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史可据的中国古代历史中,一共出现了三百余位皇帝。虽然说每个皇帝都是九五之尊,从定义上来看是全天下最尊贵之人,但所处朝代不同,所处环境不同,每个皇帝的地位自然是不同的,养出来的性格也不一样。
比如说结束乱世文韬武略的隋文帝杨坚却对感情非常忠贞;再比如大兴土木好战的隋炀帝杨广;或者是弑兄杀弟但是开创一代盛世的李世民……皇帝的性格是可以从他们的经历来判定的,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的朱元璋,他那多疑且弑杀的性格,其实也跟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明太祖朱元璋原本是放牛娃出身,家中十分贫困。元朝政府统治残暴无道,政令混乱百官昏庸,使得百姓更加民不聊生;再加上天灾人祸,朱元璋那原本就揭不开锅的一家基本上都死得死散的散。
为求活命,死里逃生的朱元璋最开始选择到庙里当和尚,结果发现灾难年间和尚也不好做,百姓连求神拜佛的能力都没有了,无奈之下只能加入郭子兴所领导的红巾军,没想到反而激发了朱元璋的能力。
时势造英雄,如果是和平年间,或许朱元璋这辈子就像祖上一般安安心心当个农夫,但风云迭起的江山让他将自己的能力全部发挥出来,他受到义军头领了郭子兴的赏识,甚至将养女嫁给了他,这个养女就是之后著名的马皇后。
从此名叫朱重八的放牛娃成了朱元璋,变成了义军中的一个小头领。朱元璋开始招兵买马,将自己原本的老乡们全部拉拢来,徐达、周德兴等都是这一时期开始跟着朱元璋的。有心腹、有兵马、有能力,自然就有了角逐天下的资本,等到郭子兴病逝后朱元璋彻底放开了手脚,自成一脉并且陆续打败张士诚、陈友谅等其他军阀,成为一统中原的皇帝。
独木不成林,朱元璋的成功离不开诸多武将一同打天下,但我们都知道,这些曾陪他驰骋沙场的开国元勋们下场却并不怎么好,明初四大案造成了大半开国元勋殒命,数万人被牵连,也让老朱落得了个弑杀的名号。
老朱的多疑弑杀一方面跟他发迹于市井有关,幼年的悲惨生活使得他对权利渴望更甚,他没有学过帝王心术,只知道权利牢牢把控在自己手中才有用;另一方面则跟那些大将们本身恃宠而骄有关,他们认为自己是打天下的元勋,因此颇有些肆无忌惮的感觉,这才给了老朱处置他们的借口,其中蓝玉就是典型。
蓝玉是从开始就跟随老朱的大将,一开始在常遇春账下,后来南征北战,尤其是在摸鱼儿海中直接摧毁了北元体系,但在军功卓越后他开始恃宠生娇、横行霸道,征伐北元虽然是他的功勋,但也是他的污点,他在大破北元后深夜叩关,竟然擅自杀死城中守将。
朱元璋一开始对蓝玉队友忍耐,是因为蓝玉乃是他留给太子朱标的人马,朱标虽然慈善,却也有着相应的手段能力,蓝玉在朱标手下翻不出什么花样;但随着朱标身死,继承人变成了朱允炆,朱元璋之前的打算只能全部推翻。
朱允炆跟朱标不同,没有接受过正统教育,在面对蓝玉这等有能力的老臣时势必要落得下风,为了提前替朱允炆扫清障碍,蓝玉之前那些恣意妄为之事都被翻了出来,不仅蓝玉自己获罪,那些与蓝玉有关系的一干人等都没逃脱,哪怕是蓝玉死后有一个臣子因为之前给蓝玉题画也被处斩了,那个无辜的臣子就是孙蕡。
孙蕡与蓝玉非亲非故,又不是他的下属,抓他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曾经为蓝玉题画!这样的冤屈谁能安心接受?反正孙蕡不能。
孙蕡是个有才华的,是明初“岭南诗派”的重要人物,素有“明朝小杜甫”之称。临刑前孙蕡心中又是惘然又是心酸,做出了一首“绝命诗”:“鼍鼓三声急,西山日又斜。黄泉无客舍,今夜宿谁家。”
孙蕡死后这首诗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中,此时朱元璋气已消,他仔细回想了一下,发现孙蕡的确并没有和蓝玉谋反案有直接的关系,而且这个人平素就有才华,死了也确实很可惜,于是越想越后悔。
但是人死不能复生,这件事已经无法挽回,一怒之下又怪上了监斩官,责骂他们在听到诗后为什么不赶紧上奏,反而着急杀了孙蕡。
监斩官自然十分委屈,处死的命令是皇帝下的,老朱的性格谁还不知道啊,孙蕡本就是受牵连,如果他们当时替孙蕡说话,谁知道会不会也被判为“同党”?但盛怒之下的老朱可不管这么多,于是他又下令将在刑场监斩的官员全部拉出去斩了。
说真的不论孙蕡还是监斩官们,其实都挺委屈。有时候我们不要将这些古代帝王看得太完美,我从不否认朱元璋是一位伟大的帝王,但帝王也是人,是人就会犯错,老朱的性格的确让他引来了众多非议。
从历史的角度去看一个人,从来不是只看他的优点,也不是只放大他的缺点,要结合历史进程全面客观地去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