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洪武十一年(公元1379年),朱元璋下令为自己的父母重新建造了一座皇陵,在他亲自撰写的《御制皇陵碑》上写着:“……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黄壤,殡无棺椁,被体恶裳……”讲的便是他父母离世时,有位“田主”不给坟地埋葬朱元璋父母,还要斥骂朱元璋。那么在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他是怎么对待这位“田主”的呢?
朱元璋出生于元文宗天历元年(公元1328年),他的童年时代过得异常艰辛。元朝廷自建立之后,将国民分为四等,南方的汉族是最低下的一等,朱元璋及他的家庭便属于其中。他们地位非常低下,很多人连名字都没有,可以说是谁都可以将之搓圆捏扁,任意欺凌。
▲元朝贵族画像
01
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朱元璋一家所在的濠州发生了大规模旱灾,紧随其后的便是严重的虫害和瘟疫,朱元璋的父母和大哥不幸都染上了瘟疫,在半个月时间内便先后离世。朱元璋的家里就只剩下他自己和二哥一家了。
亲人离世后需要将他们下葬,由于家境贫寒,朱元璋连棺材也无法为自己的父母和长兄购买,只能以破衣旧被包裹了事。
更悲惨的是,朱元璋一家身无长物,连属于自己的地都没有,想要将亲人安葬入土都成了难题。兄弟两人便去找到父母当雇工的主家刘德,想要求刘德同意给他们一小块地安葬父母,但是刘德不但拒绝他们的请求,还呵斥了他们。
幸好他们的邻居刘继祖及时伸出援手,把自己的地分了一块给朱元璋兄弟,最终他们才能将自己的亲人下葬。
▲朱元璋剧照
之后为了能生存下去,朱元璋到皇觉寺出家当了和尚。和尚也分三六九等,朱元璋依然是最下等的,每日洒扫做饭不说,还动不动就被老和尚责骂。后来的日子越发艰难,寺庙也无法为继,只好让和尚们各自出门去化缘,其实就是讨饭。
02
17岁的朱元璋便不得不远走他乡,四处流浪。从离开皇觉寺到他再次回来,已经是三年之后,少年已经成长为青年。这段流浪的日子对朱元璋有着巨大的影响,他遇到过各种各样的人,经历过各种各样的事。在苦难的磨砺中,朱元璋的性格越来越坚毅果敢。但也给他带来不少负面影响,由于见过太多人性的丑恶,他也慢慢变得心如铁石,不轻易信任别人。
而且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朱元璋接触到了很多底层百姓聚集的教派,如白莲教、明教等。
▲白莲教起义画像
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25岁的朱元璋便投奔到了郭子兴的义军下,他聪明能干,在寺院时还粗习文墨,是很快就成为郭子兴手里第一个用得着的人。而且朱元璋非常聪明,在打仗时缴获的财物,他都会全数上交给郭子兴,当郭子兴给予他赏赐之后,他又将赏赐分给众人,说这是众人的功劳。不一时,朱元璋在军中的声望愈发高涨,众人对他皆如《三国志》中所言:“今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
郭子兴还将自己的义女马姑娘嫁给了朱元璋,她也就是朱元璋后来的马皇后。
朱元璋与马皇后感情深厚,两人患难与共,相互扶持。曾经有一次,朱元璋因为犯了错误被郭子兴关起来,马皇后生怕他饿到,专门去偷了几个刚出锅的烙饼送到牢房,自己身上都被烫伤了。朱元璋对马皇后也一直十分尊重,在日后登基称帝后也一直对马皇后信任有加,皇后对他的批评指责,朱元璋也能听得进去。
▲马皇后剧照
03
后来朱元璋一步一步扩张自己的势力,终于击败各方势力,在洪武元年(1368年)登基称帝,建立起了大明王朝。朱元璋称帝之后,在朝中开展了一系列的清洗和屠杀。由于自己童年时深受贪官所害,朱元璋对于贪官污吏更是以重刑处置,还专门设置了锦衣卫来监视所有官员。
洪武年间发生的蓝玉案、胡惟庸案牵连广大,朱元璋先后诛杀了约4万人。
朱元璋曾经找时间回到自己的老家看望,在他从小生活的地方,埋葬着他的父母长兄。这里的父老乡亲非常高兴皇帝并没有忘了他们,对朱元璋的到来表现得十分热情。
▲朱元璋剧照
彼时,在朱元璋少年时代曾经拒绝帮助他的地主刘德依然在世。对于当朝皇帝的到来,刘德恐惧至极,朱元璋现在要是想报复他简直轻而易举。但出乎众人所料,朱元璋并未报复刘德,反而还下令赏赐于他,且免除了家乡百姓的赋税,百姓们纷纷感恩戴德。朱元璋告诉刘德说,当年他的做法是人之常情,谁又能想得到朱元璋会成为皇帝呢?对刘德尚且如此,朱元璋更不会忘记曾经给予自己帮助的刘继祖。
他将刘继祖封为义惠侯,对其后人也是加封加赏,以报当年舍地葬父母之恩。
结语
朱元璋是真正出身于社会最底层的草根皇帝,从年幼时期开始,便尝尽人间酸甜苦辣。在封建社会,他这样的出身不要说是当上君王,大多数人连混进仕途都十分艰难。历史上评价朱元璋性格复杂多疑,这跟他从小所遭受的磨难不无关系,但不管怎么说,朱元璋都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之一。
参考资料:
《御制皇陵碑》
《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