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明朝立国两百余年一直秉持着“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的信念,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始终不会屈服。建国之后四海升平,明成祖朱棣依旧五次出征漠北,对于疆土领地的明王朝有着不可侵犯的权威。
朱元璋建国之后曾多次派遣大军征讨蒙远残余势力,朱棣时期又多次出征漠北,为什么漠北地区始终战乱不断,征服漠北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1402年,开国帝王朱元璋去世一年后,明朝内部爆发了权力之争,朱棣以靖难为名起兵攻陷南京。朱棣是众多皇子中能力十分出众的一个,尤其具备过人的军事天分,也正因此朱元璋将他封往北平镇守北方险要关口。在藩王任上时朱棣时常与北方的蒙元势力交战,多次战争让朱棣明白漠北一日不平定,明朝将永无宁日。
在此之前朱元璋已经将蒙古赶出了中原地区,但是漠北的鞑靼、瓦剌部落时常越过边境进犯明朝,游牧民族骁勇善战,以鞑靼、瓦剌为首的两大势力彼此争斗不止,战火慢慢烧到了明朝边境,朱棣继位之初对漠北地区采用怀柔政策,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整顿国内上。
相对平和的应对措施也是无奈之举,多次派遣使者出使漠北与鞑靼等部落言和,希望双方互不侵犯和平共处。然而派去的使者却一去不回,久而久之朝廷也明白了其中缘由,于是乎明王朝下定决心平定漠北之乱,此后十多年时间里朱棣前后五征漠北。
朱棣出生的时候正值朱元璋谋取天下的关键阶段,朱元璋忙着四处征战根本顾不上这个儿子。好在朱棣成长在军营中,自幼与那些统兵大将往来密切,虚心请假骑马射箭之术。在靖难时朱棣面对年轻的侄子,充分发挥了杰出的军事天分,此后的五征漠北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1410年,明王朝以使臣被杀为由,发兵出征漠北。这是他登上皇位之后第一次大规模征伐战争,此次出征务必要打响大明声威,明军出兵五十万浩浩荡荡地向漠北进发,目标直指鞑靼部落,出征之前朱棣早已命人准备了充足的粮草器械。并且出征路线过长命人在行军途中分段存粮,保证大军的粮草供给不会出现问题。
消息传到鞑靼部落,首领大惊匆忙带着部队逃跑。大军行军三个多月一直没有遇到鞑靼主力,出来时可带来了五十万大军,耗费了大量财力物力却没有取得有效战果,朱棣不甘心连夜行军搜寻鞑靼主力,终于在斡难河发现鞑靼大军,双方大打出手朱棣亲自挂帅轻松取胜。
失败的鞑靼首领仓皇向西逃窜,明君追击百余里后停止。远道而来的明军不宜长久作战,粮食供给已经出现了问题,饿死的将士比战死的还要多,明军不得不班师回朝,首次出征草草收场。四年之后朱棣二次出征,依旧是亲自挂帅,五十万大军从北京浩浩荡荡出发,此次征讨的对象则是瓦剌部落,此次出征也是前后五次战争中最惨烈的一次,同样也是战果颇丰的一次。
出征瓦剌十分顺利,很快就找到了敌军主力,双方交战明军一鼓作气,途中遭遇了瓦剌部落暗算,几名大将先后战死,瓦剌骑兵十分勇猛,为了避其锋芒明君以火器攻击,取得了显著成效。
很快瓦剌军队战败向西逃窜,明君乘胜追击,重创瓦剌明军也元气大伤班师回朝。此次战争明军虽然取胜却损失惨重,直到1422年,才开始第三次出征,朱棣带兵三十万直接将瓦剌击溃,后者无奈被鞑靼部落吞并,两军相争让鞑靼渔翁得利。壮大之后的瓦剌更为强硬,不断在边境制造摩擦。
忍无可忍的朱棣,再次带兵三十万进攻鞑靼,大军来势汹汹让鞑靼畏战不出、四处逃窜。明朝大军在漠北转了一大圈都没有发现鞑靼的身影,无奈只能撤兵。几次出征让明朝耗费大量精力,然而漠北的游牧民族避而不战时常挑衅,让明军苦不堪言,不过为了边疆安定务必要一举荡平边患。
在第五次出征的时候,明军依旧没有消灭敌军主力,朱棣下令班师回朝,连年征战水土不服的朱棣在回京途中病倒,此后一卧不起很快驾崩,朱棣征战漠北宣告结束,他的一生也就此完结。前后五次北方仅有两次战果不错,其余几次十分耗费精力。北伐的主要目标鞑靼部落战斗力十分强悍,五次征讨让其实力不减反增,崛起之后的瓦剌与鞑靼相互攻陷,交替掌控草原控制权。
后来的瓦剌一度向明朝称臣,只是其内部也不太平。这个部落将在之后给明王朝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明英宗朱祁镇掌权时,听信太监谗言,效仿朱棣征讨漠北势力。朱祁镇可不是朱元璋、朱棣这样的军事天才,带领二十万大军出兵瓦剌,粮食补给还没到位就匆忙出兵,大军抵达漠北依旧看不到敌军身影,明军大张旗鼓的转了一圈撤回土木堡,就在此时瓦剌埋伏的大军冲出来,轻松就把明军击溃。
朱祁镇也被俘虏,瓦剌大军围攻北京城。在于谦等一干贤臣的指挥下各路兵马入京勤王,经此一战明军元气大伤由盛转衰,从这也能看出朱棣为何要执意平定漠北,史料记载:“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或许他看清了形势,想要为子孙创造一个太平盛世只是事与愿违,在位二十多年明朝内部国力强盛、百姓安乐,十多年的征伐战争打击了游牧民族对中原的骚扰,维护了边境安宁,为后来的仁宣之治传创造了先决条件。
参考资料:
《明史·成祖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