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秦宣昭帝苻坚收拾完苻生留下的残局后,在汉臣王猛的辅佐下,励精图治,南征北战,消灭了诸多政权割据,整个北方都基本被秦国所揽。雄才大略的苻坚想完成最后的统一大业,便剑指偏安一隅的东晋王朝。朝堂之上,苻坚没想到南下的打算遭到了众臣的反对,其亲弟苻融也流涕劝阻,认为东晋有长江天险,再加上君臣和睦,有谢安、桓冲这样的将领,不可急图。唯有慕容垂赞成南下,苻坚听罢,甚是欣喜。于是力排众议,拜苻融为大将军,八十多万大军浩浩汤汤南下,与晋军在淮南郡淝水相持。结果,八万多军队的晋军,打败了占有绝对优势的秦军,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这场战斗,苻坚的败因不可思议,令人难以置信,苻融当场殒命,前秦也因此战而一蹶不振。秦军是什么原因输了这场战役的呢?真的是因为敌人喊了一句话,就导致全军溃败了?
淝水之战前夕,东晋和前秦打得有来有回,虽然秦军兵马有数量上的优势,但战争初期并不是几十万大军一起进攻晋军,而是先锋部队先在和晋军交锋。晋军以逸待劳,再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后来,晋军守城粮草不足的书信被苻融军队劫持,苻融大喜,报于苻坚,苻坚便想趁晋军乏困潦倒之际,速战速决,一举拿下。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正是因为这封书信,使得苻坚和苻融求胜心切,而没等大军汇聚,二人就率先锋部队先至战场。二人登上寿春城的城头望向晋军,只见晋军行伍严整,军纪严明,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苻坚回头对苻融说:““此亦敌也,何谓少乎!”面露惧色。这便是成语“草木皆兵”的来由。再加上不久前,晋将刘牢之夜袭洛涧,斩、俘秦军数万人,以致苻坚心虚,便下令让秦军暂时在淝水北岸安营扎寨,与晋军对峙。
苻坚想展示自己的军威,再加上心里也没底,就派朱序去游说东晋的将领,这或许是苻坚用人不当的地方,派个别人都行,偏偏派一个东晋的降将。朱序一到晋军那,马上将秦军的真实状况全部告诉了谢石:“若秦百万之众皆至,则莫可敌也。及其众军未集,宜在速战。若挫其前锋,可以得志。”简单地说,就是秦军现在人马还没齐,要抓住这个时机一举挫败秦军前锋锐气。一开始谢石也很犹豫,不敢打,还好有谢琰在一怕劝导,最终谢石下定决心开战。但是,淝水另一侧的秦军正守在岸上,晋军不能渡过河,于是,谢石便派使臣去面见苻融,淝水之战的关键转折点,就在这里开始。
使臣对苻融说道:“君悬军深入,置阵逼水,此持久之计,岂欲战者乎?若小退师,令将士周旋,仆与君公缓辔而观之,不亦美乎!”大意就是让苻融往后撤一撤,腾出点地方来让晋军渡过河布阵,双方再决一死战,那时候在下和你在这观看两军交战,不是一件美事吗?苻坚本来就想速战速决,如果一直堵在淝水一侧,晋军过不来,秦军也不好过去,时间就会越拖越长,秦军本来就是长途奔袭,拖延时间不是上策,更重要的是,苻坚熟读兵法,他也不是“宋襄公”,想乘晋军“半渡而击之”,于是同意了使臣的“撤军腾地”的提议。
然而,苻坚算盘打错了,《晋书·朱序传》有载:坚众小却,序时在其军后,唱云:“坚败!”秦军稍稍后撤时,正是朱序喊得这一声“苻坚败了”,秦军立马溃不成军,后面的军队也纷纷逃命,黑压压一片向前军压过去。前面的军队也不回头看后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也立马分散四奔,亡命而去。晋军趁势立即渡河,猛然追击。《晋书·苻坚传》有载:“军遂奔退,制之不可止。融驰骑略阵,马倒被杀,军遂大败。王师乘胜追击,至于青冈,死者相枕。”苻坚因为自己求战心切,岂料中计,苻融不幸殒命,成语“风声鹤唳”也出自于逃亡的秦军。淝水之战,东晋收复了寿阳等地,赢得了多年的和平;而前秦则一败涂地,一蹶不振,逐渐衰亡。
本来在战场上当着敌人的面撤退,将自己的腹背暴露出来,就不是明智之举,再加上秦军军纪松散,所以,深深了解秦军的内部矛盾的朱序,乘着秦军后撤的时机喊了那么一嗓子,秦军就立马溃不成军了,为晋军所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