私事,大臣都插手,皇帝还不好多说什么。
更让人觉得好笑的是,因为当官油水太大,官员们都不会主动提出退休。宋朝规定,官员70岁可以致仕,如果在这个年纪身体还可以,他们甚至还会通过改小年龄的办法继续混迹官场。
但高薪的前提是社会安定,国库充盈。宋朝前期,确实可以实现高薪,可是到了中后期,国力大不如前,官员们的薪水对朝廷来说,就成了巨大的负担。
清代学者赵翼在《甘二史札记·宋制禄之厚》中说:“恩逮于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此宋制之不可为法者也”。
意思是说,朝廷为了给官员们发放足额薪水,不惜通过压榨百姓的方式获得钱财。这句话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也从侧面看得出,官员高薪给宋朝统治者带来的压力有多大。
高薪养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腐败现象,可终归不是长久之计,制度的完善,官员的自我约束,才是清廉为官的根本所在。
参考资料:《宋代的俸禄制度与宋代的灭亡》《宋史》
图片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