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明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崇祯皇帝朱由检与其他历朝历代的君主不同,他的一生兢兢业业,勤政为民,却还是无法改变亡国换代的悲惨局面。
若说他是昏君,倒不如说他只是生不逢时,他用一生去极力挽回被腐蚀殆尽的大明王朝,却还是落了个自缢煤山的悲惨下场。
回顾明朝往昔在位的16位皇帝,如果可以代替,究竟谁才能挽救明朝的危机呢?
中兴之主 永乐盛世
明朝末年,外有北方游牧民族的虎视眈眈,内有宦官专政,党政内乱动摇国之根本,加之连年的天灾,农民在繁重的赋税打压下苦不堪言,反抗势力蠢蠢欲动。
在这样一个内忧外患的动荡局势下,谁又能力挽狂澜为风雨飘摇中的大明挽回一丝生机呢?
除去自带“天命”的开国皇帝明成祖朱元璋与末位的崇祯皇帝,我们将目光定位在剩下的这14位皇帝当中来。
明惠帝朱允炆过于激进,徒于其表难成大局。明仁宗朱高炽政仁清和,儒雅爱民但缺乏胆识,他的儿子明宣宗朱瞻基虽天资聪颖,有勇有谋,却还是少了些掌控全局的篇幅谋略。
至于后来的朱祁镇土木堡之变不仅是大明耻辱还消耗了国家战力;朱祁钰过于懦弱终究难成大器;朱见深虽勤勤恳恳,后期却因宠信宦官而祸乱朝纲;朱祐樘在位勤政节俭,虽恢复了一些国力,可毕竟能力有限。
更不必说之后的朱厚照荒淫无度,贪图安逸;朱厚熜政治腐败,痴迷炼丹;朱翊钧贪图享乐,久不上朝;朱常洛痴迷丹药,进补而亡;朱由校更是重用魏忠贤,使政治腐败,而他却一心只想当个木匠。
由此可见只剩下明成祖朱棣在众人的衬托中脱颖而出,再结合他本人的生前事迹可以说是众望所归。
朱棣在即位期间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疏通漕运,通过制定一系列的便民措施,让永乐年间的粮税生产达到巅峰时期,开创了永乐盛世。
当时的北方相较于南方来说,气候恶劣,人烟稀少,大多耕地未被开发,朱棣想要迁都北平,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难关便是粮食问题,因此他下令命人开凿运河。
自古以来修凿运河都是统治者较为头疼的一项任务,不仅耗时耗力劳民伤财,弄不好造成虚空国库是小,积攒民怨是大。
于是朱棣一改风格下令从全国调集军队配上一些工匠农民来轮流开挖,既避免过多消耗民力,又满足了南北方的粮食运输。
然而修凿运河只是治标不治本,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粮食的供应还是要靠北方的自给自足。
朱棣不仅允许北方军队开垦荒地,还从南方迁出大量农民前往北方耕种,这一举措不仅大大加强了南北方之间的交流,也有效的缓解了北方的粮食供应问题。
如此这般的养民政策,没有繁重的徭役赋税,社会经济发展稳定,百姓生活和乐富足,牢牢笼络住人心,定不会造成崇祯年间因农民起义而攻破城门的惨剧。
北上亲征 驱除外敌
说起抵御外患,朱棣绝对有十分的发言权,他从小跟随父亲朱元璋南征北战,经历过太多的疆场厮杀,数次的战场对决让他非常了解北方游牧民族的行军特点。
不仅如此在朱元璋统治时期,他便是驻守北方的重臣,他不仅带得了一手的好兵,在行军打仗上更是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面对外敌的入侵他也从不含糊,从来都是正面回应。
朱棣即位后便迁都北京,以北可抵御外敌,以南可收复中原,在一定程度上对北方游牧民族起到了震慑作用。
同时为了彻底解决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朱棣还多次亲自带兵向北方的蒙古铁骑征战,让无数北方外敌闻风丧胆。
相信在朱棣的震慑下,无论是前元的余孽还是兴起的满洲,恐怕都不会轻而易举地发动进攻。
当然与倒霉的崇祯相比,朱棣还多了些逆天的运气。
在朱棣还是燕王时期,他的侄子明惠帝大力削藩,激进的手段让朱棣意识到再这样下去自己将毫无生路,于是铤而走险发动了靖康之难,也正是这一役让世人感叹,朱棣造反成功是天命使然。
北平之战时气温骤降使白河之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这让本来被南军破坏船只无法渡河的燕军轻轻松松走了过去,等南军追兵匆匆赶到,行军一半,冰层突然断裂,一万多的骑兵掉入水中,不战而胜。
如果说此战是由于北方气候严寒才导致河水结冰,而后来的破裂也只是巧合,那白沟河之战刮起的神秘大风至今都令人无法解释。
白沟河之战,燕军以少敌多,第一天作战便节节败退,几乎死路一条拼死一搏,谁知第二天作战之时突然狂风四起,吹断了南军的帅旗,帅旗一断全军混乱,朱棣瞅准时机一举进攻,最终赢下战役。
如果崇祯也能有这样的逆天运气,在他即位期间或许就不会头疼因为天灾而导致的国库空虚,进而激起的农民反抗了吧。
任用贤臣 恩威并施
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前曾悲愤地说过这样一句话“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
明朝末年朝堂上下人心不齐,东林党的势力盘结复杂,在崇祯铲除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后,东林党的势力变得更加猖狂难以控制。
对于当时气数将尽的明朝来说,如果按照法律办事必定会牵连朝堂上下几十万人,只会造成明朝的元气大伤无一利处,没有办法的崇祯只能在纠结犹豫中,一步步错失良机。
那么如果换成沉稳的朱棣,是否能挽救这紧张的内部局势呢?
首先朱棣是个十分精明的人,从他行兵打仗就可以看出他的行事果断,手段犀利。
其次朱棣可不是一个随意就会听信旁人吹耳边风的人,他的计谋与手段往往深藏于心,难以捉摸。
面对那些咬文嚼字,只会用满口的仁义道德去控制皇帝的东林党人士,朱棣可能会采取一些软硬兼施的手段,使他们要么忍辱负重安心效力,要么就要被杀鸡儆猴甚至受到株连十族的严重惩罚。
再者在朱棣的心里一直都有一把平衡的杆秤,对于每一个在朝为官的大臣,他都会默默去衡量这些人对他是否还留有用处。
那些对朝堂有益的人才他不仅会给他们安排最合适的位置,还会放下身段感化他们,使他们心甘情愿地为大明建设肝脑涂地。
靖康之役后,朱棣上位的第一件事就是封赏功臣,就连最不起眼的护卫军官也能封侯封爵。
就连投降的建文遗臣,他也表现得十分宽容,不仅不追究反而论功行赏,这些举措大大为他收拢了民心。
而在用人方面就不得不提及一位扬名世界的伟大航海家——郑和。
要知道郑和原本只是跟随在朱棣身边的侍从,靖难后有功被任为内官太监。朱棣深知此人具备卓越的军事才能与过人的胆识,便委派他七下西洋,最终创造了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而在这一点崇祯的做法却大相径庭。本就风雨飘摇的大明正是用人之际,崇祯却刚愎自用听信谣言,凌迟处死了名将袁崇焕,不仅寒了边境守将们的心,更可以说是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如果换作朱棣,他定不会在国家如此动荡之际毫不顾忌地错杀一名大将。
对于那些没有用的蛀虫,朱棣也不会心慈手软,不管他们背后的势力有多么庞大,只要触动了他的底线,都会毫不犹豫的将他们连根拔起。
这一点崇祯倒是和他有着一些相似之处,明熹宗在位时大太监魏忠贤独揽国政,使世人“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崇祯上位后严厉打击魏忠贤,肃清其余党,迫使他自缢而亡,为大明铲除一害。
想来朱棣更是不会容忍有这样一个人在他的眼皮子底下猖狂,如果他落入朱棣手中,或许下场只会更惨。
最后纵观历史潮流,尽管朱棣坐上的王位并不那么名正言顺,尽管他的统治手段残暴狠辣,可我们都不得不承认他确实是一位有才能的君主。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如果换成朱棣或许真的能为千疮百孔的大明换回一线生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