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伴君如伴虎”,皇帝害怕臣子有不臣之心,臣子害怕皇帝怀疑自己有异心,皇帝和重臣基本都是处在互相提防的状态。有三种大臣最容易受到怀疑,第一是位高权重,尤其是手握兵权的,第二是功劳太大,功高震主的,第三就是名声太响,人望很高的。这是因为手握兵权有造反的条件,功劳过大容易滋生傲慢之心,名声太好,往往会受到百姓的拥戴,这种是皇帝最担心的。
君主的担心不是毫无道理,历史上田氏代齐,就是因为田家采用大斗出、小斗进,减免债务等方法一直对民众施以恩惠,聚拢人心,最终取而代之,至于功臣、权臣造反的更是不在少数。因此有些重臣、功臣担心被皇帝怀疑,会做出自泼脏水、自污名声的事来,只为消除皇帝的疑心。谁不想青史留名,流芳百世呢?被迫自泼脏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第一个这样做的,就是秦朝统一的首席功臣王翦。秦始皇(当时还是秦王)问王翦率领多少军队可以灭楚国,王翦回答需要六十万人,秦王经过考虑(中间还经历了李信的败仗),答应交给他六十万大军伐楚,不料此时一贯清廉的王翦突然开口向秦王请求赏赐田产、房屋、黄金,秦王一一答应。王翦率军出征,路上还连派好几波使者催促秦王的赏赐尽快到位,儿子王贲问他为什么突然贪图起钱财,不会折损自己的名声吗,王翦答道:“秦王刻薄寡恩,现在他将全国的军队交给我,不可能不对我有所防备,我自污名声就是为了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啊。”秦始皇果然很信任王家,王翦、王贲都封侯,孙子王离后来还统领长城军团。因为在皇帝的心目中,贪财的人胸无大志,而且名声不佳,不得人心,因此不担心他会造反。相比较立下大功却被赐死的白起,王翦就聪明多了。
汉朝开国功臣萧何、陈平也都深谙此道,当天下还没有统一时,刘邦对手下都很信任,但是当消灭项羽,平灭诸侯王之后,刘邦不时派使者前来“探望”萧何,有门客提醒萧何,这是刘邦在提防他,如果不小心应对,恐怕会有灭族之祸。于是萧何也效仿王翦故智,开始聚敛钱财,大肆收购田产,低价强买,一时间民间怨声载道,刘邦听到有人告状反而很高兴,因为他知道一个让百姓抱怨的人肯定没有造反的野心。陈平担任相国后,突然有人到刘邦那里告发他大肆收受贿赂,而且年轻时还曾与嫂子有私情,刘邦对此也不以为意,其实这些都是陈平的计策,目的就是消除刘邦的疑心。
唐朝名将郭子仪,是平灭安史之乱的第一功臣,还曾抵御吐蕃、击退回纥,官封汾阳郡王,位极人臣。但郭子仪活着的时候名声很差,一是贪财,家中堆满金银财宝,还不断求皇帝多多赏赐;二是好色,七八十岁的年纪还不断娶年轻的小妾,甚至强抢民女;三是喜欢结交奸佞小人,和宦官鱼朝恩、御史中丞卢杞这些名声不佳的贪官称兄道弟。但皇帝对手握军权的郭子仪非常信任,还和他结成姻亲。郭子仪之所以一生享尽荣华富贵,就是因为懂得自污名声,让皇帝对他没有戒心。
自泼脏水这个保命绝招如果遇到朱元璋,那就不好使了,朱元璋在“郭桓案”、“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中大肆杀戮功臣,傅友德和蓝玉交往密切,担心屠刀挥到自己身上,身边的人给他出主意,让他求朱元璋赏赐田产,把自己打造成贪财的形象。不料朱元璋听到后勃然大怒:朕给你们的俸禄还不够丰厚吗?傅友德心惊胆战,自此长期处在恐慌之中。一次朱元璋召开宴会,傅友德的儿子傅让担任守卫,朱元璋看到傅让没有按照规定佩戴剑囊,大声斥责傅友德父子不敬,傅友德见状当即抽出剑杀死儿子,将头掷到朱元璋面前,惨笑道:你不是就想要我们父子的人头吗?说完挥剑自刎,朱元璋大怒,命令将傅家的所有家人全部发配到辽东、云南。傅友德知道朱元璋必然不肯放过自己,所以才会做出这么惨烈的举动,虽然父子皆死,但比起被诛九族的蓝玉、李善长、胡惟庸,还算是好的了。